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相障碍有极为显著的家族史,真正的病因是遗传,还是家庭环境?

#精品长文创作季#

本文字数约:4493 字

阅读时间约:6 分钟

本文章节:

01、他有极为显著的“家族史”,但这不是患病原因

02、不良家庭教育方式,是患病的主要根源

03、父母做到这4点,帮助孩子加快康复

图片为AI生成

明伟从初中起就罹患精神心理障碍,服用精神科药物,可一直到19岁都未能康复,还因病休学了。

他曾被权威精神科专家诊断为双相障碍,并怀疑有精神分裂症的可能。另一位权威的精神科专家则认为他小时候有艾斯伯格综合征,一种特殊的自闭症。

可经过短短数月的、能深入到内隐记忆层面的临床精准化心理干预(下简称“临床精准化心理干预”),明伟很快就实现了撤药,还继续出国留学了。最近,我们详细分享了他的康复过程。

昨天,我们还深入分析了明伟的病情,以及他在康复道路上还存在的隐患。

今天这篇文章,我们想深入谈一下他的所谓“精神障碍家族史”。

明伟直系亲属、近亲里面有多位精神障碍患者,并且也有被诊断双相障碍的患者。明伟患病是来自于家族基因遗传吗?

01、他有极为显著的“家族史”,但这不是患病原因

从主流精神科的角度来说,明伟的精神障碍家族史非常显著,尤其是他父亲的那一方。

他的大姑被诊断为“双相障碍”,二姑罹患幽闭恐惧症,他的父亲也被诊断抑郁症(但他怀疑自己得的其实是双相障碍)。

那明伟的病就是遗传导致的吗?他两位姑姑和爸爸的病,也是遗传的吗?

从精准精神心理学的角度来说,这并不是,他们的病因主要还是后天的心理社会因素,尤其是不良的家庭环境,还有一些时代的原因,可以说是悲剧。

明伟的爷爷是个艺术家,年轻的时候脾气非常暴躁,进入老年阶段了才变得相对温和。对于明伟的奶奶,我们了解甚少。

不过,一个脾气暴躁的父亲就足以让孩子们心里很痛苦的了。明伟的爷爷在家庭教育中尤其是年轻时比较简单粗暴,对3个孩子造成大量的叠加性心理创伤。所以明伟的爸爸、两个姑姑都罹患了精神心理障碍。

只不过他们的成长经历不可能完全一致,长大后的际遇也有所差别,3个人后续遭受的心理创伤事件性质和数量有所不同,所以他们呈现出来的精神心理症状也有不同,被诊断为不同的病。

而且,明伟父亲是在儿子患病之后才被诊断抑郁症的,这更是非常明显的心理社会因素。

他怀疑自己是双相障碍,可能是觉得自己的脾气也非常暴躁,怀疑这是躁狂发作。但其实所谓的脾气暴躁,其实是从小到大经历了大量的叠加性心理创伤,有很多“情绪敏感点”,所以日常中很多事情都能激活他的心理创伤,导致非常激动。这其实是激越状态。

所以,我认为他得的确实是抑郁症,不是双相障碍;并伴有敏感多疑、自以为是的偏执型人格改变,甚至可能到了偏执型人格障碍的程度。

明伟的大姑在事业上也是比较成功的。我们没有机会详细了解她的病情,不知道她是真正典型的双相障碍,还是曾有过大发脾气、打人砸物的激越状态,才被过度诊断为双相障碍的。

至于明伟的二姑,她罹患幽闭恐惧症。这是一种在密闭、狭窄环境或空间时,会出现焦虑、恐慌反应的精神心理障碍,属于恐惧症的一种,其背后主要也是心理社会因素。

明伟母亲这边的亲人没有被诊断为精神障碍的,没有明显的精神障碍家族史。但其实,明伟的母亲和外婆都有非常明显的人格异常,只不过她们都缺乏意识,从未到精神科就诊。

而她们的人格异常也不是源于遗传,而是后天经历所致。

明伟的外婆出生在富足的大家族中,是那个时代的大家闺秀,养尊处优。但后来因为当时的时代悲剧,她被下放到农村,因为“成分问题”遭受大量侮辱和心理伤害。

外婆的性格变得偏执、敏感,多疑,甚至认为这个世上没有好人,别人都不安好心,严重缺乏自我反省的意识和能力。她有一定的反社会人格异常,甚至达到人格障碍的程度。

明伟母亲出生后,6岁前寄人篱下,不在明伟外婆身边。但这未必是坏事,因为当时明伟外婆已经很偏执了,很可能会对幼年的女儿造成大量的叠加性心理创伤。

明伟母亲6岁后回到了明伟外婆身边,从此在明伟外婆的否定、贬低、语言暴力下长大,还经常听到明伟外婆抱怨别人和社会。久而久之,她也变得敏感多疑,总是指责抱怨别人,出现了偏执型人格改变。

明伟父母是裸婚,可想而知两人确实是深深相爱的。可是婚后,两人的性格弱点充分暴露了,像火星撞地球,把日子过得鸡飞狗跳。

他们两个都很偏执,明伟母亲像外婆,生气或焦虑的时候一张嘴就语言暴力,一张刀子嘴但是豆腐心;明伟父亲像爷爷,脾气暴躁,气上头了甚至会向妻子吐口水、打她。

明伟父母还创立了“夫妻档”公司,无论生活、工作,两个人都经常发生矛盾与冲突。他们还有不少三观上的冲突。明伟父亲从小遭受了不少来自原生家庭的心理创伤,他一直想当一名“丁克”。他和明伟母亲结婚时就说好了,以后不生孩子。

但明伟母亲意外怀孕了,明伟父亲一度想把孩子打掉,但妻子不同意,最后孩子还是生下来了,这才有了明伟。

当然,明伟父亲还是非常疼爱儿子的。他努力想给孩子最好的教育,把孩子培养成人成才,还下定决心要给儿子留下财富,让他以后衣食无忧。

只不过,他和妻子都没掌握真正科学的育儿方式,两人非常偏执,且互不妥协,经常在儿子面前吵吵闹闹,有时把气撒到儿子头上。

可想而知,他们的孩子明伟在这种原生家庭氛围下长大,想不出现精神心理问题都难。

明伟从小也显得脾气暴躁,再加上因为父母盲目鸡娃,他出现了学习障碍,成绩很差,又调皮,经常被老师批评,跟同学发生冲突,在学校和家庭中都遭受了大量的叠加性心理创伤。

他初中时就出现了精神心理症状,几个月不去上学,有明显的抑郁发作和激越状态。明伟的大姑自身有精神心理障碍,她更能够理解侄子的痛苦和心理状态。

她一听侄子的情况,马上意识到明伟出问题了,建议他父母带明伟看医生。可明伟父母觉得孩子没病,上精神科看病也太丢人了,不同意去。大姑只好求自己的主治大夫上门出诊,开了一些药,明伟的症状才有所缓解。

明伟一直觉得,如果没有大姑的话,他说不定已经忍受不住痛苦,自杀离世了。所以,他非常感激大姑。明伟大姑在这件事情上的处理确实很有智慧,避免明伟发生悲剧。

从那以后,明伟长期服药,但尚能上学。可能也因为如此,他父母抱着侥幸心理,认为孩子慢慢就会好起来。直到明伟回国后在出租屋里烧炭自杀,自杀未遂,明伟父母才醒悟过来,开始带着孩子积极寻医。

02、不良家庭教育方式,是患病的主要根源

我们以前分析过,抑郁症、双相障碍等常见精神心理障碍的所谓遗传,其实并不是大众理解的那样。

从精准精神心理学角度来讲,大众理解的遗传因素在这些精神心理障碍的发生、发展中可以忽略不计,最主要的还是后天心理社会因素。但临床中很多患者、父母还是对此有误解,精神科大夫和心理咨询师/心理治疗师也有误解,所以有必要再次进行深入分析。

权威的科学杂志《柳叶刀》曾刊登过一项研究数据,中国的精神障碍患病率为17.5%。这个是时点患病率,也就是平均每5到6个人中,就有1个人在人生的某个阶段患过精神障碍。

这个概率是相当大的,哪个人的家族里没有至少5、6个人呢?那也就是说,如果要仔细找的话,绝大部分人的家族亲戚中都有精神障碍患者,都有所谓的精神障碍家族史,而这样的家族史调查也就没啥意义了。

而且,大部分精神障碍都不是单基因遗传,目前也没有研究证实这属于多基因遗传。科研人员认为,常见精神障碍的遗传因素更多是“表观遗传学因素”,不是患者的基因本身有问题,而是有一些不良的基因表达遗传给了下一代。

而这个“基因表达“其实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很多后天因素的变化而变化。已有研究证明,药物和心理治疗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基因表达,甚至连空气质量、个人的生活作息方式都能改变基因表达。

也就是说,这种遗传方式是后天可逆的,不是大众理解的遗传。

至于为什么常见的精神障碍有明显的“家族聚集度”,也就是如果父母患病,孩子的患病概率更大?

这主要是因为不良的原生家庭因素一代传一代。如果每一代父母都不懂得自我觉察、自我反省,在家庭生活中总是情绪不稳定,采取错误的家庭教育方式,不断对孩子造成心理伤害,那精神障碍就很可能会一直传下去。再加上如果有时代背景的不良因素,可能在某个时代节点下,家族中罹患精神障碍的人会更多。

相反,像明伟这样,他现在康复情况良好,如果他当父亲后,能有意识地避免他父母犯过的家庭教育错误,能采取真正科学的家庭教育方式,那他的孩子出现精神心理障碍的风险将极低,甚至可能比很多同龄人更自信、心身健康。

所以,希望广大患者、父母不必过于担心“遗传”的问题。孩子得病了,往往意味整个家庭系统都生病了,而且很可能从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那一辈就已经出问题了。

但老人家已经年纪大了,父母们不能奢望他们能作出多大的改变。但如果他们容易对孩子造成心理伤害的话,最好减少孩子和他们的接触。

可父母不一样,很多青少年、学生患者还没有经济独立能力,仍需要长期跟父母相处。如果父母还固执己见,不赶紧自我反省、改变和提升,孩子将很难真正康复,甚至会越来越严重。

03、父母做到这4点,帮助孩子加快康复

在对明伟父母进行深入的家庭治疗时,我们督促他们要努力做到以下几点,帮助孩子加快康复。其实这些建议同样适用于其他青少年患者的父母,以下进行分享:

第一,父母要了解孩子的“情绪敏感点”,尽量避免激活了孩子曾经遭受过的叠加性心理创伤,这样他们会相对更容易保持平稳的情绪,理性的认知。

第二,父母要懂得“良性沟通三步曲”——共情、倾听、积极引导。

孩子罹患了精神心理障碍,这意味着孩子遭受过大量的叠加性心理创伤,内心压抑、痛苦,比较敏感多疑。有时候别人一些不起眼的行为,不经意的话,都可能会引发他们的愤怒。

父母不要指责孩子过于敏感,更不要说他们玻璃心,而要学会与孩子共情,倾听他们内心的真实想法,帮助他们释放强烈的负性情绪,然后再积极引导他们调整出更理性的认知。

这也能在一定程度上修复孩子部分的叠加性心理创伤,打破负性情绪、不良行为、扭曲认知的恶性循环。

第三,父母要觉察亲子之间的三观冲突,有意识地与孩子磨合出尽可能一致的三观,减少亲子矛盾与冲突,甚至跟孩子形成“亦师亦友”良好关系。

大部分孩子和父母成长时所处的时代非常不同,双方有代沟、三观有冲突是正常的。比如在消费观、婚恋观、民族价值观等方面,很多孩子和父母都存在冲突。

三观没有绝对的对错,但如果父母总停留在过去,不根据社会的发展刷新三观、与时俱进的话,恐怕很难得到孩子们的认同和信任,更别说走进孩子的内心了。

第四,事业成功、或者曾经是学霸的父母,要觉察自己是否有自以为是、狂妄自大的偏执型人格异常,甚至是自恋型人格异常。

这些父母的确有过人之处,但也很容易将自己的成功和优秀泛化到各个方面,认为自己在家庭教育上也是非常优秀的,一味要求孩子按照自己的方式来做,这极容易对孩子造成心理创伤,尤其是现在的孩子是数字星球的原住民,父母和老师的权威已经大大降低,更不用说AI(人工智能)时代已经到来。

希望这些父母能够意识到自己的认知边界,无论在外面再牛,回家了也要及时切换角色,不要一副“高高在上”的样子,更不要认为孩子就应听自己的话。

越是真正优秀和自信的人,自我反省的意识和能力理应越强,他们在家人面前反而会非常谦卑,懂得尊重包容另一半和孩子。

如果孩子患病了,希望患者父母不要有意无意地“甩锅”给遗传因素,更不需对所谓的遗传因素感到恐惧。

孩子因为不良的后天心理社会因素而患病,那反过来,同样也可以得益于良好的心理社会因素而实现康复。

最关键的是父母能否及时自我反省、改变和提升,改善亲子关系和家庭关系,让家庭土壤恢复健康,孩子能从中重新获得心灵滋养,最终长成一棵参天大树,成人成才!

#双相障碍# #精神心理# #抑郁症#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21

标签:障碍   家族   心理障碍   病因   创伤   精神障碍   父母   因素   精神   环境   孩子   心理   家庭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