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星通信时代来了!今年至少5款手机接入功能,技术和资费如何?

自从华为和苹果在手机加入卫星通信功能后,2023年也成为了卫星电话的发展新起点。

曾几何时,卫星电话只是野外科研人员以及某些大佬的标配。而今卫星通信功能,将会和智能手机融为一体,成为下一代手机里的标配功能。

有人认为这样很好,未来可以真正实现任何一个地方都有通信信号,进而就不会出现失联情况。

但也有人认为,目前的地面通信基站覆盖率超过了九成,基本上所有活动地区都能有信号。

在智能手机上加入卫星通信功能很鸡肋,完全就是新产品无法实现颠覆性技术突破,所以才炒作卫星通信的噱头,也因此这是一种技术领域的集体无能表现。

那么究竟发展如何,在智能手机上都加入这一功能,你是否觉得有必要呢?

今年至少有5款手机将支持 卫星电话功能

华为在卫星电话功能领域是第一个“吃瓜”的,随后在2023年底,VIVO也推出了类似功能的新手机。此外,中国电信在此前也推出了自家的智能手机,发展的势头也越发的清晰,就是要把卫星通话以及通信功能,做成未来的手机标配。

除了手机厂商有动作外,2023年在武汉以及上海等地,已经有用户率先开通了卫星业务。更早的时候,利用华为手机上的新功能,一些户外活动人士在手机没有信号的情况下,也成功呼叫到了救援。

2023年11月,各大手机商曾经开过一次会,他们也已明确,下一步手机直连卫星技术将会成为发展的新方向。

按照此前的规划,在2024年,国内新上市的手机中,至少有5个品牌的手机,都将实现卫星通信的能力。无论是打电话还是发短信,利用卫星通信功能都能实现。

手机厂商积极布局,原来高端的技术,将会一步步变得普及化。此前华为的余承东也说过,这个功能可能平时都用不上,但只要用一次,那就可能会续接一生。言外之意,还是在说卫星通信的呼救功能很关键。

听起来让人很期待,不过卫星通信功能,所有的技术支持以及信号传输,不再是局限于地表,而全都要通过空中的卫星布局来实现。

假如下一步该功能要普及化,我们的卫星做好准备了吗?

从固定通信卫星到移动通信卫星

在人类发展的卫星技术中,通信卫星是起步较早的类型。一旦一颗通信卫星上天,它的负责能力,可以负责地表30%左右的通信。

相比于地面基站,卫星传输信号的距离更远,容量以及质量性能也都不错。而且由于不受地表的限制,它还具有灵活机动的优点,它不必过于依赖地面设施,尤其是在出现重大变故比如自然灾害或者战争的情况下,卫星的通信能力更是不可替代。

通信卫星的种类很多,囊括了固定通信卫星、移动通信卫星、跟踪与数据中继卫星等等。我国先期发展的是固定通信卫星,此后移动通信卫星以及中继卫星也相继研发。

截止到2023年,我国固定通信卫星已经发展到了第三代,中继卫星发展到了第二代,移动通信卫星和高通量通信卫星也在相继研发和应用。

固定通信卫星的研发,最早是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的,该类卫星在80年代广泛应用,可以为国内的边远地区,改善通信和收视难的状况。

到上世纪90年代,固定通信卫星技术类型不断拓宽发展,相比于上一代产品,从输出功率到使用寿命都延长了。

值得一提的是,我国在2008年的汶川地震中,由于地面通信系统受损,加之国内移动通信卫星的发展还未加强,所以当时在救灾中只能租用国外的通信卫星使用。

地震以后,国内科研人员纷纷呼吁,我们应该建立自己的卫星通信体系,于是移动通信卫星的发展便步入快车道。到2011年,天通一号问世。

终端用户的不断突破

要实现地表个体之间的有效通信,该类卫星的发射功率就得很高,在卫星的外形上,它还有很大的收发天线。

卫星和地面之间的联系,还会受到降雨的影响,由此导致的信号衰减被称为“雨衰”。技术应用上,卫星使用了雨衰小和信号传输损耗小的波段来传输信号。

而且从与地面联系的角度看,如果传输信号不强的话,地面终端接收设备的尺寸就得制造的很大。尤其是现在智能手机也要加入卫星通信模块,信号传输的强弱,在未来的技术发展中,势必还将是发展和研究的重点。

在当时,新一代的卫星可对地表实现全覆盖,不管是山地还是海洋,亦或是茫茫的沙漠腹地,都能通过卫星而具备信号。接收终端上,手机、车辆、飞机、船舶等等,只要有终端,都能实现通联。

到2016年,移动通信卫星技术再次升级,而且该系统也正式向全社会提供通信服务。2017年,四川再次发生地震的时候,我们所使用的卫星通信就是国产化的了。

到2020年和2021年,天通一号2星和3星再次升空,并于此前的1星完成了组网。该通信系统实现了亚太地区的全覆盖,能够提供全天时的通话、短信、数据传输等功能服务。

截止到2023年,天通一号卫星的终端使用用户已经突破了300万,终端用户集中应用的领域是救灾、海洋运输、远洋渔业、航空、极地科考等方面。像此前华为手机中加入的卫星通信模块,其接入和使用的就是天通一号卫星。

总体来看,在卫星通信功能没有普及化之前,卫星通信的使用者,主要还是集中在户外和信号接收不到的区域。这类人员以科研工作者以及远洋区域活动者为主。

下一步要做到技术和功能的普及化,还会面临哪些具体的情况呢?

让手机变大?还是让卫星天线变长?

将卫星通信模块融入到智能手机上,此前华为手机也走了两步。Mate 50手机上,功能只能发送有限的文字信息,而且是单向通信,用户只能收到一条回执。

此后新产品Mate 60 Pro,才实现了双向通信,而且也支持卫星通话功能。所以从智能手机终端的技术上来看,要很好的融入新模块,也并非一句话就能完成的。

业内人士此前表示,目前要解决的问题,一个是卫星技术的进一步提升,另一项则是通信标准和终端芯片的成熟。

要实现手机直接连接卫星,相应的对卫星的技术要求就更高,形象一点理解就是,地面的终端设备,要和天上的卫星,建立起稳定的通联才行。

以目前的智能手机为例,它的输出功率只有200毫瓦,而以往传统的卫星电话,其功率至少也有2000毫瓦。因为只有大的功率,才能和卫星之间建立稳定的通联。

因此在下一步的发展中,就会出现两个发展方向。要么是将终端的智能手机造的很大,这样接受信号能力就会很强。但很显然对大众来说,人们都不能接受手机进一步变大变厚。

这样一来,唯一能采取的措施就是对卫星下手,增加卫星的通联输出能力。在移动通信卫星中,天线是其核心的部件,大的天线,可以增强卫星的传输和接收质量。

而且大型天线也可以提供更高的定向性,传输中的干扰会减低,信号的质量也能大大提升。下一代的研发和应用方向,应该就会朝着卫星通信的普及化迈进。

至于在通信标准和终端芯片上,卫星通信的协议和标准需要不断迭代,天空和地面一体化的组网策略才能实现。

这样一来,地面的基站不但要支持更高的协议版本,相应的手机内部的芯片也得兼容升级。所以从信号处理算法,在到新的通信协议等领域,全部都需要升级且配套研发运行。

可见,技术上的配套措施,还真不是一步到位就能完成的。而且除了技术上的情况外,卫星通信业务的收费标准,目前也不是大多数人能承受的。

每分钟9块钱的通话

根据电信的卫星业务资费标准,国内通话每分钟9元,国际长途每分钟20元,国际卫星电话每分钟20元。此外,收发短信每条5元,而且不支持国际通信。

所以单从资费上来看,目前的卫星通信业务还是很贵的。因为相比于地面基站的成熟化和普及化特点,卫星的建设和通信成本本来就很高。

下一步智能手机上即便加入了这个功能,开通和使用这项功能的用户,短时间内也不会很多。因为对大多数人来说,常规的通信已经能完全满足需求了。

而且从目前的情况看,受限于技术,卫星通信的通话和通信质量,本身也没有地面基站通信的质量好。所以,花高价来进行卫星通信,质量还不好,这难道不是花钱买罪受吗。

结语

综合上面的情况,最终就回到了文章开头提出的那个问题,即现在的智能手机接入卫星通信功能是不是鸡肋。

从用户使用的角度看,该功能确实可有可无。而从未来的6G网络星地融合无线传输技术来看,现在的发展似乎又是在为下一步的技术升级铺路的。

同样技术进步,也会塑造和改变用户的观念和应用需求。


参考资料:

《上海首位手机直连卫星业务用户诞生,拨打国内电话9元/分钟,发短信5元/条》 上观新闻 2023年9月22日
《手机“卫星通话”时代快来了吗》 北京日报 2023年9月27日
《手机卫星通信的下一步》 21财经 2023年10月31日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24

标签:卫星通信   华为   通信卫星   功能   手机   终端   智能手机   资费   地面   信号   通信   时代   技术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