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语“山东出响马,河南出蹚将”,响马是土匪,蹚将又是什么呢?

信息源丨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前言

远处传来一阵马蹄声,尘土飞扬,闻声的村民便开始四处逃散,边跑边喊“响马来了,响马来了”。想必类似的场景大家在影视剧中都看到过。

而这“响马”的意思大家也都很清楚,那就是土匪的意思,但能被称为“响马”的土匪,那一般都是只求财,不害命

而在民间有这样的俗语“山东出响马,河南出蹚将”,这“蹚将”是什么意思?是什么做官做将的人?还是另有所指。

“山东出响马”

在兵荒马乱的年代,北方的响马是成群结队,时不时就会把附近的村庄洗劫一空,而骑着马的土匪,我想在过去的年代,每个地方都有,为何山东会如此出名呢?

这就不得不从很久远的历史开始讲起,西汉司马迁的《史记》中就有记载“怯于众斗,勇于持刺,故多劫人者。”这是描述齐国人的话。

这是什么意思呢?这齐国人呀,民风实在是太彪悍,但是他们打群架不行,但是抄着家伙抢劫却很在行,所以齐国抢劫的人非常多。而这齐国就是现在的山东。

那这个“响马”又是从何如来的呢?据说是在东汉末年,那时候正是天下大乱,百姓食不果腹,山东一带的马贼十分猖狂,经常出来作乱。

但这山东也是孔子的故乡,也是礼仪之邦,就算是抢劫,这土匪也讲究个光明正大,于是他们在抢劫出发之前都会在马脖子上拴一个铃铛。

当大批人马还没有冲进村庄村民就已经都听见了,因此开始四处逃散,而马贼这么做也就是告诉村民“我们来抢劫了,但不伤你们性命,你们快跑吧。”

因此久而久之就是一听到大批急促的马蹄声和铃铛声就知道是土匪来了,也渐渐的被百姓称为“响马”

而关于这“响马”一说还有一个民间说法就是和明朝时期的一场民间暴动有关,而引起这场波及八省的根源就是当时的一项政策“马政”

当时明朝政府推行了一个“马匹民牧”的政策,在很多省份开始实行,政策就是让百姓在家饲养马匹,但是每年要上缴一定的马驹数,要是不够数的话,那养马的人就要赔偿一定的银两。

也因此很多没有农户因为无法上缴足够的马驹而被“罚款”,进而破产,走投无路的他们手中唯一有的就是马匹,于是便“落草为寇”,开始以打家劫舍为生。

也正是那一段时间,实行“马政”的几个省份都开始闹起了匪患,而当时最为严重的就是河北地区。

根据顾炎武的《天下郡国利病书》中记载,当时在河北霸州有人起义,一呼百应,屯军数千人,打败了好几次官兵的围剿,最终花了三年才平定。

为什么不说“河北出响马”而说“山东出响马”呢?因为山东的响马在民国时期干了一件“轰动国际”的事件,这才让人们都记住了“山东响马”。

大家都知道清政府将山东部分权益割让给了德国,因此在山东半岛上有很多外国人修建的铁路和港口,而这里经常有外国人来往。

而就在1923年的5月6日凌晨,一辆火车出轨翻车,窜出来1000多号的土匪开始打劫财物,绑架乘客,而其中就有19个外国人,还来自多个国家。

正是这样的消息一公布,当时的北京政府慌了,各国的公使都担心侨民受伤,因此也害怕北洋政府动用武力。

而为首的就是“孙美瑶”为首的土匪,他为什么这么做呢?因为当时北洋政府正在清缴他们山头,实在是没有办法了才想出了这么个主意。

可没想到事情竟然能闹得这么大,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当时为了谈判,山东督军、省长、交通总长、地方乡绅、各国领事、记者、商会等等来了一大堆有头有脸的人物。

当时孙美瑶也是为了手下的近万人着想,提出的条件就是希望能够被政府和平收编自己当个旅长,但还想要武器装备。

就这样在多日的谈判中,最终才双方妥协,耗时37天才将此次事件和平解决,孙美瑶也如愿当上了旅长,但只做了半年就被“摆下鸿门宴”处决了。他的事迹还曾经被鲁迅、冰心等人赞美,认为其是反军阀,反帝国列强的英雄行为

也因为这件事实在是太过轰动,全国“响马”能做出这种“惊天动地”事情的也就这一次了,也因此有了“山东出响马”的俗语。那“河南出蹚将”究竟是指什么?

“河南出蹚将”

而这个“蹚将”原本指的是“蹚匠”,这种方言主要存在于河南的西南部,也就是现在的南阳及周边地区。

而“河南出蹚将”这句俗语也是也是在后来才有的,因为这词出现的时间是晚清民国的时候了,当时豫西南地区常常闹匪患,土匪横行。

为什么会土匪横行?因为当时清政府的腐败昏庸,苛政杂税,外加那几年豫西南地区常年遭受冰雹灾害,粮食的收成也会不好,活不下去的人才会成为土匪。

而在那片地方也有很多常年无所事事的年轻人,也就是当地的地痞、流氓,他们会在农闲的时候被被人请来修理梯田和沟渠,整天在泥地里“蹚来蹚去”所以也被当地百姓称为“蹚匠”。

正是在其他无事可做的时候就开始干一些偷偷摸摸的事情,但逐渐就开始大胆了起来,开始和土匪联系,做起了打家劫舍的买卖,也因此有人一说自己是“蹚将”,百姓就感觉他是土匪。

而这正是平顶山鲁山县的方言,之后那一片的土匪都被成为“蹚将”,而之所以能够成为“河南出蹚将”也是因为在豫西南出现了一位鼎鼎大名的土匪头子。

他名叫“白朗”,是平顶山宝丰人,是清末民初的农民起义军首领,当初他也是老实巴交的农民,但因为和地主发生口角,大打出手而被关进监狱受苦拷打一年多。

出狱后本来还想好好生活,但当时时局混乱,政府和地方乡绅欺压百姓,于是忍无可忍便带着一群人揭竿而起,开始了“落草为寇、劫富济贫”的土匪生活。

随着他们“劫富济贫”的行为赢得百姓的爱戴,追随他的人也越来越多,到一两年内就有了3000多人,之后更是受到孙中山先生的重视,联合他一同发动“反袁二次革命”

虽然最终革命失败了,但白朗率领的部队开始游走作战,因为“劫富济贫”的口号而备受百姓拥戴,队伍逐渐壮大到了几万人,之后便是转战多省参与和军阀的作战。

但由于他们的部队都是农民,还没有一定的思想支柱,转战多地后队伍人数也越来越少,走的走,逃的逃,最后只剩下百十来人,终因被包围,外加重病而壮烈牺牲。

他虽然是土匪出生,队伍的纪律性也不够强,但他们“反军阀、反乡绅地主”的方向是正确的,也为百姓做了很多事,是当之无愧的近代农民起义领袖。直到现在宝丰人民还为他立有墓碑。

结语

虽说“山东出响马,河南出蹬将”,看似是民间对这两个地方民风的不认可,但能够成为近代的一句民间俗语,百姓更多的是对这两位近代英雄人物的称赞。

如果风调雨顺、政通人和,哪里会来的暴乱,就像山东的“水泊梁山”,哪个不是好汉?可哪个不都是一肚子的苦水和委屈。虽然“响马”和“蹬将”是贬义词,但“山东出响马,河南出蹬将”我宁愿觉得是对“出身卑微,却行大丈夫之事”英雄的称赞。

参考资料:

《史记》,司马迁

《天下郡国利病书》,顾炎武
《孙美瑶与临城大劫案》,山东传媒

《“民国第一案”司令孙美瑶,如今“搬家”到了市中区》,齐鲁壹点

《最后一位农民起义领袖白朗:江湖名号“官大哥”》,中国新闻网

注:为提升文章可读性,细节可能存在润色,请理智阅读,仅供参考!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22

标签:响马   河南   山东   土匪   俗语   白朗   乡绅   齐国   百姓   政府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