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苏州的年夜饭,离不开这道“硬菜”

过年过节,老苏州总是离不开蹄髈,虽是道“硬菜”,一口吃下去却是酥而不烂、肥而不腻。

在吴中区香山街道墅里社区,今年70岁的顾福荣和儿子顾春华正为即将到来的春节忙碌着,他们用木柴烧火、大灶煮煨,一只只用“老法头”烧出来的蹄髈受到顾客的青睐,从渔洋山奔向各地,为中国年增添了一股红润油亮的苏式风味。仅今天(2月2日)一上午,顾春华就卖出去了100多只蹄髈。

蹄髈不是家常菜。在香山,蹄髈只在“干事体”时亮相,是宴请宾客最隆重的压轴菜,寓意家肥屋润,东家不用筷子在蹄髈上点一点,来客都不敢轻易开吃。

作为中国传统建筑“香山帮”鼻祖蒯祥的家乡,香山人心灵手巧,往往用对手工艺的态度“精雕”舌尖滋味,创造出了众多独特的太湖美食。顾福荣就是这样一位匠人,他从20岁就拿起大勺,将“慢工出细活”的功夫下在众多硬菜上,50年的时光沉淀,让他煮出来的蹄髈、方肉和猪肚成为远近闻名的“年味”好菜。

“蹄髈讲究火候,我们用木质仅次于红木的菠萝格当柴,不仅火更旺,烧起来还有特殊的木质香气,让很多人吃出了记忆中土灶头饭菜的乡愁。”烟雾缭绕的厨房里,顾福荣守在两口大锅前,时刻掌握着火候。一只蹄髈从焯水到出锅,要五个多小时,加上烧灶膛火的添柴、拨弄、吹气、疏通,以及生蹄髈的清洗和去杂毛,顾福荣一家老小必须“全部上阵”,从清晨忙到凌晨,通宵也是常有的事,就连两个孙辈都被喊来店里帮忙,同时也教给他们一些手艺。

入锅前是白净的蹄髈和一锅白开水,待再开锅,就是扑面而来的肉香和映入眼帘的美味,水几乎全部烧干,变为浓稠的酱汁,待冷下来,就是晶莹剔透的“冻水”。用筷子一戳,蹄髈皮肉酥烂,酱汁味道沁入肌理。家住姑苏区的蒋阿姨和同伴们听闻蹄髈的好口碑,特地从市里赶来,将蹄髈作为年货带回家,给家人享用。“红色的肉皮看起来很有食欲,掀开来的肥肉,也煮得像绵絮一样,真的是入口即化。”蒋阿姨说。

2020年前,顾福荣的好手艺只停留在周边乡亲邻里的圈子里;那一年,儿子顾春华计划将父亲的好手艺转变成好生意,取得了执照和许可证,将一只只浓油赤酱的蹄髈在离家不远处的市场上售卖,吸引了众多游客的眼球。顾春华用真空包装帮他们打包好,让他们带回家慢慢品尝。很快,“肥笃笃”的苏式风味好评如潮,游客利用包装盒上的二维码联系上顾春华,成了这款美食的“回头客”,近至长三角、远至云南陕西,苏式蹄髈的美名远扬。

(苏报融媒记者 陆宇其 文/摄)

编辑:钱芳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18

标签:中土   吴中   姑苏   香山   大灶   灶膛   苏州   年夜饭   手艺   筷子   风味   阿姨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