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头是山东人的省头?

最近,“扁头是山东人的省头”成了网络上热议的话题。许多IP属地为山东的网友,纷纷晒出自己扁平的后脑,大有一较高下之势。扁平的脑壳对山东人来说,是乡音之外另一标志性的地域烙印。

扁头其实并不符合当下人的审美标准,不管是披头发,还是梳马尾,看上去都不太美观。拥有一个圆圆的脑袋,是多少人羡慕不来的。然而,这样一个个备受年轻人诟病的扁头,却是很多父母费尽千辛万苦才帮忙睡出来的得意之作。

婴儿时期,头骨尚未完全发育成形,具有较强的可塑性。因此,要想控制头型的长势,就得在婴儿出生后,通过调整睡姿等形式,使其头骨缓慢变形,朝圆或扁的方向生长。为了让孩子睡出一个扁头,家长只能与天性好动又不受控的婴儿斗智斗勇,过程可谓费了九牛二虎之力。

一个个扁头受害者却对此百般不解,为什么父母会对睡扁头有如此重的执念?其实,睡扁头在山东人这里虽然典型,但它并不仅仅是山东人的专利,在整个北方地区乃至部分南方地区,都流行着睡扁头的习俗。据中国优生协会调查统计,我国婴幼儿头颅存在不同程度扁、斜、尖,变形概率高达87.2%。睡扁头的习俗究竟是怎样产生的?

与生产生活方式息息相关的扁头习俗

虽然扁头的普及率超出很多人的想象,但“扁头是山东人的省头”这句话不是没有道理。毕竟,在距今数千年前的北辛文化遗址中,就发现了扁头的人头骨。可以推测,扁头的出现与当时生产方式的变化有着密切关系。进入农业社会后,劳动力的需求量随之提升,家中青壮年忙于耕作,无暇照顾婴儿,便只能借助某些类似睡板的工具将婴儿固定,婴儿动作被限制,头骨长期受到来自人为的压力,便导致了最初的扁头产生。

到了大汶口文化时期,扁头大为盛行,有些地区甚至有高达100%的扁头率。很显然,扁头不分地位或阶级,不分性别或年龄,已经很难再用无意识的行为去解释了。

或许,这种因生产方式变化出现的扁平头骨,恰好符合了当时人们的审美,人们便通过刻意保持婴儿仰睡在硬质枕具上的习惯,来保留这种头型。无意识的扁头,逐渐变成一种东夷族系有意识的审美。在文化交流和族群扩张的过程中,扁头习俗还流传到了临近的地区,向北可以扩展到西辽河流域的红山文化人群,向南可达汉水流域的仰韶、屈家岭及石家河文化人群。到了龙山文化时期,伴随着华夏对东夷的征服与同化,扁头开始衰落,从数量和比例上看都显著降低,进入历史时期后就非常少见了。

然而,扁头习俗并未就此销声匿迹。而是随着族群迁徙,在东北地区找到了最适合其生存的土壤。在《三国志》《后汉书》《晋书》等古代文献中,都有关于“辰韩”民族流行扁头习俗的记载。到了明清时期,扁头习俗尤为盛行,不仅当地人以扁头为美,就连外地迁居的汉族人,也逐渐接受了这一古老的习俗。

在内地已经绝迹的扁头习俗为什么能在东北地区顽强存在?这仍然与生产方式的差异有关。在狩猎经济为主的东北,为防止禽兽叼啄,会将婴儿放入摇篮挂在树上或房屋的梁柱上,渐渐发展成摇车这一具有地域特色的产物。为了不让婴儿从摇车上摔下来,满族人还会用宽布带将其胳膊、双腿膝盖窝处和脚踝骨处分别捆起来,进入摇车后,婴儿就只能仰卧在较硬的枕头上。时间一久,就产生了一个意外的结果,即用这种方式养大的孩子,一般会背部宽平、四肢直长、身体修长、体型良好,有利于拉弓射箭,能够恰好适应环境的需要,因此,这种养育方式便更加得到当地人的认可,而由此造成的扁头,也就被一直保留下来。

与其说扁头美,不如说扁头的附带效果美

随着满族入关,成为清朝统治者,扁头还被赋予了一层新的意味,成为身份地位的象征。东北、河北以及山东等地区汉人也受其影响多流行睡扁头,扁头习俗再度在全国大范围地流行。辛亥革命时,扁头和圆头还一度成为区分满族、汉族的标志,《中华全国风俗志》中记载,“故辛亥之役,摸脑骨以别满、汉,以满人平直而汉人硬起也”。还有了“后脑勺子是东北人的护照”的俗语,说的是在军阀混战时期,强势的奉系军阀凭借一颗扁的后脑勺,坐火车不用买票。

今天,长辈往往以扁头为美的说法向孩子解释睡扁头的缘由,与其说他们真的觉得扁头美,不如说睡扁头所引起的面容变化更符合人们对容貌的追求。民间流传着一句谚语,“睡好了后脑勺,成全了前门脸”。在扁头的形成过程中,随着头骨变形,两侧的太阳穴会逐渐突出,脸盘变得开阔,印堂有所升起,形成天庭饱满、地阁方圆式的长相,是标准的中式长相审美,也被认为是有“福相”“官相”的体现。在山东的很多地方,还有一种说法,称睡扁头是为了方便日后戴官帽,可见,人们钟爱扁头,其实是在追求睡扁头过程中附带的长相美以及其象征的美好寓意。也正因如此,睡扁头这种看似不符合自然规律的人为后天改造,才能超越时间一直流传下来。

具体到山东,扁头习俗根深蒂固,还有另一重原因。在封建时代,扁头不仅能如上述一样趋利,还能避害。《三国演义》中有一个桥段,诸葛亮见到魏延后,命令人将其斩首,理由就是他“脑后有反骨”,认为他非忠臣良将之相。反骨,就是脑后枕骨突出,与扁头恰好相反。深受儒家文化濡染的山东人历来推崇忠孝文化,反感反骨而推崇扁头,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当然,今人对扁头的诟病也恰恰说明,扁头已经不再符合当今的需要了。随着生产力的解放,在今天,育儿非但不是负担,还跃升为很多家庭的头等大事,人们不再需要借助摇车、睡板等工具限制婴儿活动,而是有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去仔细照料孩子,举全家之力照拂新生儿也并不夸张。深受扁头之“害”的一辈人在审美观发生变化后,推崇圆头、小脸,便更加有意识地调整下一代的头型,让孩子睡出圆润的脑袋,于是,扁头习俗的式微也成为肉眼可见的事实。其实,圆头也好,扁头也罢,不妨碍大脑正常发育和健康安全,才是最重要的。

(记者 李梦馨)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09

标签:山东人   满族   东北地区   头型   头骨   山东   生产方式   习俗   婴儿   时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