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人眼中的乾隆盛世-乾隆的故事

从罗马时期开始,欧洲人就对中国怀抱着浓厚的好奇心。人们传说,在遥远的东方丝国,人们从一种奇特的树皮中抽取丝线,织出美丽的丝绸。

1275年,二十一岁的威尼斯商人马可·波罗穿越欧亚大陆到达开平府,在这里见到了令世界震撼的蒙古大汗忽必烈。他在《马可波罗游记》里说,中国幅员广阔、物产众多、黄金遍地,人人都身穿绫罗绸缎。

他使得欧洲人第一次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中国。

从大航海时代起,一批又一批身怀传教热情的传教士抵达中国。他们在信里这样描述,“中国几千年来一直由孔夫子的思想所指导,由开明君主们所统治,社会富庶而和平,百姓勤劳而礼貌。”

孔子像

于是,一股“中国崇拜”的热潮迅速燃遍欧洲。众多学者认为中国的一切,从制度到道德,都比欧洲优越。

伏尔泰在他的书房供奉着孔子画像,并且向欧洲人宣称:“世界历史始于中国。”

莱布尼茨认为中国拥有“人类最高度的文化和最发达的技术文明”。

与现在的“欧洲优越论”反,那个时代的欧洲在中华文明面前怀有深深的自卑心理。

伏尔泰说:“当迦勒底人(古代生活在两河流域的居民)还只是在粗糙的砖坯上刻字时,中国人已在轻便的竹简上刻字。”

就像今天我们动不动用“西方”来比照“中国”一样,那个时代的欧洲知识分子正是用“中国”来批判“欧洲”的黑暗和愚昧。

“启蒙运动”中,中国人的世俗精神启发了欧洲的思想家们,他们高举理性主义大旗,猛烈抨击中世纪的神学教条。

他们惊讶地发现,没有教会的中国似乎处处比欧洲优越。与四分五裂的欧洲比起来,中国几千年来一直是一个统一的、安定的国度。

中国则通过严格的考试制度,一视同仁地选拔文官。

欧洲各国沉迷于狭隘的宗教教派之争,而中国各教之间则相互宽容。

传教士们说,“中国的政治体制之所以合乎理性,是因为它建立在父权这个神圣的自然法则之上,法律与伦理道德融为一体。贤明的君主、良好的法律、健全的行政机构,构成了中国这样一个全新的道德世界”。

科举制度

当然,关于中国,也有不同的声音。启蒙时代热爱自由的欧洲人对任何一点专制的信息都极为敏感。

孟德斯鸠就从传教士书信的许多暗示中得出结论,认为“中国的千年不变和社会稳定是专制控制的结果!”

中国到底是天堂还是地狱?

经过九个月的行驶,英国使团终于抵达了中国。

英国人首先注意到的是这个东方大国的人口众多和土地稀缺。他们发现所有的犄角旮旯都种上了粮食,每块土地都花费了巨大力气,都在精耕细作。

明朝的传教士曾说过:全人类的三分之一集中在一个国家之内,而这个国家的面积虽然广大,也不过是整个陆地面积的十二分之一。

清末的中产之家(他们都有衣服穿,生活比大多数人要好)

使团成员巴罗写道,“中国的全部土地,只有极少数例外,主要是种植人吃的粮食。中国没有大的牧场,也没有种植专为牲口吃的燕麦、豆类等等。除了皇帝的御花园外,全国很少公园和其他公共娱乐游玩地带。中国交通主要依靠水路,公路既少又窄。全国没有公地。大地主们也不肯划出大块土地来不事生产而改作娱乐或者运动的场所。所有耕地从不休耕。”

那时的英国,人均占有耕地10亩。此外,还有800万英亩(1英亩合6亩左右)荒地。而中国的人均耕地只有3亩,这还是中国农民绞尽脑汁,辛苦劳作得到的结果。

英国人的第二印象是中国社会生活的紧张繁忙和商业的兴旺发达。

浙江定海

在舟山群岛停留期间,使团去了附近的定海县观光。(主要还是想看看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他们看到的是一个小而繁荣的城市,“定海非常近似威尼斯,不过较小一点。城内服装店、食品店和家具店很多,陈列布置得相当讲究,整个城市充满了活泼生动的气氛。为了生存的需要,人人都必须做工。事实上人人都在劳动,无人过着寄生的生活。我们看到男人们忙碌地走在街上,女人们在商店里购货。”

“无数好奇的群众争先恐后地把我们包围起来,不得已,我们最后走到一个庙宇里去躲避大家。”

巴罗的描写更形象:“人人都想把头伸到轿窗前来满足一下好奇心,咧着嘴笑嘻嘻地喊一声:红毛!”

定海县城的街道

然而,他们更多的是发现了触目惊心的贫困。英国人注意到,在他们船上打杂的中国人“都如此消瘦”,“在普通中国人中间,人们很难找到类似英国公民的啤酒肚或英国农夫喜气洋洋的脸”。

这些普通中国人“每次接到我们的残羹剩饭,都要千恩万谢。对我们用过的茶叶,他们总是贪婪地争抢,然后煮水泡着喝”。

使团成员巴罗说:“不管是在舟山还是在溯白河而上去京城的三天里,没有看到任何人民丰衣足食、农村富饶繁荣的证明。除了村庄周围,难得有树,且形状丑陋。房屋通常都是泥墙平房,茅草盖顶。偶尔有一幢独立的小楼,但是决无一幢像绅士的府第,或者称得上舒适的农舍。不管是房屋还是河道,都不能跟雷德里夫和瓦平(英国泰晤士河边的两个城镇)相提并论。事实上,触目所及无非是贫困落后的景象。”

清末老百姓的草屋

18世纪工业革命前期,英国农场一个普通雇工的一日三餐如下:早餐是牛奶、面包和前一天剩下的咸猪肉;午饭是面包、奶酪、少量的啤酒、腌猪肉、马铃薯、白菜或萝卜;晚饭是面包和奶酪。星期天,可以吃上鲜猪肉。

工业革命后,英国人的生活水平更是蒸蒸日上。1808年,英国普通农民家庭的消费清单上还要加上2.3加仑脱脂牛奶、1磅奶酪、17品脱淡啤酒、黄油和糖各半磅,还有1英两茶。

普通英国农户一年消费后,可剩余11镑,约合33~44两白银。而一个中等中国农户一年全部收入不过32两,而年支出为35两,也就是说,辛苦一年,还要负债3两,才能过活。所以一旦遇到饥荒,普通人家会立刻破产,卖儿卖女或逃荒要饭。

清末农民和他的家

更让他们吃惊的是,中国老百姓面对皇权时的无力招架,逆来顺受。

在舟山,使团要找一个领航员。总兵痛快地答应了。

使团成员巴罗说:“他们派出兵丁,把去过天津的所有人都抓了回来。他们是我平生所见神情最悲惨的家伙了,一个个双膝跪地,接受询问。他们徒劳地哀告道,离家远行会坏了他们的生意,给妻子儿女和家庭带来痛苦。总兵不为所动,命令他们一小时后准备妥当。”

巴罗说:“迫使一个诚实而勤劳的公民、事业有成的商人抛家离子,从事于己有害无益的劳役,是不公正和暴虐的行为。”

在船只行驶于内河时,英国人注意到,官员们强征大批百姓来拉纤,拉一天“约有六便士的工资”,但是不给回家的路费。

这显然是不合算的,许多人并不想要这份工资,不断有逃亡的情况发生。“兵丁鞭打试图逃跑或以年老体弱为由要求免役的民夫的事,几乎没有一夜不发生。监工们手中的长鞭会毫不犹豫地抽向他们的身子,仿佛他们就是一队牲口似的。”

清末老百姓

而同时代的欧洲,人权观念已经深入人心。

1747年,也就是乾隆十二年,普鲁士国王弗里德里希二世建了一座夏宫,叫无忧宫。没想到这个无忧宫却给他带来了麻烦。原来他的这个王宫选在了一个平民百姓的风磨坊边上。在修建期间,磨坊主向法院起诉国王,说新建的王宫挡了风,不利于风磨转动。最后国王不得不屈尊让步,同意对磨坊主赔偿。

德国波茨坦无忧宫

乾隆盛世创造了绝无仅有的政治稳定,养活了数量空前的人口,奠定了中国今天的版图。

然而乾隆时代给中华民族精神上造成的永久性创伤,要远大于这一时的成就。

横向对比18世纪世界文明的发展,乾隆时代是一个只有生存权没有发展权的盛世。

纵向对比中国历史,乾隆时代也是中国历史上民众权利被剥夺得最干净、意志被压制得最靡弱的时代。

乾隆盛世是一个饥饿的盛世、恐怖的盛世、僵化的盛世,是基于少数统治者利益最大化而设计出来的盛世。

乾隆时代的中国人,是“做稳了的奴隶”,只许有胃肠,不许有头脑。只有这样,大清江山才能“亿万斯年”。

清末时期的修女和村民

英国人在世界上其他地方也接触过中国人。在菲律宾群岛、巴达维亚(今雅加达)、槟榔屿。

中国移民的“诚实跟他们的温顺和勤奋一样出色⋯⋯在那些地方,他们的发明创造和聪敏似乎也跟学习模仿的精确一样出色”。

然而来到中国,他们却发现生活在自己国家里的中国人远没有海外中国人那样活泼自然,也缺乏创造力。他们比世界上其他国家的人更胆小,也普遍缺乏自尊心,自私、冷漠、对公众事务漠不关心。

使团的船经过运河时,一伙看热闹的人压翻了河中的一艘小船,许多人掉进河中。

巴罗说:“虽然这一带有不少船只在行驶,却没有一艘船前去救援在水中挣扎的人,劝说我们船上的人开过去援救也得不到响应。不错,我们当时船速是1小时7英里,这居然就成了他们不肯停船的理由。我确信这些不幸的家伙中有几个一定是丧命了。”

清末北京牌楼

英国人分析说,这种畸形的民族性格是中国统治者精心塑造的结果:“就现政权(清廷)而言,有充足的证据表明,其高压手段完全驯服了这个民族,并按自己的模式塑造了这个民族的性格。他们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完全由朝廷的意识形态所左右,几乎完全处在朝廷的控制之下。”

马戛尔尼对中国政权的结论更是一针见血:“这个政府正如它目前的存在状况,严格地说是一小撮鞑靼人对亿万汉人的专制统治。”

这种专制统治有着灾难性的影响。“自从北方或满洲鞑靼征服以来,至少在过去的一百年里没有改善,没有前进,或者更确切地说反而倒退了。当我们每天都在艺术和科学领域前进时,他们实际上正在成为半野蛮人。”

电影《斯大林之死》海报

以乾隆为代表的专制精神造成的中华民族精神上的孱弱、保守、僵化,不但是鸦片战争中中国失败的原因,(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登陆地是浙江定海,南京条约开放的五个通商口岸和马戛尔尼请求的一模一样。)更是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在现代化道路上走得如此跌跌撞撞、艰难曲折的原因之一。

然而,在乾隆死去两百多年后,仍然有许多人坚定地认为,只有乾隆的风格和方法才适合中国这片独特的土地。

希特勒和斯大林的区别是:“前者由刽子手自己颂扬刽子手,而后者更富于悲剧性,竟由受害者来颂扬刽子手。前者从未想过要解放所有的人,而仅仅想解放某些人而征服其他人。后者就其所信仰的主义而言,旨在解放所有的人,但要暂时地奴役所有的人。”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11

标签:乾隆   盛世   使团   欧洲   英国   清末   英国人   中国   外国人   眼中   中国人   故事   时代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