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安左卫和万全右卫什么关系?历史和遗迹,值得一去!

怀安左卫和万全右卫什么关系?历史和遗迹,值得一去!


左卫古城六百年

作者:张进善

左卫,自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建城,初称宣府西路左卫,后称“万全左卫”,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现在残存的一段段城墙,向我们讲述着左卫的历史,昭示着古城的文化底蕴。


威镇九边的“万全左卫”

明王朝为遏制蒙古侵扰,壮大军防,消弭边患,普遍实施新兴“军卫法”制度,于今长城一线要害之地设营立卫。宣化西路的右卫城(今万全城)、左卫城和怀安城就是因置卫而崛起的。上述三卫,均隶属于“山西行都指挥使司”。左卫因地处边塞,屏翰宣府,故卫城营筑极为悉心。建城时先挖取浮松泥土,然后以三层“火石”铺底,于基石上再砌四层条石,继之立桢卧板,混土夯垣,最后齐石甃砖,插挑排水槽并嵌镶券门石额等。工程十分浩大,用了三年时间才完工。洪武末年,曾抽调“南直隶”(今江苏、浙江及安徽等省)军民充实宣府之地,左卫便有不少“南直” 军户随军落籍定居,南北文化和风俗在这里产生了交融。当时宣府右卫地址虽定,但并未建城,其“衙署”暂设在左卫。左卫“军署”设居城东,右卫“军署”客寄城西,一城两卫,各领其属,各司其职。无怪左卫曾流传一首民谣:“四四方方一座城,右卫西来左卫东;左卫右卫各一半,正方变成长方城。”永乐元年(1403年),明成祖朱棣为加强北平(今北京)的军防安全,命将各地卫所精锐齐集北平及其城畿,宣府西路左、右两卫也迁往通州。一年后,又从通州迁回原所。而这时右卫城也建成,从此还治德胜堡。宣德五年(1430年),明王朝于今宣化置地方最高军事指挥机构“万全都指挥使司”,以统辖京师西、北各卫所。宣府西路左、右两卫遂改称“万全左卫”和“万全右卫”。

至正统元年(1436年),“万全左卫”城又重加修葺,愈加挺拔恢宏。城周十里,通高三丈五尺,上面还垒有两米高的垛墙。城洞开四门,并围以瓮城。东门曰“迎恩”,南门曰“永安”,北门曰“永兴”,西门失落无考。还建有城楼四座,角楼四座。城墙、城门、城楼、敌台、雉堞等,都属于防御设施,与城池同步建设。为便于侦察瞭望,增强城池的防御能力,在城头雉堞均置有瞭望口、射击孔、铳炮出眼。城高墙厚,固若金汤。城顶全部用方青砖铺砌,平整光洁,名曰“马道”。将帅莅临巡察,可在城墙上骑马环行。成化十年(1475年),在左卫城中的崇台上还建有“建勋楼”。

按左卫旧城的规制,当时的十字街应在东门和北门照直的相交之处,也就是现在的姚太贵家西边,紧临北面是玉皇阁,北街的路从玉皇阁台底通过。后来把台底的洞堵住,北街又从玉皇阁东边通过。所以直到现在,这段路仍然偏向东边。

明王朝常备军队的基本组织形式是“卫所制”,设指挥使司统领。据文献记载,万全左卫指挥使司统军士5600名,官长及胥吏共190员,总旗32名,小旗35名。正德初,因边庭多事,又增设卫守备一员,把总两员。当时,守备成一卫的军政首长位高权重,原卫所指挥使等官皆听其调遣,处于从属地位。

自明永乐以来,左卫城先后设有巡察院署,巡抚都察院行署(以上均为中央派出机构)、万全左卫指挥使司署、万全左卫守备署、万全左卫儒学署、万全左卫仓通判署以及万全驿丞等官署,并置神机库、校场、广积粮仓与草厂,其粮仓为宣府西路十二粮厅之一。明永乐中,为“通达边情,布宣号令”,又在东门外设东门驿站。正德年间改设在南门外,称万全驿。

明嘉靖时,左卫境内有“腹里墩、腹里接火墩”共约30余座。其与宣化、闫家堡、万全、柴沟堡和怀安城五路的“边墩”和“烽火”墩台守望相接。正德中,为加强防御,利于攻守,又于城东、西门瓮城外分别建筑方形规制之守瞭报警兼攻战抵御之“墩台”两座,东称“御虏”台,西称“虞靖”台。高三丈五尺,混土夯就,台腰开穴门,以梯上下,尽选精壮军士驻守。

明正德九年(1514年),鞑靼5万铁骑越过洋河,侵犯左卫、宣化等地,田园尽毁,庐舍为墟,其城之西、北两垣亦悉遭破坏。至明嘉靖时,鉴于城池半毁,防御削弱,更避城阔民少之短,遂将卫城西、北城垣收缩聚拢,弃旧建新,其城之东、南两垣则以稍堕与新城垣对接,故形成如今新、旧两城的形制。新卫城周长八里,仅留开两门:南门曰“迎晖”,东门曰“定远”。百姓称南门为“喜门”,供婚嫁迎取出入;东门为“丧门”,出殡和斩杀犯人则走东门。

为了装点古城,宣府镇守司于隆庆年间(1567~1572年),在今镇中心十字街建成“四柱三间三楼”式木结构过街牌楼四座(俗称四牌楼),东曰“修武”,南曰“承恩”,西曰“肃政”,北曰“清虏”,描檐画斗,彩柱画枋,挺拔对峙,巍峨壮丽。城廓内诸景物与中心之市枋建筑,枝影扶疏,错落有致,藏露隐显,各得其宜,构成一幅群景簇拥,众星捧月之绚丽画图。

明崇祯七年(1634年),清太宗皇太极率兵进犯,先后入侵怀安与左卫。左卫守备常如松、指挥杜奉之率军民奋力抵抗,给清军以重创。皇太极恼羞成怒,下令屠城。军民死伤无数,最后常如松、杜奉之也战死。左卫城惨遭浩劫,断壁残垣,人烟稀寥,街区冷落,令人凄然。此后,留下一句民谚:“冷深井,梢怀安,左卫城里没人烟”。崇祯八年、十三年,左卫城进行了两次精工修复。







左卫城的防御功能

左卫城是为战略防御而建的一座城池。城墙是军事斗争的产物,是一切防御措施的载体,它包括城墙上的附属建筑物,都体现着服务战争这一思想。城墙、敌台、城门、瓮城、城楼、角楼等附属建筑,从不同角度构成一个完整的攻防结合的战略防御体系。

左卫城的墙体结构分两层,里层是均质黄土夯实,外层砌石包砖。外包部分为一顺一丁(城砖规格:39×19×10厘米),白灰坐桨;里包亦为一顺一丁砌筑,墙体美观坚固。城墙每隔70~80米凸出墙外筑一敌台,旧城共设敌台50座,新城设有敌台32座,每座敌台长12米,宽8米。敌台的作用,就是用来防御或瞭望敌人,如有敌人在城墙下活动,或搭云梯进行攻城,守城士兵站在敌台上就能看到并及时射杀。城墙上修筑雉堞——矮而短的墙,守城的人可藉以掩护自己,城头上留出的垛口,用来观察和射击敌人。

城门是进入城堡的唯一通道,是维系城堡安全的关键所在。在战争中,它是攻城战的重点,也是城防的薄弱环节。左卫的城门,针对游牧民族的骑兵做了精巧的构思:每个城门外都建有一个瓮城。瓮城是建在城门外的小城,用来增强城堡的防御能力。城门与瓮城城门的朝向呈直角,也就是说,敌人即使攻破瓮城城门,其进攻路线也不能一气呵成,还需绕个弯再攻城门。这样,从战术上已延缓了敌人的进攻速度,而城顶的守军则能以极快的速度组织调度,居高临下,从四面组成交叉射击网,给敌人以致命的打击。左卫城的旧城留开四门,那时的城池大,四通八达,在建城时就考虑了交通和经济贸易的需要。后来战争毁城,聚拢新建,新城只留开两门,完全是出于军事防守上的需要,交通和商贸就放到了从属的地位。


城楼和角楼,一方面是起装饰作用,远远看去,古城雄伟壮观。更主要的还是为军事防御而设。城楼是设在城门上的楼。左卫旧城原有城楼四座,新城减为两座。据考证,这些高大的城楼平时可登高眺望,也能作为守城军士的住所,还能存放烟火、擂石等武器。作战时,则成为主将坐镇指挥和守城军士射击的据点。角楼,就是建在城角上的楼。二层空心角楼的作用是解决城守死角,加大防守面,增强高空侦察和狙击能力,是一座城堡不可缺少的防御设施。城楼和角楼,开始是为战争防守而设。后来,战争消停,佛、道两教盛行,又将城楼和角楼辟为寺庙。值得一提的是,城墙东南角上的魁星阁,里边供奉着魁星和文昌(神话传说中主宰文章兴衰的神),以祈求文运昌盛。

城墙的完整防御体系,阻挡着北方游牧民族的长弓劲马,保护着城内的百姓和财富,使其不受兵匪的侵扰;同时,城内厚实的财力,使城墙不断修葺和加固。


清朝恢复“左卫”建置

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清政府废厅、卫建制改设府县。改怀安卫为怀安县,万全右卫为万全县,而万全左卫则废置,其地域划归怀安县,并省革“万全”二字。直呼“左卫”,又恢复到开始时的称呼。此后,雄居一方的左卫城便屈尊降为县属之巨乡大堡。不过,从乾隆至光绪,左卫在军防上共辖怀安东路100个村庄(包括今张家口、万全和宣化部分村庄),仅次于辖村堡131座的怀安县城。

清王朝时,蒙古臣服,边塞安定。但因左卫地处京师西通驿道之要冲,地理位置仍旧十分重要。清政府在左卫驻有宣化府西路绿旗常备军九营之一的“左卫营”,并设军站、民驿。再往后,江山稳固,边防无事,左卫城及城中建筑日渐废驰。特别是发明了爆破力很强的火炮后,左卫城失去了它原有的作用,也就无人问津和管理,任凭风吹雨蚀,加上人为破坏和侵占,现在保存下来的仅有东南、西南和东北一段,西旧城垣南段也在上世纪80年代修建成了张同公路。

左卫自汉代建城以来,经历了无数的烽烟战火,特别是明正德九年至崇祯十七年的130多年中,就两次遭屠城之劫,使左卫城大伤元气。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从左卫城的历史演变来看,其因占据有利地形而多次建城,又因据险扼要引发战争而多次毁城。这真是兴也地形,衰也地形。然而,多灾多难的历史造就了左卫人坚韧顽强的性格。历史的久远与民族的融合,既使左卫人秉承了唐宋遗风,又融合了北方游牧民族的特质,逐渐形成了豪放、质朴又不乏纤丽、华贵的独特“德州文化”,而这正是古城崛起腾飞的厚重底蕴。

多位皇帝亲临左卫

左卫地处战略要地,与宣化、张家口、怀安城、柴沟堡都相距60里。按过去的速度行走一天,正好一程地。所以,皇帝或官员出巡,到了左卫都要打尖或住宿。自明朝建城以来,有好几位皇帝率军亲征路过左卫,并在此驻跸。皇帝光临是左卫的荣耀与自豪,其中也不乏辛酸和悲哀。

明正统十四年(1449年),蒙古瓦刺部入边,英宗皇帝率师亲征,经宣化、万全、左卫、怀安至大同。回师“车驾”曾住左卫。明军在太监王振的指挥下,原计划走他的家乡蔚州,后怕踩坏家乡的庄稼,又改道怀安,在左卫住了一夜,又到宣化,当走到怀来县土木堡时,被瓦刺军围住,发生了“土木之变”,明军全军覆没,英宗皇帝也被俘虏,一年以后才放回。

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康熙皇帝率军征讨葛尔丹,二月十二日,第一次西征途径左卫“驻跸”,十三日驻怀安城,后直奔山西大同。第二次西征,由山西杀虎口回师,又经怀安,在左卫“驻跸”,尔后返回京城。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攻陷北京,慈禧太后偕德宗皇帝、隆裕皇后、端亲王及其子大阿哥西逃,七月二十九日,由宣化起行,过洋河宿左卫,设行宫于樊家大院。三十日起跸,由洪塘沟径至怀安城。

另外,明崇祯七年(1634年),清太宗皇太极率清兵进犯察哈尔,来到左卫进行屠城,并发生了著名的“左卫保卫战”,导致左卫城里没人烟。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在陕西米脂县组织农民起义后,经山西、河北,路过怀安城、左卫,一路夺关斩将,并炮轰了左卫西城,最后一直打到北京。他的皇位还没有坐热,便被赶出了北京城。他们的光临,不但没有给左卫带来福祉,而是带来了战火和灾难,给左卫造成了难以弥补的历史伤痕。

左卫“凤凰城”之说

在左卫城的选址上,民间有这样的传说:当年参政傅友德、都督刘真等官员,奉朱元璋之命来宣德府(今宣化)审视要害,策定卫所。当时,在德胜堡置西路右卫已确定,而在左卫的选址上却意见不一,举棋难定。是夜,众官将寝,忽听空中有异音,继而随着一阵清风,从窗外飘进一张纸条,上面写着:“金泉玉海东,高台望德胜。二百年后飞灵凤,皇亲国戚连紫宸。台为中,周以十里城,地福祥,卫神赤石旁。”翌日,众官员到实地察看,高台、赤石与纸书所示无差。此乃上苍垂象,为祥瑞之兆。遂以高台为中心量测四距,营筑卫城。所以,左卫城在城址选择和建城时,就奠定了“凤凰城”的基础。果然,大体也就是200年左右的时间,从“凤凰城”里飞出一只“灵凤”,时任锦衣卫明威将军指挥佥事王朝寀之女的王淑蓉被选进宫中,最后成为万历皇帝的孝靖皇后。


从左卫城的构造元素来看,确实也象“凤凰城”:长方形的城池,这是凤凰的身子;东、西两侧各有一座烽火台,这是凤凰的两个翅膀;下果园村北的烽火台,这是凤凰的头;城北有一座烽火台,这是凤凰的尾巴。综合起来,正好构成凤凰的完整形象。从左卫城所处的地理环境来看:城南东、西南两侧的山,向两边自然分开,好像是凤凰的两只翅膀;洪塘沟曲折向南延伸,好像是凤凰的脖子和头;而且地势越往南越高,又使凤凰形成引颈争鸣之势。从堪舆学的角度讲,这是福祥之地,会有贵人出现。后来有个叫方官成的异人出主意,在凤凰的头、翅膀、尾巴上各建了一座烽火台,把凤凰压住了,所以这只凤凰就没有“飞”起来。





但是,这只凤凰自“诞生”以来,就饱经沧桑,历经磨难。相传燕王扫北炮轰了北城,李闯王起义炮击了西城,皇太极率清兵南下还进行了屠城,致使左卫城里出现了“没人烟”的荒凉景象。这真是凤凰涅槃,历尽苦难。如今,这只经过战火洗礼的“火凤凰”,正在顽强地崛起,向着更加美好的明天展翅腾飞!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22

标签:万全   怀安   右卫   宣化   敌台   东门   城楼   凤凰   城门   遗迹   城墙   关系   历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