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获诺奖的神级天才,诺贝尔奖甚至为他,修改了颁发规则

这天,两位先生正在高尔夫球场上切磋他们的球技,这对球友已经认识多年了,对于高尔夫这项运动,他们有着共同的热爱。

其中的那位身材微胖的约翰先生打出了一发一杆进洞,看着自己的进球,他高兴的谈到:

“打出一发一杆进洞,能抵得上拿两次诺贝尔奖!”

旁边的那位与他同行的先生听到这句话后不禁笑出声来,这个玩笑开的可太大了!估计约翰他根本就不知道诺贝尔奖是个什么分量的东西吧!

可是,约翰先生完全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话在对方眼中过于夸张了,这并不是因为他不知道诺贝尔奖是个什么分量的东西,而是因为他根本就没开玩笑——他是真的拿了两次诺贝尔奖、也确实觉得拿两次诺奖没啥意思。

看了这个故事,你是不是也和我一样觉得这有点魔幻主义了?经常一起打高尔夫的朋友,居然不知道对方是个诺贝尔奖得主?这还真是,在当时的美国没有互相问工作的习惯,而这位“约翰先生”又是号称物理学界低调王的——约翰·巴丁,看完他的故事之后,出现这如此魔幻的一幕就不难理解了。

一晃而过的读书生涯

1908年5月23日,约翰·巴丁出生于美国的威斯康星州,父亲是一位解剖学教授,母亲从事室内装饰工作,在艺术界也算小有名头。可谓是经典的父亲学者、母亲艺术家开局,但巴丁和很多天才小时候都不太一样,相比于周围的其他孩子,巴丁异常安静,甚至安静的有点过了头,除非是必要的情况,否则他几乎不会说话,有时和别人交流都得依赖于他的哥哥。

如此沉默寡言的孩子,谁又能料想到他竟是一个IQ逼近180 的神童呢?他的学习天赋在他入学了之后才逐渐展露了出来。他与其他孩子一样都是六岁开始读小学,但是他的小学生涯却比其他人都要短暂。因为小学的知识对于巴丁而言实在太简单了,一年级的课程是这样、二年级的课程也是这样,到了三年级的时候,巴丁实在是受不了了,在这地方念书不是浪费时间吗?于是在9岁那年,他直接连跳三级去读了初一。然而,就算直接升到了初一,他还是觉得课本上的内容太过于简单了!在周围满是哥哥姐姐的班级里面,他仍然是班中的学霸,上初二的时候还在全市的代数比赛当中得了冠军。

巴丁觉得初中的课本知识于自己而言还是太小儿科了,学校的实验室里头也没什么好东西供自己玩,那就干脆再跳几级吧!于是他又直接去读了高一,上了高中之后,他还是觉得课本上的东西太简单了,于是就又开始学习大学本科的东西,于是就出现了十分魔幻的一幕:人家14岁的时候还在读初中,巴丁14岁的时候已经把大学预科班的东西学完了。

15岁,他直接考入了威斯康星大学,按理说,他这样的天才无论学哪个专业都能学的很厉害,所以一般都会选择物理学、数学这样的专业,毕业之后成为大科学家。但是,对成为一个象牙塔内的学者不感兴趣,就是想玩点具有挑战性的,于是他选择了电气工程作为自己的专业。之后的剧情我觉得你也会猜到,大学的课程对于他而言还是太简单了!于是他又顺道把自己感兴趣的所有硕士课程全学完了。例如说数学、物理,他全给顺道学了。取得大学的学士学位后,他又仅用了一年就取得了硕士学位。

两获诺奖的神级天才

硕士毕业之后,巴丁没有急着读博,而是打算先找一份工作。按理说,这巴丁这样的天才毕业生,各大知名企业那不得抢着发offer'?的确,要是放到现在,巴丁已经被互联网大厂抢疯了。可当时美国的社会环境可没有这么理想,那时正值经济大萧条,所有的公司都在忙着裁员呢!就连巴丁这样的神级毕业生,在当时找工作都是一件难事。最后他好不容易在海湾石油公司找到了一份工作。这家公司的主要是研究如何勘测石油的,与电气工程似乎没有太大关联。

巴丁就这样阴差阳错的研究起了在工作中有用的地球物理学,可谁知他就是简单学了一下这一学科,就在这一领域做出了巨大的研究成果。没过多久,他就研究出了一种勘测石油的新方法。这种方法可以大幅提高勘探的效率,其先进性让海湾石油公司都不敢申请专利,因为一旦申请了专利就意味着要把这种方法公开出去,他们公司决定要以保密的形式拥有该项技术,以免竞争对手获得更多的信息。直到30年之后,美国社会的石油勘测技术都进步的差不多了,这项专利才被公开出去。

巴丁在石油公司的薪资当然也是一路水涨船高,按理说,只要他一直在石油公司待着,财富自由就是早晚的事。然而,如果仅仅是搞钱当大富豪,那格局就太小了,巴丁的内心还有更加宏伟的目标。1933年,他咬牙辞职,自费去往了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继续攻读博士学位。巴丁原本想在普林斯顿大学追随爱因斯坦学习,可是好巧不巧,巴丁进入普林斯顿的那一年爱因斯坦刚刚离开,留下拿到录取通知书的巴丁一人在风中凌乱。没办法,他最后只能转投物理学家魏格纳的名下学习固体物理,完成了自己的博士学业,毕业后的巴丁加入了贝尔实验室半导体物理小组,并且在那里结识了另外两位电子科技史上的神级大佬——肖克利、布拉顿。在不久的将来,巴丁将与这两人一同走上诺贝尔奖的领奖台。

肖克利、布拉顿、巴丁

在巴丁加入贝尔实验室之前,这里的领头人物肖克利就已经提出了构造晶体管的设想,晶体管是什么东西呢?这种东西学习电子相关专业的同学我想都不会陌生。这个物件听上去好像离我们很远,可实际上却是无处不在,你家里面的所有智能设备,例如手机、电脑、空调等等等等,它们内部的芯片都有无数个晶体管,凭借着这些数量庞大的小物件组成了精密的运算系统,最终实现了各种各样的功能。

可以说,如果没有晶体管,我们如今的信息时代那就是科幻小说中的剧情。在巴丁来到贝尔实验室以前,贝尔实验室的晶体管的研究遇到了一个瓶颈,一直都没有走出那最关键的一步。而巴丁的到来就如同雪中送炭,聪明的他刚接触这份研究工作没多久,就提出了至关重要的半导体表面态理论,将瓶颈难题给解决了。接着三人经过了几天的奋斗,终于制造了世界上第一只点接触型晶体管。可以说,电子学的革命就起源于这一刻。肖克利、巴丁、布拉顿三人也在之后的1956年共同分享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离开贝尔实验室之后的巴丁去往了伊利诺伊大学任教,他没有选择继续当年的研究方向,反而是又给自己挑选了一个更加有难度的科研领域,他所要研究的问题是爱因斯坦、玻尔、费曼等多为大佬都曾研究过,但最终都束手无策的问题——超导。某些物质在一定的低温下,电阻会突然间降为零,这种现象的原理一直都是一个谜。物理学界四十多年来对此问题的研究一直都没有什么进展,有些业内人士甚至将它称之为是“物理学界的耻辱”。而攻克这一世纪谜题最为关键的一个人就是巴丁,他与库珀和施里弗两位科学家合作,经过两年的时间建立起了以他们三人名字而命名的BCS理论。这一理论从微观层面上合理的解释了超导现象,困扰物理学界四十多年的问题就这样被解决了。

这又是一个诺贝尔奖级别的贡献,巴丁凭借着这个理论再领一次诺贝尔奖毫不为过。1972年,巴丁的一通电话打到了诺贝尔奖评选委员会那里,你或许会以为,他是打电话给自己拉票的。大错特错,巴丁的话不知道会不会让你吓一跳,但在当时确实惊掉了诺奖颁发委员会的下巴:

“你们能不能把我的名字从候选人名单里面去掉?”

低调的邻居大叔

如果说,沉默寡言是狄拉克的代名词,喜欢整活是费曼了代名词,那淡泊名利和低调绝对可以成为巴丁的代名词。有人开玩笑式的提出了一个概念——巴丁数——这是衡量一个人谦虚程度的指标,这个数字的分子是这个人是实际成就,分母是这个人的自我吹嘘程度,这个数字越小,代表这个人越自大,而数字越大,代表这个人越谦虚。当一个人的巴丁数等于1的时候,就说明这个人实事求是,完全没有过多的自我吹嘘。按照这个标准来看,大部分人的巴丁数都是小于1的,尤其是人们在给自己邀功的时候。而巴丁本人的巴丁数是多少呢?有人说道:是无穷大——因为他的实际成就很多很多,但是自我吹嘘的程度趋近于0!

巴丁在第一次获得诺奖的那一晚便彻夜难眠,因为他觉得内心非常纠结。他觉得,像自己的导师魏格纳那样的人才配得上拿这个诺奖,自己拿了这个奖总感觉心中有所亏欠。巴丁之所以想要拒绝掉这第二次诺贝尔奖,是因为他曾经已经获得过一次诺贝尔奖,按照诺奖的颁发原则,同一个人不能同时获得两次同一种类的诺贝尔奖,因为超导现象的BCS理论是巴丁、库珀、施里弗三个人共同发现的,巴丁担心会因为自己已经得过诺奖,而影响到库珀和施里弗,所以这才请求诺奖委员会把自己的名字从候选人名单当中去掉。

但是非常可惜,诺奖委员会没有这么轻松地放过巴丁,偏偏就是要给他带来一点思想上的纠结——经过诺奖评审委员会的慎重考虑,他们为巴丁做了一个违背祖宗的决定:破例让巴丁拿两次诺贝尔物理学奖。

1972年,巴丁再一次登上了诺贝尔奖的领奖台,成为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两次获得同一种类诺贝尔奖的人。这是有史以来所有物理学家都未曾到达的成就。

一个人领了一次诺贝尔奖,我想就够吹一辈子的了,而巴丁一人两次斩获诺贝尔奖,怎么吹捧自己我想都不为过。然而,巴丁不仅没有“吹”,而且对于此事是连提都不带提的,除非别人自己知道,否则他绝对不说。当同事们庆贺巴丁获得了两次诺贝尔奖时,巴丁当即纠正到——自己是获得了三分之二次诺贝尔奖,因为这两次诺奖都是同时与其他两个人同时获得的,按照这个逻辑,他每一次获得诺奖都是只获得了三分之一,两次加起来仅仅是三分之二。这波操作,属于是为了说明自己配不上诺贝尔奖,把bug卡到极致了。

其实啊,巴丁一直都是一个这样的人,对于名誉,他看的十分淡薄。高调做事、低调做人是他一生的信条。

据巴丁的妻子回忆,巴丁回到家之后从来不会说自己工作上的事情,也从来不会说在公司做了什么成果,唯独有一次,他回到家之后同自己说道:“今天搞了点小发明”。事后才知道,他当时所讲的“小发明”居然是改变人类历史的晶体管。巴丁的妻子至少还能明白丈夫是干什么的。而巴丁的邻居则是——“同行十多年,不知巴丁得诺奖”。巴丁的老邻居和巴丁一起交往很多年了,有时候他们还一起出去野炊,野炊过程当中巴丁经常帮助邻居做饭,在邻居的印象里,巴丁只不过是一个友善的大叔罢了。他在生活中是如此的平易近人,怎么也不会令人想到他的真实身份竟是一位诺奖得主。

还有一位同巴丁一起打高尔夫的球友,他虽然和巴丁交往了很多年,但对巴丁是做什么工作的毫不知晓,当巴丁说一次一杆进球比得上拿两次诺贝尔奖时,他还以为这是开玩笑,殊不知这是巴丁对于自己个人生涯的有感而发。一个人能够低调到这种程度,也算是一件非常惊人的事情了。试想一下,你自己身边的朋友或者邻居里,有一个改变历史、闻名世界的人物,可是他却从不对外表露,这是不是有点叫人背脊发凉呢?

1991年1月30日,巴丁的邻居得知了一个悲痛的消息——旁边那个为人友善的老大爷去世了,享年83岁。高调做事,低调做人,是这位大科学家一生的准则。有人说,巴丁的一生是很遗憾的,他为社会付出了很多,但获得的赞美却太少。但我想巴丁一定不会这么认为,终其一生,他都没有背起所谓的“偶像包袱”,而是和周围的其他人一样感受生活中的喜怒哀乐,去做了一个平凡的邻家大叔,去做了一位与他人毫无距离的朋友。这种平凡的快乐,想必要比登上了一两次领奖台更加珍贵吧!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01

标签:诺贝尔奖   普林斯顿   贝尔   爱因斯坦   约翰   晶体管   邻居   天才   物理   规则   石油   东西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