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2月,中国增持数百亿美债,耶伦曾表态:中方将优先得到报酬

美国能成为世界第一强国,靠的是什么?强大的军事、先进的科技,亦或是合理的制度设计?这些原因其实都有,但却并未抓住核心。我们常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一个国家强大与否,最重要的评判标准之一是经济,只要兜里有钱,军事、科技、文化的强大才能有支撑,才能发展强大。

那么美国维持庞大开支的钱是哪来的呢?答案很简单,主要来源是美元霸权对世界经济的收割。二战之后,美元成功击败英镑、马克等其他货币,占据了世界金融体系的主导地位。而发行国债则是美元收割世界经济的重要手段之一。

20世纪初,购买美债曾被世界人民看作是最稳定的投资,它的交易模式基本等同于“活期存款”,但却比普通活期存款收益率更高,让不少国家和民众趋之若骛。

那么美债为什么又被称为是一把收割世界经济的镰刀呢?我们不妨举个通俗一点的例子。假设美国财政部近期发行了一笔100美元的国债,利率为2%。

由于美债的发行是通过拍卖的形式进行,于是美国财政部设定起拍价格为98元。但你很难以这个价格将这张美债拿下,因为拍卖的过程中一定会有人抬价,所以我们不妨做个假设,与你竞价的人不多,最终你以100美元的价格将其拿下。

按理来说,一年后你能获得102美元,净赚2美元。但是美联储突然宣布加息,将美债的利率提高3个百分点,这也就意味着你无形中损失了3美元。

很多人会好奇,2%的利率,虽说不如加息后的后来者赚得多,但也不算赔吧?请不要忘了,美债不具备流通能力,你只有把它换成现金才能花出去。

可当你抛售美债时,你会发现很难,因为市面上的美债利率已经提升到了5%,别人凭什么买你手中2%的美债?

为了对冲美联储的加息政策,你能做的只有降价抛售,要想把手里的美债卖出去,至少你要保证与市场收益率持平。也就是说,你必须降价2.9元进行出售,也就是说以97.1美元的价格进行交易。

因为新的持有人理论收益为2.9+2等于4.9美元,4.9除以97.1约等于5%,收益率刚好与市面美债持平。当然,以上只是站在普通民众视角进行分析,如果换成国家视角,被收割的可就不仅仅是2.9美元了。

自从去年6月开始,美联储就展开多轮加息,由此引起了全球金融市场的恐慌,“去美元化”的呼声越来越高,世界各国都在抛售美债,急的美国财政部长耶伦飞到中国,希望中国能够像2008年那样接收更多美债。

拜登在大洋对岸还在挥舞着“芯片制裁”的大棒,中国又岂能当美债的“接盘侠”?最终耶伦草草结束了中国之行。

如果“去美元化”趋势能够持续下去,毫无疑问,美国的金融霸权体系必将崩塌。但自从去年11月开始,美债对日本、中国、英国等持有大国的吸引力仿佛又回来了,各国又开始增持美债。其中我国更是连续2个月增持美债,达到了数百亿美元,目前我们持有美债总额是8163亿美元。

耶伦见美债重新被购买,心里无疑是开心的。日前,她在接受采访时就表示:“如果财政部出台优先偿还计划,中国将获得比其他主体更为优先的权利。”不难猜测,耶伦的这番话是在挽救岌岌可危的美元信誉,毕竟目前34.24万亿美债一旦崩溃,这对于美国来说将会是泰山压顶般的灾难。如今中国是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体,说点好话稳住中国,的确是个明智的选择。

当然,中国增持美债,也不是想当“接盘侠”。据悉,此次增持潮是因为美联储在去年12月快速降息预期高企,从而创造了抄底美债的机会。

目前,中国外汇储备规模庞大,需要在国际市场上进行更加多元化的投资,以获取更多的收益。换句话说,本次中国增持美债,更多是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并非像部分舆论猜测的那般“中美关系缓和缘故”。

中美关系

最近发生的事也印证了这一点,中国连续两个月增持美债,美国也并没有放缓围堵打压中国。

金厦海域撞船事件的风波尚未平息,美国“罗斯福号”航母便逼近台岛周边海域,另一艘航母“卡尔文森”号也频繁在菲律宾东部海域活动,美国海军的这番行为无疑是在台海和南海两个方向,向中国施压。

其实我们不难看出,无论是军事还是金融领域,美国都越发地展现出了“纸老虎”的姿态。军事方面,随着其他国家海空军实力的提升,以前不可一世的航母战斗群已经开始显得威慑力不足,红海冲突就是最好证明。

国际金融方面,多国增持美债不过是回光返照,“去美元化”早已成为不可阻挡的趋势,美国金融霸权崩塌不过是早晚之事。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21

标签:中国   财政部   霸权   美国   世界经济   海域   航母   收益率   中方   报酬   强大   美元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