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2万的生育市场,还是好生意吗?

2015年10月末,笔者和同事正在合肥出差,参加某一届全国优生科学大会。会议间隙,突然出来一个新闻:“中共全会公报允许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子女政策”,即“全面二孩”政策。


这个消息,对从事NIPT的我们来说,无疑是爆炸性的。最直接的影响,NIPT市场规模有望得到大幅提升;在计划“二胎”的家庭中,过35岁高龄孕妇的占比更高,更是NIPT的直接推广对象。


按当年部分专家的估计,在“全面二孩”实施的1-5年,年出生量会从2015年的1650万左右增长至年2000-2200万。


*澎湃新闻:《“全面二孩”来了,中国每年会新增多少孩子?》2015.10.29

从“全面二孩”的表述,而非广泛传播的的“全面二胎”,一字之间的差异,也能看出官方对于人口政策的保守和观望态度:平稳过渡,以免一下没兜住,人口炸了锅


2016年一开年,医院就传来消息,建档量暴增,北京协和医院等几家头部,在年初已经约满全年分娩床位,开始限制建档数量;医院妇产科也人满为患。与之对应的是NIPT开单量的大幅增长。


那真是一个充满希望的年份。


谁都没想到,情况会陡转急下。接下来的事儿大家就都知道了:


2023年,国家统计局最新的数据,全年出生人口902万人,人口出生率为6.39‰;总人口遭遇负增长。


人口问题,已经成为了全民热议的话题。


人们从暴跌的出生人口,已经联想到:未来房子无人接盘导致的个人资产缩水、未来少年轻人上班导致的自己的医保养老的负担问题,这已经不是一个单纯“年轻人为什么不生孩子”的事情,而是与各位休戚相关的事情,联想到未来可能“老无所依”带来的焦虑。


放到行业,放到生育相关市场,出生人口暴跌最直接的暴击就是市场空间的腰斩。从2016年近1800万的高峰,到2023年的902万,结结实实的腰斩。而业务增长的压力持续存在,这是一个逆水行舟的市场。


市场最怕没有想象空间。


以一级市场为例,相比肿瘤、感染、测序仪领域后续几年融资的热闹,生育领域企业的融资不仅数量少,而且金额低。


902万的生育市场,还是一门好生意吗?


本文一篇口水话,带大家一起过一过这个市场。个人经验限制,欢迎留言区交流讨论。




01 场景


围绕生育相关的检测场景,可用下图直观表示:


大体可以分为孕前、孕中、新生儿三个阶段,是为“出生缺陷三级防控方案”,核心导向就是一个健康孩子的出生。



量最大、最刚性的应用场景,是位于中间环节的“孕中”产前筛查阶段,即NIPT的应用场景。如今,NIPT已被视为NGS领域公认的单一爆品,国内累计检测量已过千万,年产值数十亿,养活了几家上市公司和数家企业。


其次,新筛市场,即新生儿出生后,采足跟血,进行遗传代谢病筛查,或耳聋基因筛查。早发现,早干预。


“产筛市场”“新筛市场”,这两大应用场景,都有国家政策的直接支持、硬性指标规定,在医院建制上,也有产诊中心-产筛中心、新筛中心-新筛分中心的规划。整个体系运转多年,十分高效。


这是两个900w+潜力的刚性市场,且渗透率很高,确定性很强。




但整个孕育过程,并非人人都有完美的结局,有时会出现各种意外:


流产、宫内异常、不孕不育、新生儿异常等等。


无论哪种意外出现,明确诊断是第一件事,其中遗传因素的排查首当其中。


在所有遗传因素排查的技术手段中,对染色体微缺微重检测的CNV-seq是常见手段;进一步为基因层面的WES、WGS。




明确遗传原因后,辅助生殖领域的PGS、PGD市场由此而来。



由于是妊娠过程中各种意外情况的检测手段,理想的市场空间,是疾病发生的概率*整体人群。但各个场景下的受检者依从性、渗透率各不相同,实际的市场空间,会再打几个折扣。




除以上市场外,关口前移,介于婚检-备孕阶段,目前主推的是携带者筛查项目


南方几省根据当地疾病发病率,开展地贫筛查;除此以外,SMA筛查有全国推广之势;囊括更多疾病的扩展型携带者筛查项目,推行多年,也在近期被写入专家共识。


婚检-备孕检测市场体量,理想情况是Double生育量的市场(夫妻双方),即900w*2,但因面向的是正常健康人群,依从性更低(毕竟人人都倾向觉得自己没毛病)。


备孕期,叶酸利用能力基因检测,是一个神奇的产品,关联孕期叶酸补充的剂量,临床价值有限,但临床医生和受检者接受度都很高。


除上述检测产品以外,近年还有先兆子痫、流产预测相关的产品,刚性不足,未成规模。




02 玩家



生育领域的一大特点,单一细分领域的玩家不多,这给了各个玩家一定的生存空间。


以NIPT市场为例,早在2015年,随着第一批NIPT试点企业的产生、和第一批NMPA产品的获证,市场格局就基本确定华大基因、贝瑞基因、安诺优达、达安-达瑞、博奥生物等


这批企业,围绕“出生缺陷三级防控”方案做横向布局,拓展技术的应用场景。场景与产品趋同,但在打法上发挥各自优势,如华大做民生项目、贝瑞深耕三代测序。


后续又有部分企业拿到了NIPT资质,或在NIPT Plus上取得一些技术突破,但并未撼动原本的市场格局。


除这个最大的单一市场,其他市场也皆有代表企业:



每一个单品,以产品获证为节点,在一定的窗口期,足以养活一个相当量级的厂家,这是小而美的最佳体现。(尽管每一个单品都不会如各自所宣传的超量市场空间。)


永远小而美固然好,但长期来看,小而美并不可持续。


平台型厂家由于业绩增长的压力,必然逐渐延展到周边领域,对单一产品厂家实施降维打击。(这是整体方案 vs 单一产品;扩展型技术 vs 传统技术)。


如,华大在新筛市场的质谱仪已经拿证、推行NGS方向的地贫筛查升级方案;贝瑞三代测序地贫、SMA等检测方案等,基本是对原有场景的同品种替代或迭代,并不会创造新的应用场景。


生存的夹缝,或是巨头看不上的市场(直接被吸纳入巨头体系,依附巨头存在);或是确有高壁垒的市场,如生殖领域、遗传病领域。




03 增量



生育人口下行,守住原有的存量市场已是不易,更大的增量空间在哪里?


以产筛市场为例,方案基本写在明面上:


(1)数量上:提高渗透率,继续往一线筛查走;


(2)客单价上:以NIPT思路,再造NIPT plus、NIPT 2.0,以保持利润空间;


(3)体系上:从单一产品到产品体系,在出生缺陷三级防控方案上多点布局;


除此以外,海外市场


打开海外市场,才能打破国内天花板的限制。


知易行难。


海外市场走得比较快、尝试较多的是华大。


希望能趟出一条路来。




04 人效



在一个日渐成熟的市场,竞争加剧,毛利走低,提高运营效率就无比重要。


企业间拼到最后,最终变成了拼谁的效率更高、谁的成本更低。


成熟市场,提高人效,有两个最简单的解题思路:


1. 用更少的人完成原有体系的运转 → 裁员;


2. 用同样数量的人做更多的事 → 业务线融合或拓展。


上述两个解题思路往往同时发生,头部几家企业已经或正在发生类似调整。


这种调整或许可以直接降低人力总成本,但不一定能直接提高人效,甚至产生更高的内耗。


组织变革期,内部矛盾会集中显现;传导到市场端,可能以牺牲客户服务质量为代价。但外部的竞争对手正虎视眈眈、伺机而动。


所以,如动,宜快刀斩乱麻,稳住关键骨干,尽快建立新秩序。




05 变数



整个国内生育检测市场,在可预见的时间内,应不再会出现类似NIPT革命性的产品(希望笔者的预测极其短视),这正代表精耕细作的时代来临。


随着市场教育的进行,周边产品的渗透率会逐渐提高,但受限于产品的需求刚性程度,这应是一个缓慢提升、逐渐深入,而非突然放量的过程。


最大的变数,在政策。


人口走低后的另一个正面影响,国家对于提升人口质量的政策倾斜力度大大提高,倾斜的资源会直接或间接导入到全产业链条。


支付端,NIPT、PGT等项目陆续在某些地区纳入医保。这种支付端的变化,确实会在短期内迅速提高检测的覆盖率。未来,应会有更多的区域加入其中。


另一政策的影响,集采


国内集采推行的速度远超预期,从去年开始,IVD集采区域扩展到全国25省市,迅速进入到生化、分子诊断等IVD领域。原本认为较难操作的“封闭式系统+试剂”,并不成为集采的禁区。


生育领域若行集采,应会从NIPT、地贫等成熟项目启动。


就NIPT而言,存量市场总量已达数十亿规模,从控费的角度,有动因;


NIPT领域已有多个获批的仪器和试剂供应商,从客观条件来看,有实施基础。


政策最终的结果,都会是产业集中的过程。




主观臆断,而非客观结论



纵观这902万人的生育市场,与早筛动辄千亿市场的想象空间比起来,老实巴交,毫不性感。


但细分场景多,推广的重合度高;众多场景需求刚性足,有确定性;竞争格局有限,业绩盘稳得住。


对于华大、贝瑞、安诺等一众企业而言,902万的生育市场,即使未来还会下行,也是旱涝保收的地方。


这就是企业的基本盘,这就是企业熬死别人、然后活下去最大的资本。


来源:基因江湖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7

标签:市场   刚性   基因   场景   人口   领域   政策   产品   空间   企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