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坑杀”就是活埋?别再被电视剧误导了,真实的“坑杀”残忍千倍

在阅读此文之前,辛苦点击一下右上角的“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在许多影视作品中,出现了不少有关“坑杀”的情节,大部分的影视作品,都将“坑杀”解释为活埋。有关研究证明,这种解释是不正确的。

虽然说坑杀和活埋有一定的关系,但是并不完全都是活埋,真实的坑杀,要比活埋残忍许多,残忍的程度,差不多是活埋的一千倍。

古人之所以用如此残忍的方式对待敌人,并不是单纯喜好杀人,而是有特殊的用意。

那么,历史上真正的“坑杀”是什么意思,与活埋有什么关系,坑杀敌人的真实用意是什么呢?

真实坑杀,将尸体堆成建筑

历史上著名的坑杀有两个,第一个是战国时期的长平之战,第二个则是秦朝末年的巨鹿之战。

根据历史的记载,长平之战中,白起一共坑杀了四十万赵国降兵,巨鹿之战中,项羽一共坑杀了二十万的秦国降兵。

在《史记》中,关于长平之战的记载是:“尽阬杀之”。不难发现,《史记》中的记载,和后世广为流传的说法是不一致的。

《史记》中用的是“阬”字,而后世广为流传的说法则是“坑”,两个字看上去没有多大区别,但是实际意义相去甚远。

阬的意思是高大而宏伟的门楼,坑的意思则是土坑,可见,阬杀和坑杀有着巨大的不同。

所谓的阬杀,指的是将俘虏杀死之后,然后将俘虏的尸体堆起来,堆成类似于门楼的样子,以此来震慑敌国。

长平之战中,赵国降兵一共大约为四十万,其中有很大一部分都是普通的民兵,接受过系统军事训练的职业士兵并不多。

即便如此,四十万也不是一个小的数字,想要将四十万人活埋,这是一个巨大的工程,以秦国军队的人数,是很难完成的。

就算让赵国降兵自己挖坑,也是不太现实的,赵国降兵很可能因此放手一搏,对秦军造成较大的损失。

以当时的条件来看,阬杀其实是最现实的做法。将四十万俘虏全部杀死,然后堆成“宏伟”的建筑,可以在心理层面对列国造成巨大的打击,使其失去抗拒的想法。

同时,阬杀还可以展示秦国的武力强盛,原本许多有抵抗之意的国家看到这个景象后,抵抗的想法就会减弱许多。

项羽阬杀二十万秦国降兵的理由大致也是这样,一来为了显示武力,二来是为了震慑敌国。

此外,白起和项羽阬杀俘虏还有一个共同的理由,那就是担心俘虏人数过多,一旦发生叛变,后果不堪设想,阬杀是最稳妥的办法。

秦朝灭亡之后,阬杀并没有消失,而是一直存在,在战乱之年,仍然是一种流行的手段。

流传不衰,历朝历代均有阬杀

阬杀的代表之作,是史书中记载的“京观”,听上去是建筑的名字,实际上是用尸体堆积起来的,是阬杀的一种。

东汉末年,奸贼董卓带领军队开赴洛阳。在行军过程中,董卓下令将沿途的百姓全部杀死,然后将尸体堆积成京观。

董卓这样做的目的很明确,那就是通过这样的方式震慑洛阳周围的平民,同时震慑想要讨伐他的各路诸侯。

阬杀的效果是显著的,一段时间内,朝廷上下几乎没有人敢反对董卓,就连皇帝也必须听从董卓的命令。

除了董卓,枭雄曹操也做过同样的事情。官渡之战结束后,曹操俘虏了大量的袁绍的军队,其中一支军队的名声很差,因此曹操下令阬杀。

虽然同样是阬杀,但是曹操取得的效果要比其他人多一些。除了彰显武功震慑敌人,还能起到收买人心的作用。

到了五代十国时期,中原陷入混乱,到处都是战争,因此阬杀发生的概率很大。

在诸多阬杀中,北方皇帝石勒的做法是比较出名的。

石勒曾经阬杀几万降兵,但是石勒的主要目的不是为了彰显武功,也不是为了震慑敌人,更不是担心降兵叛变。他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取乐。

历史记载,石勒阬杀数万降兵后,将降兵的尸体筑成京官,以此取乐。

此后,关于阬杀的记载逐渐减少,尤其是在大一统时期,阬杀几乎不会发生。不过有一个朝代是例外的,那就是明朝。

历史记载,抗倭名将戚继光曾经阬杀过倭寇。当时东南地区倭寇肆虐横行,无数百姓因此被残杀,或者流离失所。

戚继光用了数年的时间,终于将倭寇扫荡干净。剿灭倭寇时,戚继光曾将倭寇的尸体筑成京观,以此震慑东南地区的倭寇。

历史资料足以说明,所谓的“坑杀”其实并不完全是活埋,更多的是将尸体堆起来,以实现军事目的。

也许在杀死俘虏时,有时候会采用活埋的方式,但是坑杀绝对不能和活埋画上等号。

既然阬和坑的区别很大,为什么在后世广为流传的说法中,用的是“坑”而不是“阬”呢?

春秋笔法,史官为自保不得已这样做

造成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和历代史官记录历史的方法有关。

史官其实并不是一个轻松的工作,想要将真实地记载下来是相当困难的事情,弄不好是要出人命的。

历史上不是没有先例,崔杼弑其君的故事,就很好地展示了史官的艰难。

为了避免发生这样的事情,后代的史官在记载历史时,都会采用春秋笔法。所谓春秋笔法,就是不直接表示对历史事件的褒贬,而是用委婉的方式表达态度。

阬杀是一种极其残忍的现象,如果真实记录,很有可能引起当权者的不满,如果运气不好,史官很有可能被杀。

因此,在记载阬杀时,史官采用了听上去不是那么残忍的“坑”字,既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真实的历史,又能保全自己,是两全之策。

随着时间的推移,部分人将坑杀曲解为活埋,这是不正确的,尤其是许多影视作品,直接将坑杀解释为活埋,显然是不对的。

真实的坑杀,其实不是活埋,而是阬杀,其残忍程度,要比活埋残忍千倍。

参考资料:

《考古证实“坑杀”并非活埋》 来源:中国知网

《浅谈五胡十六国时期的坑杀》 来源:中国知网

最后,由于平台规则,只有当您跟我有更多互动的时候,才会被认定为铁粉。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个“关注”,成为铁粉后能第一时间收到文章推送。

文章由“古风文史”原创首发,已开通全网维权,未经允许,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进行转载、搬运,侵权必究!

#头条创作挑战赛#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22

标签:秦国   项羽   史记   残忍   真实   史官   目的   倭寇   俘虏   尸体   电视剧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