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路军干部被打散,独自藏身山野3年,解放后甘当农民

作者:相忘于江湖

声明:兵说头条首发,已开通全网维权,抄袭搬运必究

1941年冬,徂徕山的天气格外寒冷。

44岁的四支队中队长陈善和队员们,早早地就感受到生存的艰难。雪上加霜的是,泰安、大汶口、新泰等地的日伪军又“趁火打劫”,向天寒地冻的徂徕山发起“大扫荡”。

陈善带领队员在大山里东躲西藏,不停地和日伪军周旋。

可是,百密难免有一疏,当他们转移到徂徕山东南的羊拦沟时,遭到日伪军的伏击,由于众寡悬殊,陈善和队员很快被以逸待劳的日伪军打散了。

陈善年龄较大,见多识广,是经历过大风大浪的老同志。他立即指挥战士分散突围,激战中,一颗流弹不偏不倚,击中陈善的右腿,他一下子扑倒在地。

陈善感受到腿上钻心一样的疼痛,明白右腿被打断了。

眼看后面日伪军越追越近,透过沟底的乱石,几乎可以看到日军锃明的钢盔下面,那一张张狰狞的脸孔。这时,几个队员要背着中队长一起突围,被陈善制止了。

陈善让队员们自行突围,自己凭着熟悉的地形隐藏了起来。

【徂徕山起义旧址】

陈善的家乡,就在距羊栏沟不远的山阳村。

1897年,陈善出生于徂徕山脚下一个贫瘠的小山村。打记事儿时起,几乎连年灾荒,印象里除了逃荒就是要饭。大姐、二哥饿死,三哥被父母卖给别的人家。

陈善7岁时,母亲去世;14岁时,父亲离开。送到别人做童养媳的小妹上吊自尽,大哥、大嫂去河北逃荒时相继去世。一大家子人,只剩下陈善带着两个小侄子苦度岁月。

1937年11月,日军兵临黄河北岸,济南危如累卵。

已到不惑之年的陈善,遇到本村的程照轩,又结识了赵杰、孙陶林等人。不久,陈善加入了组织,并带着两个侄子参加了徂徕山抗日武装起义,大小几十战,从班长升任中队长。

1939年深秋的一个深夜,陈善在家乡山阳村遭到日伪军突袭。激战中,县长和多名干部负伤,陈善为掩护大家撤退,带领7个战士和40多个日军展开白刃战。

在“咿呀哇啦”的叫喊声中,陈善腰间被砍了一刀。

陈善感觉血呼地一下涌了出来,他忍着剧痛,连忙用枪架住日军的指挥刀,来了一个就地十八滚,落到村边一个烂泥塘里。站起身来举枪要射,又被一颗子弹打中一只脚。

幸运的是,死伤惨重的日军没敢恋战,慌忙向村外撤离。等日军声音渐渐远去,陈善从塘里爬出来,拄着枪挪到村外一片小杨树林,刚压上子弹,就眼前一黑,昏了过去。

当陈善醒来时,已经被战友们抬到了后方医院。

羊拦沟这次负伤,比上一次更凶险,陈善一个人在山沟隐藏起来。

好不容易等到一个老乡上山,陈善逮着机会向他求助,要了一些盐水,清洗一下伤口,用铁钳子拽掉露出来的骨头茬子,又用两根树枝夹住伤腿,用布条捆扎了起来。

过了几个月茹毛饮血的野人生活,眼看春天到了。

随着天气好转,陈善的日子好过了一点。可是,由于缺医少药,右腿伤势一直没有好转。日军的“扫荡”又开始了,陈善只能拖着一条半残的伤腿,和日军“捉迷藏”。

【陈善藏身的羊栏洞】

到了7月,整个徂徕山都沦陷。

日军修据点、挖壕沟、筑高墙,徂徕山里的人家都被赶到山下。部队也紧急转移了,陈善一个人留在山上,藏在一个废弃的小石屋里。陈善很清楚,日军随时都会搜山。

一天夜里,经常照顾陈善的王姓老乡偷偷爬过封锁壕,先把水罐和被子送到大寨后沟,然后折回身,背着行动不便的陈善一起转移。大寨后沟三面悬崖,只有西面一条荆棘路。

老王一边在荆棘丛里寻找道路,一遍回过来背着陈善往前走,手给酸枣树划得全是血痕,两只手上黏糊糊全是血。天快泛亮时,终于把陈善驮到一个隐蔽的小石洞。

临走前,老王又到山沟底下提来一小罐水。第二天,老王又托人送来5斤煮熟的豆子。陈善明白,这些水和实物非常珍贵,一个人要尽量多坚持一些日子。

可是,炎炎夏日,山洞潮湿,没过两天,豆子就长了毛。

陈善把豆子晒干,用石片压碎,每次进食,放在缸子里用凉水泡开,连水带沫一起喝下,早晚各一次,就算两餐。即便这样,一个星期以后,小瓦罐里的水也都喝光了。

陈善拖着伤腿拄着单拐,一边走一边爬着去找水。

花了小半夜的功夫,他在山沟底下找到一个小水汪。他趴下身子喝足了,休息了一会儿,再装满一小罐水原路返回,这时天已经大亮。严峻的是,发霉的豆子也很快吃完了。

由于日军封锁很严,山下的老乡很难上山帮助他。

陈善饿得实在撑不住了,只觉眼前金星乱飞。为了活命,只好大白天爬出山洞找野草、金针菜。跟前的吃光了,就爬到较远的地方接着找野菜、酸枣、野果子。

有一天,陈善不知道爬出多远,在一个小山岭外的石屋旁,影影绰绰看到一个人,心激动得怦怦直跳。等爬到近前,发现那个人是熟悉的村民高发松。

当老高看到头发很长、脸瘦得没有人样的陈善,好一会没认出来。听说陈善四五天没有吃饭,高二叔赶紧把他扶进小石屋,拿出几个窝窝头。

靠着高二叔帮助,陈善又坚持了十几天,还换了一个稍大的山洞。

在8月的一个夜晚,两个侦察员给他带来200块钱和一封信,信里告诉他:部队永远不会放弃徂徕山,很快会打回来。这封信像黑夜里一盏马灯,照亮了陈善的心。

“徂徕山举义旗,誓死守土我们不离开……”陈善一个人唱着山东纵队这首歌曲,在羊拦沟默默坚持战斗。

没想到,这一坚持就是3年多!直到1944年春,战友们终于回到了徂徕山。可是,因为右腿伤残,陈善难以回到战斗部队工作。组织上考虑后,任命他为开荒队长。

陈善放下步枪,拿起锄头,在另外一个战场开始了战斗。阳春三月,陈善在石洞旁荒地,用破镰刀挖地,种上北瓜、豆角,然后浇灌小石厕的粪便,到处找水进行浇灌。

初夏5月,荒坡上黄花绿叶一片盎然,陈善像检阅部队一样充满自豪。6月初,陈善收获了3000多斤北瓜、土豆和豆角。吃菜问题解决,粮食也自力更生。

到了秋天,陈善就割草、砍柴,以备冬天来临烧火。

在陈善的带动下,开荒队人人干劲冲天,徂徕山上的小桃树茁壮成长。前线的战友也很给力,1944年春,日伪军在徂徕山周边的封锁壕、碉堡被彻底摧毁。

第二年初,“硬骨头”陈善被王建安的鲁中军区授予“硬骨头”光荣称号。陈善骄傲地在台上发言,如果自己不行了,就埋在家乡的徂徕山,亲眼看着这里越来越好。

【1983年5月,黎玉到山阳村看望陈善】

新中国成立后,陈善的很多战友将星在肩。

鲁中军区的王建安被授予开国上将,四支队的罗舜初、胡奇才、廖容标、周赤萍等是开国中将,还有陈善的好友赵杰、林浩、王建青等是开国少将。

一同参加徂徕山起义的刘振华,1988年被授予上将军衔;山东章丘的赵兴元,1988年被授予中将军衔;还有封振武、王宝功、范天恩等泰安籍战友,建国后都声名赫赫。

很多人建议陈善说,可以给老上级和战友写个信,求个一官半职。

但陈善甘于当一个普通的农民。只是在劳动之余,他经常被机关、单位、学校邀请,进行徂徕山抗战的爱国主义教育。1988年,陈善老人还参加了徂徕山抗日武装起义50周年活动。

1993年,“硬骨头”陈善在家乡走完了传奇一生,享年96岁。

参考资料:

1、《战斗在徂徕山》,陈善著;

2、《徂徕山上红旗飘》,济南部队政治部编,山东人民出版社;

3、《血肉长城:抗日战争沂蒙战地纪实》,李治亭著,青岛出版社。

【深耕战争史,弘扬正能量,欢迎投稿,私信必复】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12

标签:石屋   石洞   山阳   伪军   硬骨头   中队长   解放后   右腿   山东   豆子   日军   山野   干部   农民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