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评论 - 宁愿找搭子也不走亲戚,不能解读为单方面的“断亲”

蒋璟璟

今年春节期间,年轻人“宁愿找搭子也不走亲戚”的话题上了热搜,“断亲”话题再次被热议。据媒体报道,有研究显示,年龄越小的群体,和亲戚经常联系的就越少,“90后”大多数人只是“偶尔联系”,而18岁以下就“基本不怎么联系”了。不少年轻人调侃自己得了“亲戚应激障碍”,对过年走亲戚提不起兴趣,甚至需要一部“春节自保指南”来应对亲戚盘问。(中新社)

“宁愿找搭子也不走亲戚”,全新的过年奇观,让年轻人“断亲”的话题,又激起了好一阵慨叹。说是“断亲”,着实有些夸大其词了,其实顶多就是“疏于走动,情感淡漠”罢了。我们知道,基于血缘而形成的亲戚,乃是典型的先赋角色。对于亲戚关系的处理,往往是被动应对的。与之相较,所谓“过年搭子”则是典型的自致角色,是一段主动搭建的关系。就此而言,“宁愿找搭子也不走亲戚”,又何尝不是年轻世代对自我话事权和主体性的一次另类声明呢。

“过年走亲戚”一贯被视作习俗,但需要说明的是,这种习俗其实是有一整套很具体的组织方式和实现形式的。最常见的,就是家族年宴聚餐。家族内部各家轮流请客,吃吃喝喝、谈笑风生之间,关系自然就热络了。在此类场合下,小辈们,其实是被“带着”“推着”、引导着走亲戚。但在当下,此类场景急速消弭。愿意操持家族聚会的人越来越少,年轻人自然是顺水推舟、乐得自在,那些无缘得见的亲戚,索性就懒得登门拜访了。

年轻人与亲戚的疏远,不是那种轰轰烈烈的“断亲”,而是一种悄无声息的断舍离,自带某种“走着走着就散了”的宿命意味。根据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中国家庭户平均规模已从1982年的4.41人变为2020年的2.62人。亲戚之间传统的日常生活沟通逐渐减少,只在婚丧嫁娶等特定时间节点有些程式化交流——“小家庭”消解了“大家族”,当亲戚之间四散分隔,无法发挥传统宗族社会中那种“共济互助”的共同体功能,那么相应的,“亲戚”在潜意识里,也就被降格处理了。

传统意义上,亲戚是诉说的对象、庇佑的港湾,但在现代社会,越来越多的“亲戚”则被描述成了不知分寸的冒犯者,以及制造尴尬与烦恼的源泉。从某种意义上说,或许并不是年轻人“断亲”,而是很多亲戚并没有珍视这段本该亲密的关系,其并没有以实际的言行,来证明自己是值得亲近的长辈、值得信赖的“朋友”。毕竟,维持密切的亲戚关系,并非年轻人的单方面义务。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微信关注:ihxdsb,报料QQ:3386405712】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22

标签:亲戚   婚丧嫁娶   习俗   封面   典型   角色   年轻人   传统   家族   话题   关系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