80多年过去,红军长征时踏过的那片“吃人”草原,如今还危险吗?

中央红军和红四方面军在长征的途中,跨越了广袤而危险的若尔盖草原。

这片草原,曾被称为“吃人”的死亡之地,隐藏着无数的沼泽和软泥,是红军长征历程中最为艰难的一段。

据统计,仅仅七天的时间,就有一万六千名红军战士在这片草原上壮烈牺牲,这一段历史至今仍让人心痛。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片曾经的“生命禁区”经历了怎样的变迁呢?这片草原是否还保留着当年的危险性?

英勇跋涉:红军的若尔盖草原之行

1935年8月,随着中央红军和红四方面军的队伍缓缓向若尔盖草原进发,这一刻成为历史的注脚。

广袤的天地间,草原的辽阔与苍茫展现在每一位战士的眼前。这些战士,肩负着革命的使命,踏上了这条充满未知与危险的路。

尽管他们已经通过询问当地向导、筹备粮食等方式做了充分的准备,但当他们真正踏入若尔盖的土地,才深刻感受到了这片被称为“死亡之地”的苛刻环境。

若尔盖草原,这片广袤无垠的土地,在太阳的照耀下泛着金色的光辉,远看是那么的平静和美丽。

然而,这片美丽的草原却隐藏着无数的危险。

草地表面柔软,给人一种走在厚厚的地毯上的错觉,然而其下却是泥泞和沼泽,一旦踏入就难以自拔。

这些危险对于经验丰富的向导而言或许易于识别,但对于那些年轻的红军战士来说,每一步都充满了未知和危险。

随着红军深入草原,原本充足的粮食逐渐见底。草原上的生活远比他们预期的艰苦,每天的行军都在消耗着他们宝贵的食物和体力。

到了第六天,情况变得更加严峻。草原上的食物资源极其有限,战士们不得不开始挖掘草根,甚至是野菜来填饱肚子。

这种原始的生存方式,让每个人都感到了前所未有的饥饿和寒冷。

然而,到了第七天,连草根和野菜也变得难以寻找。战士们的脸上挂着冰霜,双手因为寒冷而变得僵硬。

在这种绝境之下,一些战士开始尝试用皮带来作为食物的来源。他们将皮带剥下,切成小块,然后放入锅中煮。

虽然皮带坚韧且难以咀嚼,但在那个时候,它成了维持生命的最后手段。

煮皮带的场景,是那样的凄凉和绝望。火堆旁,战士们围坐在一起,每个人的眼中都闪烁着求生的渴望。

锅中的皮带汤散发着异样的气味,但在饥饿面前,所有的不适都被忽略了。

战士们用勺子舀起那些被煮得发软的皮带块,尽管难以咀嚼,他们还是努力地将其吞咽。这一幕,深刻地展现了红军战士在绝境中的顽强生存意志。

草原上的每一天,都是对红军战士意志和体力的极限考验。他们在寒冷和饥饿中前行,每一步都充满了艰难与挑战。

然而,即便面对如此恶劣的条件,他们依然没有放弃。他们相互扶持,共同克服困难,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对革命理想的坚定信念。

牺牲与坚持:红军的若尔盖之痛

在若尔盖草原上,中央红军和红四方面军的战士们经历了一段几乎难以言喻的艰苦行军。

这片广袤的草原,本应是大自然的壮丽画卷,然而在那个特殊的历史时刻,它成为了红军战士们生与死的试炼场。

这七天的行军,对于每一位红军战士来说,都是一场与自然和自我极限的较量。

行军期间,红军面临的不仅是食物和水源的极度匮乏,更有着草原上变幻莫测的天气和地形带来的挑战。

强烈的日照、骤然而至的暴雨、冰冷刺骨的夜风,以及随处可见的沼泽和软泥,都无情地考验着每一位战士的生存极限。

在这样恶劣的条件下,即便是最坚韧的人也难免感到力不从心。

据统计,在这短短七天的时间里,一万六千名红军战士壮烈牺牲,这一数字在当时的红军中引起了巨大的震动。

这些战士中,有的是在寻找水源时不慎落入沼泽而亡,有的是因为体力极度透支在夜间冻死,还有的是在与突如其来的疾病抗争中失去了生命。

每一位牺牲的战士,都用自己的生命诠释了对革命理想的忠诚和坚守。

在这场艰苦的行军中,红军战士们展现出了超乎常人的勇气和毅力。

他们互相扶持,共同面对困难和危险,即使在粮食和水源极其匮乏的情况下,也没有放弃前进的步伐。

在行军的队伍中,时常可以看到战士们相互搀扶着前行,即便是在最困难的时刻,他们也始终保持着队伍的整齐和秩序,这种不屈不挠的精神深深地感染和鼓舞着每一位同志。

红军在若尔盖草原上的这段行军,虽然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但它也成为了中国革命历史上的一段宝贵财富。

每一位战士的牺牲,都是对于信仰和理想的坚守,他们的勇敢和牺牲,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石。

这一段历史,不仅见证了红军的坚韧和勇气,也展现了红军战士们对于革命理想的无限忠诚和献身精神。

生态的变迁与人类的挑战

随着新中国的成立和国家工业化进程的加快,若尔盖草原,这片曾经见证了红军艰苦卓绝斗争的土地,也开始了它全新的变迁历程。

这片被誉为“高原明珠”的若尔盖草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工业化的推进带来了人类活动强度的大幅增加,而这些活动,尤其是过度放牧,逐渐对若尔盖的自然环境造成了深远的影响。

在上世纪70年代,若尔盖草原还保留着300多个大小不一的湖泊,这些湖泊散布在广阔的草原上,形成了一道道美丽的风景线。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持续几十年的过度放牧开始逐步破坏这片土地。

牧民为了让牲畜获得更多的食物,不断扩大放牧的范围,导致草场被过度消耗,草原的自我修复能力大大降低。

原本茂密的草场变得越来越稀疏,一些地区甚至出现了沙化现象。

这种不断恶化的生态环境不仅影响了草原上的植被覆盖,还对当地的水体造成了严重的威胁。

湖泊和河流由于缺乏足够的补给,开始逐渐干涸。一些曾经水量充沛的湖泊,如今只剩下干涸的湖床和残留的泥沙。

这种变化,不仅破坏了若尔盖草原的自然美景,更重要的是打破了这片土地上生态系统的平衡,影响了当地人民的生活和动植物的生存环境。

面对沙化的严峻挑战,若尔盖草原上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显得尤为迫切。

过度放牧造成的生态问题提醒人们,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来恢复草原的生态平衡,保护这片珍贵的土地。

在这种背景下,开始实施一系列生态恢复项目,旨在通过科学的管理和合理的利用,逐步恢复草原的生态环境。

这些措施包括限制放牧规模,推广草原轮牧制,以及开展草场保护和沙化治理工程。

通过这些努力,希望能够减缓甚至逆转草原的退化趋势,让若尔盖草原重新焕发生机。

同时,这些措施也意在提升当地牧民的生活质量,通过推广可持续的畜牧业发展模式,使人与自然能够和谐共存。

绿色复兴:若尔盖草原的保护与恢复

1995年,若尔盖草原上建立的国家级湿地保护区,成为了这一转变的重要里程碑。

这个保护区的建立,不仅是对若尔盖草原及其独特生态系统价值的认可,也标志着对该区域生态保护的长期承诺和行动的开始。

在保护区内,一系列的生态恢复项目被逐步实施,旨在解决长期以来的沙化问题,并恢复草原的生态平衡。

其中,沙地综合治理试验示范基地的建设,是这一系列努力中的亮点。

通过这个基地,政府和科研机构合作,采集和分析了大量的治沙科研数据,积累了宝贵的治沙防沙经验和方法。

这些经验和方法被广泛应用于若尔盖草原及其周边地区的生态恢复工作中,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963亩曾经沙漠化的土地,通过科学的治理和恢复,变成了绿洲,这不仅是对若尔盖草原及其周边环境改善的有力证明,也是对中国生态恢复能力的一次重要展示。

随着中国政府对环境保护重视程度的提升,特别是十八大后,政府开始转变以往过分追求GDP增长的发展模式,更加注重生态文明建设。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深入人心,标志着中国进入了一个新的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新时代。

若尔盖草原的保护工作也随之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加强和重视。

到了2022年,若尔盖国家公园创建方案的获批,为若尔盖草原的保护和恢复工作画上了浓重的一笔。

这一方案的获批,意味着若尔盖草原将在国家级别上得到更加系统和全面的保护与恢复,标志着若尔盖草原生态保护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若尔盖国家公园的建立,不仅将对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持生态平衡发挥重要作用,也将为研究气候变化、生态恢复提供重要的科研平台。

参考资料

  1. 过草地牺牲多少红军[J].党的生活(云南),2012(1):51-51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29

标签:若尔盖   草原   危险   广袤   红军   皮带   战士   牺牲   多年   生态   土地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