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四大才女之一,12岁丧父,因救母被退婚,成富豪后终入佛门


她是民国头号剩女,在民国四大才女(吕碧城、石评梅、萧红、张爱玲)中居首位,在民国史上不婚主义的女性,有很多,吕碧城不是唯一一个,却是引领不婚潮流的第一位。


不婚的原因有很多,无非就是:


没遇到合适的对象、宁缺毋滥、又或是被伤到无情……


但吕碧城为何不嫁,其中的原因,到现在,都没有人能清楚地说明,因为她看上去,真的太完美了:剩了谁,也不能剩了她。


论容貌,吕碧城可以用闭月羞花来形容,加持她母家的书香气息,气质也绝非一般女子可比;


论才华,诗人柳亚子称她“足以担当女诗人而无愧”;著名诗词学家龙榆生称誉她是“凤毛麟角之才女”,是“近三百年来最后一位女词人”


她5岁时就能写诗,当父亲在院落里漫不经心地念出上句:“春风拂杨柳”,她脱口而出下一句:“秋雨打梧桐”,从她早年的诗中,也能可见一斑:


如《生查子》:清明烟雨浓,上已莺花好。当年拾革时,共说春光早。游侣渐凋零,追忆成烦恼。六幅画罗裙,拂遮江南早。


论才干,那更是了不得,她一个女子,创下了5个第一,从文化界到政治界,再到商界,每一次跨界,她都能成为聚光灯下最亮的那颗星。



然而,这样的奇女子,总是避免不了坎坷的一生,如果没有苦难渲染,她的奇,似乎会显得没那么有份量了。她这一生,成就斐然,却终身未嫁,最终入佛门,与青灯古佛相伴至死。


当有人问起她的感情之事时,她只淡淡地道:


生平可称心的男人不多,梁启超早有家室,汪精卫太年轻,汪荣宝人不错,也已结婚,张謇曾给我介绍过诸宗元,但年届不惑,须眉皆白,也太不般配。



家门不幸造女强


吕碧城出生于光绪九年(1883年),一个并不安定的年代,可她却在苦难中,开出花来。


1892年,吕碧城不过才9岁,顺应封建时代的潮流,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下,与一门汪姓人家,定下了终身大事,原以为凭借父亲和母亲家雄厚的资产,她也能安稳地做个民国名媛,相夫教子走完一生。


老天却在吕碧城12岁那年,夺走了她的父亲,一个大家族中,如果没有男人的支撑,终究会被欺负得遍体鳞伤。


吕碧城的母亲严氏,嫁到吕家后,只生了4个女儿,并未留下男丁,父亲这一走,家族中的人,便以无后不可继承家产之名,霸占吕家家产,甚至联合绑匪一起,将严母绑架。


此时的吕碧城听到消息后,立刻作出反应。她虽是个尚未成年的女子,胸中却有顶正的主意。


她为救母亲四处奔走相告,给父亲的朋友和学生写信,其中包括时任江宁布政使、两江总督的樊增祥。这些人,在收到吕碧城的信后,无不为她出众的文笔惊叹、感动的同时,也马不停蹄地赶来支援。



很快,被囚禁的严氏脱险。


经历了此次劫难后,吕碧城看汪家在此事中无一人露面,她决定与汪家退婚。却被汪家抢先一步,理由是吕碧城小小年纪,就如此蛮横霸道,实在不是淑女所为。


无奈之下,严母只能同意。而吕碧城表面上毫不在意,其实心里是觉得自己给家里蒙羞了,再者对于这汪家一门也是好感全无。


在她们最困难的时刻,汪家不说帮忙,反倒雪上加霜,这实在不是君子所为,也不是吕碧城心里如意的郎君。


跨越三界的女星


家道中落,婚约也已解除,吕碧城一家,再没脸待在老家安徽旌德县了。严母带着四个尚未成年的女儿背离家乡,落脚在塘沽舅舅家。


当时天津兴西方新教育模式,西方民主思想很快渗透到女性当中,女权思维开始觉醒,兴起了一股妇女解放运动的潮流。


1903年,直隶总督袁世凯招天津教育家傅增湘,兴办天津女子学堂。消息传到吕碧城耳朵里,她兴奋地不能自已,便向舅舅提出要去求学。



此时身为老三的吕碧城,已经20岁了,已然出落成一朵花一样美丽的大姑娘了。但在那封建意识浓厚的时代,她的舅舅毅然拒绝了她的请求,还大骂她出去抛头露面,就是不守妇道。


但是舅舅哪里能阻挡得了她,吕碧城连夜坐上火车赶到了天津,连行李都没来得及收拾,也没能向母亲辞行索要旅费。


到了天津火车站后,她的心才慢慢平静下来,看着周围陌生的一切,又看了看她身上的装束,吕碧城才意识到,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啊,身无分文的她,该怎么存活下去呢?


好看的人似乎手里总是攥着好运气,吕碧城就是这样的人。


当晚,车站有位佛照楼旅馆的老板娘,看她孤身一人坐在车站内的长椅上,便过去跟她搭讪,经过交谈,老板娘发现吕碧城谈吐不俗,定是大家出来的姑娘。


就这样,在老板娘的照顾下,吕碧城有了住处,在天津也算是定下来了,但是一个人,又靠什么生活呢?



在吕碧城走投无路的时候,她想起了手中的“笔”,当当她得知舅父单位,方秘书的夫人住在《大公报》社时,她便给方太太写了封求助的长信。


信寄出后,恰巧被《大公报》的总经理英敛之看到,他为吕碧城的遭遇感到同情,并被她信中的文字所折服,还连连称赞此乃真奇女子。


第二天,英敛之亲自上门找到吕碧城,正是聘请她为《大公报》的编辑,而她也成了《大公报》开办一来的第一位女编辑,更是我国新闻史上,第一位女编辑。


到了《大公报》后,她极力宣扬女权,她一针见血地提出:“民者,国之本也;女者,家之本也”等观点,并呼吁当地的女子接受教育,不应被封建礼教所束缚。


一时间,吕碧城在天津城内名声大噪,迎来了社会巨大的反响,这也让她因此而接触到许多名流人士。


吕碧城虽任职编辑,但她还亲自写稿,成了中国新闻界第一个女子撰稿人,因为提倡女权,她成了妇女的领袖级人物,就连当时远近闻名的秋瑾,都闻名过来拜访她。


二人一见面,就感到相见恨晚,也至此成了至交,两位新女性间的一段因缘成了佳话,“女子双侠”的称号,也就是这么来的。


吕碧城虽在封建家庭成长,但她从未被封建思想荼毒,她心里一直坚信:任何时候,女人都可以也应该将命运牢牢掌控在自己手中。她相信,女人可以挣脱传统束缚,为自己活着。


对于女权,吕碧城不只是说说而已,她更是这么做的,除了在《大公报》继续撰稿以外,她还在为筹建女子学校四处奔走。


在大公报社长英敛之的帮助下,吕碧城结识了严修、傅增湘、唐绍仪等社会名流,以求他们支持办学。


功夫不负有心人,1904年9月,在天津道尹唐绍仪等的大力赞助下,“北洋女子公学”成立,吕碧城担任总教习,负责全校事务,兼任国文教习。


1906年春天,北洋女子公学改为北洋女子师范学堂。吕碧城在管理上,运用西方新的思想,让女子们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教化。


当时女子办学可是新鲜事,后来任总统府秘书的沈祖宪,也曾称赞吕碧城为:“北洋女学界的哥伦布”。


1908年,由傅增湘提名,吕碧城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校长,周恩来总理的夫人,鲁迅的妻子,也都是从这所高校中走出来的。


在教育界做了几年以后,吕碧城看到国家危难,便想弃笔从政。


1912年,袁世凯任临时总统,凭借着此前的旧交,吕碧城出任总统的机要秘书一职,当时在政治界,能担任如此高职的女子,只有吕碧城一人。


从文化界到教育界,再到政治界,吕碧城雄心勃勃,胸中有一腔抱负,只等待一个合适的机会。她想用自己的才能,报效国家,但她毕竟是个女子,一个人的力量始终有限。


国家动荡,官场腐败不堪,她身在其中,实在是无法忍受,最终心灰意冷,于1915年毅然辞职远离京都,从此不再踏入官场一步。


驰骋商界成巨富


刚好此时吕碧城的母亲在上海病重,她便回到上海照顾母亲。


在这期间,吕碧城选择下海经商,她将手中的积蓄拿出来,买了数万元的“署券”,几年后,署券翻了一番,她挣了大笔资金后,开始涉及茶叶生意,将家乡的茶叶销往俄国。


经过几年的摸爬滚打,吕碧城俨然成了一名富婆,随后她又在上海静安寺路上,自建了一栋豪华别墅,这样的财力在当时的上海也是寥寥无几了。


在自己享福的同时,她还心系社会,那年北方发生洪涝灾害,无数百姓遭了难。


吕碧城听说后,第一时间成立了“京直水灾女子义赈会”,奔走各界筹集善款,自己也捐出了10万大洋。



每个人在提到吕碧城的名字时,都无不竖起大拇指称赞。


那个时候的吕碧城,才不过30多岁,她的传奇人生仍在继续。


1919年,母亲于上海去世,36岁的吕碧城深受打击,决定踏上去美国的征途,到哥伦比亚大学求学,也为圆她少年时期的梦。


在美国,她攻读文学与美术专业,同时她还兼任上海《时报》特约记者,将她看到的美国之景象发回中国,让中国人也能睁开眼看看世界,补其不足,扬其骄傲。


在美国待了4年,她毕业回国不久后,又前往欧洲旅游,她想看看外面的世界有何不同,也想让自己的内心世界更加丰满充盈。


这一走,就是7年。


在旅行期间,她将自己的所见所闻,写成《欧美漫游录》,先后连载于北京《顺天时报》和上海《半月》杂志。吕碧城两度周游世界,写了大量描述西方风土人情的文章和诗词,被传诵一时。


在瑞士山间旅行时,吕碧城救活了一只蚂蚁,也因此受到了“众生平等”理念的影响,这或许也是她后来皈依佛门的原因之一吧。


1928年,她参加了世界动物保护委员会,还决心创办中国保护动物会;她在瑞士日内瓦宣布戒掉肉食,从此成为一名素食主义者。


1929年5月,吕碧城接受国际保护动物会的邀请,赴维也纳参加大会,并登台作了演讲。


此后,她周游列国,到处宣讲动物保护的理念,成了动物会里一名出色的宣传员,也因此被称为中国史上第一位动物保护主义者。这是她创下的第5个第一。


看她传奇的一生,把一个女人的洒脱表现的淋漓尽致,但她也有无奈,便是爱情和婚姻。

写在最后


对她来说,少女时期的退婚事件,或许是她一生的伤疤。而对她来说,男人宁缺毋滥,既然找不到自己真正合心意的,那就与孤独作伴,又何妨?


与其在柴米油盐的凑合中挣扎一生,不如一个人过得恣意潇洒。


面对世俗的质疑,她从来不在乎,生活是自己的,又何必非得把自己活进世俗的标准里呢?而这恰恰是我们当代社会,许多人犯下的错,最终将自己活成了别人喜欢的样子。


至于她的爱情,在她心里不提也罢。曾经大公报的总经理英敛之爱慕她,却因其有夫人,二人最终发乎情止乎礼,只以朋友相交;后因出任袁世凯的机要秘书,袁克文对这个比自己大8岁的姐姐,深有好感,却也只是将这份情放在心里,只因为吕碧城不肯。


1930年春天,四十八岁的吕碧城最终在瑞士日内瓦皈依佛教,法号“宝莲”,并在报纸上发表文章,开始宣扬佛法。


在吕碧城的影响下,欧洲各国约有五十人来到中国华山,接受点化,皈依佛门。


1933年,吕碧城回国之后,闭门谢客,继续研究佛学。

1943年1月24日,吕碧城在香港九龙孤独辞世,享年61岁。临终前,她嘱咐帮助安排她后事的人,不必留存骨灰,将骨灰和面化成一颗颗小丸子,洒到大海里喂鱼即可。


命运给了每个人不同的安排,既然命运让吕碧城如此,那她就顺着天意吧!


吕碧城的一生起起伏伏,时空交错,才情相依,可谓别样纷繁复杂,这区区几千字,又怎能理清她传奇的一生呢?


图片来自网络

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谢谢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28

标签:北洋   政治界   富豪   瑞士   大公报   女权   佛门   天津   才女   上海   中国   民国   母亲   女子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