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犯人被砍头时,为何十分听话自觉跪下?有3大原因不得不跪

前言

秋风落叶之时,传来断头台上钝器落下的声响,又一梗脖鹤立鸡群般应声倒地。跪在地上的犯人从容赴死,身旁的官兵面无表情

路人亦云淡风轻,仿佛这只是寻常百姓家中宰杀猪羊。然则,这等待死的犯人,心中又是否坦荡?他们真的就甘心结束自己的生命吗?

夏朝刑法中的死刑首创

古之刑法本是越轻则愈,为今大抵拘留、判刑与极刑,而古法种类繁多。斩首历来为最严酷者,起始于夏,用以肃杀人心。自此“菜市口问斩”等帷语便传遍大衍,犯人绝望之色不言而喻。然犯人平日为何不思逃脱,反倒百依百顺,任人摆布?其中必有原委,今日据史实梳理之。

夏代即有断头之刑,当时并无定规程序,多由行刑人直接挥刀斩杀。殷商时又称《左传》记载盘庚外出猎获白狼,其母以为恶兆,令承担刑事的召忽了此狼以祛邪。周初刑法渐丰,言及“肢刑”、“腰刑”,却仍未详述斩首细节。断头之刑逐步完备,蕴含东方道义取舍人命之严肃。

监狱生活磨灭反抗心

狱中从不乏暴行,犯人遭磨难已极。男子或遭鞭笞,女子尤甚,往往遭狱卒玷污。传“女入狱则清白无存”,言犯女子没有幸免者。至刑前一日,犯人毫无尊严可言。身心俱疲,洞若死灰,难发怒鸣。次日虽不甘心,亦无力挣扎。监狱生活既已摧残人的身心,行刑当日犯人也只得顺服刑罚。

古人云,穷凶极恶之徒,虽入天牢,仍然气焰嚣张,大呼大叫。甚至于头可断、血可流,气却断不了。然则这等犯人如何能有老老实实就死之理?

故狱吏刑求犯人,手段极其残忍。鞭打身体,伤筋动骨;烧灼皮肉,疼痛难忍;敲击关节,撕心裂肺;灌食秽物,反复呕吐。种种酷刑折磨人的肉体,也摧残人的意志,令犯人丧失反抗之力。如此方才避免法场上意外发生,保证斩刑顺利进行。

监狱中女犯更是遭殃,士兵们公然侵犯其身体。狱卒中往往混有恶少,敢于干出难以启齿之事。这等暴行几乎已成定制,犯女子无一幸免。苦于羞辱的女人,未上断头台已精神崩溃。刑场边的草叶飘落,也夺去她们心中最后一缕清明了。

跪受刑罚成强制要求

权力强力互相制衡,犯人于国家机器下败下阵来。朝廷要求跪受刑罚,以体现威严;犯人立于不同高度,亦不便砍杀。故跪地受刑成为通例,犯人无法违抗朝廷与刽子手,只能遵循要求跪下。无论绞刑、斩首或腰斩,犯人均须屈膝。权力压制之下,犯人唯有顺从。

唐律称断头必须令罪人跪着斩决,称跪是受刑之体。元明清法皆承其制,加以修补。跪姿不仅顺服权力,也保证了断头顺利进行。故多以五花大绳将犯人双手缚于身后,令其无法动弹。待跪定,方使两名壮汉踩踏犯人的肩头,迫使之低头塌身。

如此犯人尽管挣扎,也难以起身,只能一动不动等待死亡降临。刽子手这才举起宝刀,“噌”地斩落敌首。如若犯人不跪,断头之事岂不难办?故跪地受刑成了惯例,犯人也难以扭转这宿命。

心理暗示助镇静情绪

法场上引发骚乱者时有发生,故朝廷必先消弭犯人反抗之心。前期种种刑求已使犯人体力不支,即使骇然发怒,亦无还手之力。

犯人明知已无生路,亦难起死回生之心。此时朝廷之心理暗示发挥巨大作用,犯人最终认命就死。内心的平静外化为跪地受刑的姿态,任人斩决。

行刑前种种手续严密考核,已在犯人心中种下死的暗示。刑前枷锁加身,挣扎难脱困境,犯人渐生绝望。狱卒、官吏巡视牢房,犯人望刀片一般的目光也在诉说死的临近。

进饭之汤羹已然淡薄,似在施舍垂死之人最后一餐。所有迹象都在向犯人昭示,生命即将走到尽头。当跪在断头台上之时,犯人已成一具任人宰割的尸首。他们脸上流露出来的,亦唯有焚烧殆尽后平静的白骨了。

清朝“斩首”九大步骤

关于“斩首”刑罚,最完备者当属清法。清廷事前须料理九大步骤,方得行刑。首为通报刽子手、磨刀;次为定秋后斩首、游街展示犯人;再为押解、验明身份;第四监斩官抵达、予犯人最后饭食;第五择日中午斩决、结束行刑等等。

种种准备下,犯人从宣判到就死,心志早已消沉。终日跪地,麻木等待死亡降临。刑前后种种仪式感又助犯人面对命运,最终安详赴死。

清人重视生死大事,斩首程序繁复。如通知刽子手磨刀,示意将斩首严肃对待。定于秋后斩首,当阳气减退、百姓闲暇之时,更易令人心生畏惧。

行刑当日验明身份,直至中午方断头,择时吉日,以免怨气滋生。宣判、游街、押解、看守等环节俱在消解犯人反抗之心,令其就死时从容面对。这般繁文缛节,助死囚了却此生,亦昭示君权神圣不可侵犯。

断头不再只由一个人完成

古之断头多由一人行刑,后世渐修订完善。历代多采两人合作方式:一人制住犯人,一人挥刀断头。明朝兴起“犯人跪,侍卫踏”,以侍卫之足踏在犯人双肩,制止犯人突然狂暴反抗。断头者也多磨刀使劲,一刀断人。事后有官吏验明断头,避免失手未死。种种措施使犯人无法逃脱宿命,只得就死。

断头初期多由刽子手一人操刀,反抗或失手之可能较大。明代遂增设“踏脚”,由两名强壮官兵踩踏犯人肩头,固定跪姿。另有一人持长柄大刀断头。余人准备热水,以灌入颈口止血。刑后验断头是否完全分离,证实犯人已毙命,始令收尸。种种严密环节,犯人只能束手就擒。后人以明制为蓝本,更加严密考究,以求万无一失。

清廷选在秋后断头助肃杀

断头原本无定时,后世方选择秋后斩决,缘由有三。其一秋收后百姓闲暇,便于前来观刑;其二秋天气候干燥适宜,犯人的血液不易腐败;第三则是秋天阳气消退,民众怨气少,断头有利洗刷怨恨,犯人也易安心就死。三者合力,遂使秋后断头成为通例。犯人亦见无望,随波逐流而死。

断头原无定时,后因种种原因选择在秋后。秋天民众忙碌减退,可以密切关注朝政大事,增加威慑力。秋后天气干燥寒冷,血液不易腐坏,利于收藏断头。

阳气退散怨气消,断头不致引发骚乱,死囚也安然就死。种种缘由汇聚,令断头在秋后成为通例。阳光下的断头台成了罪过终结之处,犯人亦只能就死。

死囚

大抵人之将死,当有所念想。故世人有“最后一餐”之传统,令死者尽情享受人生最后一刻。死囚亦不例外,清人遂使之风气流传下来。

死囚最后一餐上之肴馔,决不亚于寻常宴席。燕翅、鲍鱼之类珍味一应俱全。死囚可以尽情咀嚼美食,暂时忘却死亡降临。任他们嗜好人生最后一愉,然后方才斩之。

死囚最后一餐,又称,意为“最后的宴席”。罪人尽可兴尽致,要求朝廷供应珍馐美味。犯人借饮食排遣对死亡的恐惧,亦使官府消弭其心头怨气。

此风源于清制,皇帝有意体恤死囚心情,遂令满足其要求。于是死囚临终前能尽情享用人间佳肴,平复心境,然后才施以极刑。后人沿袭此俗,至今犯人最后一餐仍备足丰盛。

断头台上种种机关

死囚若阴魂不散,执意梗脖迎刀,断头之事岂不难办?故断头台上常设机关,以制住犯人。如横木套颈,令犯人不能左右摇晃;束缚膝盖,使其无法突起。种种手段令死囚只能跪地一动不动,方便行刑。至于死囚心中怎生绝望,外人无从得知,只见人静静等待死神降临。

断头台事关重大,安排繁密。台上置木枷束缚犯人颈项,令跪姿端正;有绳索系其双膝,免狂蹿意外造成。为防悲愤难当,更绑住犯人的手指。木枷、羁绳层层加身,犯人只得一动不动,任刽子手行事。死囚面上不显绝望神色,内心却因为枷锁无比愤恨。正是这无处宣泄的悲愤,令人安详面对死亡,亦似活受罪已极。

结语

除断头外,古法刑种繁多,残酷不亚。如凌遅方知罪恶多端,罪人尝尽肢体极限痛楚而终;腰斩让人截瘫在痛苦中等待死亡降临;溺刑使人经历可怕的反复暴露和窒息。

种种酷刑毁掉人的肉身,也让人在精神和道德上遭受折磨、对自己犯下的罪行忏悔。这般残忍手段终是历史所淘汰,今人遂无从想象那般凄厉景象。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29

标签:犯人   通例   狱卒   死囚   秋后   断头   刽子手   怨气   朝廷   听话   台上   自觉   古代   原因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