玲龙一号完成外穹顶吊装,我国迎来核动力新时代?它到底有多牛?

小反应堆施工取得新进展

新年伊始,“玲龙一号”仍马不停蹄施工忙。

这座位于海南昌江的核电站,上周完成了外穹顶的吊装。各项施工还在有条不紊展开,主体结构经过前期紧张的施工已经完成,下一步将会是整体结构的封顶等工程。

外穹顶安装

该反应堆是全球在建的第一座商用模块式小型压水堆。主体单位为中核集团,这是自“华龙一号”之后,国内核电自主创新领域又一项新成果。

“玲龙一号”2021年7月开工,预计工期到2026年结束。建成以后,该反应堆的年发电量在10亿千瓦时左右,可以满足超52万人的用电需求。

相比于那些大型的反应堆,“玲龙一号”设计的初衷,主打的就不是发电多少,主要是为了应用广泛。未来它既可以单纯的供电,也能提供热能。同时对于一些偏远地区的孤网,以及海水淡化等供电需求,小反应堆相对灵活也更具优势。

那么,在具体的技术应用方面,“玲龙一号”和其他常规的大反应堆又有哪些区别呢?

中小型反应堆的用途和优势

核能利用几十年,过去半个多世纪,主要都是研究相对大型的反应堆,主打的就是发电量。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中小型反应堆的理念开始出现,但相关应用直到21世纪后才先后出现。

我国在核电领域的差异化发展规划,是在2009年正式提出来的。彼时提出的原则就一条,小型化的不是为了发电多,而是为了将来能够适用于更多的场景。

于是,实现核能的多用途发展,在此后就成为了设计和规划的趋势。宋丹戎是“玲龙一号”的总设计师,此前他曾表示,除了常规的发电以外,石油开采、工业蒸汽、城市供暖等领域,中小型的反应堆在利用方面更具优势。

相对于常规的反应堆,小型的“小”,主要是核燃料添加的就少。像“玲龙一号”,它内部设计的核燃料组件只有57组,量少功率密度低,发电量少了不过整体的安全性增强了。

此外,相比于大型的反应堆动辄占庞大的身躯,小型的占地面积更少,在选址建设方面不像大型反应堆那样死板,灵活的选择性,能够让电站建成后和应用的场景高度契合。

比方说偏远地区的石油开采,由于远离常规的电网供电不方便,未来的小反应堆技术若是成熟了,这种近距离供电的模式,能够有效保障资源的开采。

宋丹戎还表示,从安全角度看,假设出现事故,小反应堆的辐射应急计划辐射范围只需300米左右。常规的核反应堆则需要10公里,因此相比大型的,小型的一旦出现事故,从技术处理角度看不需要更大的应急范围,进而也不会对周边的环境带来更大风险。

此外,“玲龙一号”在设计中也使用了非能动安全系统。所谓非能动,可简单理解为,在出现安全隐患后,不需要借助外部的其他动力,就能自动且系统的完成降低风险操作,确保了在风险时段的安全系数。

这一设计理念,在大型反应堆的建造和应用中也早已体现,不过“玲龙一号”相比于大堆的安全系统,在具体的设计上还有一定的差别。

反应堆出事故,降低风险措施,主要是为了确保堆芯的温度不升高,能够尽快将内部的余温释放,进而保障反应堆本身不会因为温度过高而导致风险升级。

大型反应堆的非能动安全系统,设计的预防措施是,一旦出现安全隐患,可以在不借助外部动力的作用下,向反应堆泼水洒水来降温。

“玲龙一号”由于自身体积小,不需要用水来降温,加强空气的自然对流,就能保证堆芯的温度释放到特制的安全壳内,这样就能将高温隐患排除。

从用途上看,小反应堆的应用场景更加多元化。安全方面,隐患风险可以控制在厂区范围内,大大降低了风险的影响范围。

这些优势,随着“玲龙一号”的建成并投入运营,将会逐步体现出来。它就是为后来更多的小反应堆上马积累经验的,自开工建设起,便是这一领域的示范性工程。

研发和建造中的“过五关斩六将”

国内最早的规划理念在2003年就开始了,到2009年出现了基本方案。

由于是第一个小型反应堆,此前没有成型的反应堆可供参考,这其中又涉及到了多需求、多目标和多技术的耦合。因此在总设计师宋丹戎看来,一切都是从零起步。

2010年夏天,酷暑时节的成都,宋丹戎跟各路专家商讨后初步拿出了一个方案。

此后,经过10天的设计,陈训刚作为设计人员,他和其他专家拿出了4种不同的设计方案来。

随后这4个设计方案,又经过了多方的讨论,最终选定的那个,就是现在在建的“玲龙一号”的初版。

之后,该方案通过了国际原子能机构的通用安全审查,在2016年正式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审查通过的小型压水堆。此时,别的国家的设计还都停留在图纸上,我国各方面的先期工作已经完成。

接下来便是选址和开工建设,这需要迈过造价成本的门槛。“玲龙一号”在开建后,简化了系统整体,采用了批量建设的模式,相关成本得以控制在预期范围。

此外在正式开工之前,由国家核安全局牵头,组建了安全审查联合团队,对“玲龙一号”的安全性进行了考察。2020年,它通过了审查团队的安全评价。

前面的几道坎迈过去了,开工后还要面临制造供货的难题。虽然工期整体有规划,但分拆到不同的细节施工上,还存在着太多的不确定性。

为此,研发团队又进行了多次的“沙盘推演”,尽量让各种问题暴露在前期的模拟工程阶段,以便能提前找到解决方案。经过这一系列准备,施工进度中的未知风险被进一步排除。

小巧“玲龙一号”

总设计师宋丹戎曾经做过比喻,大型反应堆就像台式电脑,而小型反应堆就像紧凑的笔记本,等于是将各种设备都集中在一起了。

在海南昌江核电基地,“玲龙一号”和身躯庞大的“华龙一号”几乎是同步建设的,而前者的体积只有“华龙一号”的十分之一。如此小巧,占地面积和施工区域都相应的缩小了。

而且和其他反应堆现场施工不同的是,“玲龙一号”采用的是模块式设计理念,就像拼装积木一样,将各个组件于现场拼装好即可。

大量的组件都是在工厂里生产组装的,而后再到现场进行安装,这不但降低了制造成本,同时也降低了建造周期缩短了工时。

最为突出的特点是,未来建成后,还可以再根据负荷需求,灵活的组合规模,可以进行整体的再扩建,实现滚动式开发建设。正因为这一点,它才有了“移动核能充电宝”的名头。

此外,由于之前没有小型反应堆,“玲龙一号”的设备都是全新研制的。在建设过程中,市面采购买不到的设备,工程技术人员还需要进行科研攻关后再生产。

根据整体的建设来看,“玲龙一号”所有组件设备的国产化率达到了90%以上,这比自主研发的大型反应堆的国产化率还要高,而未来的目标则是要实现百分之百。

因为这完全是自主研发的,相关的设备组件国外也没有,就是花钱买也是买不到的。

至于在建设工期上,整个团队认为,未来随着设计和建设经验的进一步积累,可以将工期缩短至36个月以内。

不但要用,未来还要走出去

未来核电的利用,它高效能低排放的特点,能够从整体上确保节能减排的目标,国内可以实现深度能源转型,从整体上优化能源结构。

“玲龙一号”主打多用途,在未来的中小电网和区域电网中,相比于大型反应堆更加经济。而且随着我国在这一领域形成自主化品牌,未来不光能在国内使用,还有走出去的广阔前景。

尤其是世界上那些中小型国家,由于整体的用电需求量不大,小型反应堆在应用中,市场优势就更加明显。

国际原子能机构此前发布了《2050核能技术路线图》,期间提到小型反应堆的市场,先在设计制造者本国成功建造,而后就能从整体上考虑向他国推广。

正是在这一点,“玲龙一号”从建造到未来的运营,都具有重要的示范价值。

结语

每年10亿度电,可以保证52.6万户家庭的用电需求,这一发电规模相当于减排二氧化碳88万吨,更好比种下了750万棵树。

多元化、节能、安全性等各方面优势明显,但从零到1再到随后的设计建造,整个原创的过程都是相当不容易的。

在此前设计中提交的各项文字材料报告中,其规模达到了4000多页。这不仅仅是研发团队的心血和辛劳,他们更是在给国内外未来的用户树立一个信心和保证。

如今,“玲龙一号”的各项进展正如期推进,下一步建设逐步完成后,还要进行安装、调试、运营和维护,这背后的一系列技术是有机整体。

技术规模化发展,经验积累的过程中,也在逐步构建产业体系。一套核电设备设计建成并运营后,即意味着在新的领域我们又积累了完整完善的经验。这样的优势永远无法被取代,也能从整体上推动国内核电技术的持续提升和进步。

参考资料:

《“玲龙一号”全球首堆外穹顶吊装完成》 新华社 2024年2月6日

《昨天核准的“玲龙一号”,分量究竟有多重?》 中国核学会 2021年6月4日

《“玲龙一号”:移动核能充电宝》 科普时报 2023年11月13日

《小身躯、大用途 玲龙一号不只是核能“充电宝”》 科技日报 2021年9月18日

《你好!玲龙一号》 新华网 2022年10月14日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25

标签:穹顶   核动力   反应堆   核能   核电   工期   优势   风险   领域   未来   我国   技术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