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航天2024年有何精彩值得期待?对话空间探测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焦维新

封面新闻见习记者 赵雨笙 记者 代睿

2024年,中国载人航天发射安排有何看点?人类首次开展月球背面取样,对中国登月探测意味着什么?此外,中国商业航天发展有何比较优势?封面新闻近日专访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教授、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空间探测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焦维新。

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教授、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空间探测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焦维新。受访者供图

中国空间站精彩可期

自2023年10月26日进驻中国空间站以来,神舟十七号乘组为期6个月的空间站“出差之旅”已过半。这三个月中,汤洪波、唐胜杰、江新林3位航天员相继完成平台维护、科学试验、首次出舱进行天和核心舱太阳翼试验性维修等既定任务。

2024年1月17日晚,随着搭载天舟七号货运飞船的长征七号遥八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并进入预定轨道,神舟十七号航天员在地面支持配合下,打开天舟七号货运飞船舱门,开始进行“年货”和实验物资等转运工作。

2024年1月17日22时27分,搭载天舟七号货运飞船的长征七号遥八运载火箭腾空九霄。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 供图

今年,中国载人航天将实施4次飞行任务,除了已与“天宫”顺利交会的天舟七号货运飞船,还有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船、天舟八号货运飞船和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船。其中,神舟十八号和神舟十九号乘组均由3名航天员组成。这意味着今年中国空间站将上演两次在轨“换班”,6名航天员将陆续进驻“太空之家”。

从2023年天舟六号发射任务开始,天舟货运飞船采用改进型货物舱,装载空间和装载重量均得到有效提升,成为世界上运货能力最强的货运飞船之一。

“这次天舟七号为改进型全密封货运飞船,是目前世界上现役货物运输能力最大、货运效率最高、在轨支持能力最全的货运飞船。”焦维新用从“快递”到“速运”的类比向记者描述此次天舟七号任务的亮点——技术进步压缩了近距离导引飞行流程,减少“走走停停”,使天舟七号货运飞船入轨后,仅用3小时便完成快速交会对接。

“中国已宣布将适时发射扩展舱段,这一升级将为空间站提供更多的扩展空间。”焦维新表示,今后中国空间站基本构型将由“T”字型升级为“十”字型,在不久的将来,“十”字型构型还将再升级为“干”字型。伴随空间站不断升级,中国空间站有望取得一系列重大科学发现和创新科技成果。可以说,中国空间站未来精彩可期。

首次月背取壤备受关注

近日,国家航天局发布消息,探月工程四期嫦娥六号任务探测器产品分别搭乘安-124、运-20飞机抵达海口美兰国际机场,随后通过公路运输方式运送至文昌航天发射场。目前,发射场设施状态良好,各项准备工作正按计划进行,嫦娥六号计划今年上半年实施发射。

封面新闻记者注意到,嫦娥六号探月之旅近日入围《自然》杂志发布的年度关注事件。迄今为止,人类已进行的10次月球采样返回均位于月球正面,但月球背面相对月球正面更古老,且存在月球三大地体之一的艾特肯盆地,具有重要科研价值。焦维新表示,嫦娥六号任务预选着陆区就选择了艾特肯盆地,以期发现并采集不同地域、不同年龄的月球样品,从而增进人类对月球的认知。

“嫦娥五号”任务实现中国首次月球无人采样返回。与嫦娥五号相比,计划发射的嫦娥六号任务又有什么不同?焦维新介绍,嫦娥六号原本是嫦娥五号的备份,现在被赋予新的使命,将前往月球背面采集月球样品并带回地球,同时开展着陆区科学探测和国际合作,这将是人类首次开展月球背面取样。

2020年12月2日22时,探月工程嫦娥五号探测器顺利完成月球表面自动采样。图据新华社

焦维新同时提到,由于嫦娥六号将落在月球背面,无法与地面测控站进行直接通信。为完成月球背面航天器与地球间的通信,我国新研制的鹊桥二号中继通信卫星计划上半年发射。在嫦娥六号任务完成后,鹊桥二号将择机调整轨道,继续为嫦娥七号、嫦娥八号及后续月球探测任务提供服务。

据了解,探月四期工程包含嫦娥六号、嫦娥七号和嫦娥八号,任务目标是在月球南极初步建设国际月球科研站的基本型。焦维新表示,月球南极和地球南极类似,都在最南端,且非常寒冷。月球南极的某些地区可连续暴露在阳光下数个月甚至更长时间,而不受阴影影响。因此,这里成为建立栖息地和科研站的良好备选。月球南极地区是一个非常有吸引力的登月目标,可以为人类提供更多探索机会,乃至资源和能源。世界各国都把目光投向这个新的黄金地带,试图在这个领域取得先机和优势。

商业航天产业链实现闭合

2024年开年,中国商业航天迎来“开门红”。

1月11日,东方空间研制的“引力一号”遥一商业运载火箭由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在山东海阳海域附近首飞成功,这是我国自主研制的全球最大固体运载火箭。“引力一号”不仅大幅提升了我国固体运载火箭的运载能力,也丰富了我国运载火箭型谱。

“引力一号”运载火箭发射现场。图据新华社

1月23日,中科宇航研制的“力箭一号”遥三商业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采用“一箭五星”方式,将5颗商业卫星送入预定轨道。其中多颗卫星平台和载荷技术填补了国内行业空白。

“力箭”“朱雀”“快舟”“双曲线”“谷神星”等系列商业运载火箭连续发射成功,标志着我国在商业运载火箭技术方面取得重大突破。焦维新透露,去年曾受邀前往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提前观摩朱雀二号遥二运载火箭发射准备情况。“作为全球首款成功入轨的液氧甲烷火箭,朱雀二号遥二火箭填补了国内液氧甲烷火箭的技术空白。国内一些民营航天企业在部分领域已取得可以比肩甚至超越美国SpaceX公司的技术创新。”

除了卫星和火箭,发射场建设也是商业航天产业中重要的一环。据了解,最近在海南文昌,毗邻文昌航天发射场的一片工地,我国首个商业航天发射场—海南国际商业航天发射中心的一号发射工位正式竣工。随着卫星、火箭、发射场进入商业化进程,中国商业航天全产业链已初步形成。

记者注意到,为抢抓商业航天发展机遇,北京、西安、深圳、上海等城市纷纷出台促进商业航天发展相关行动计划,加快航天全产业链布局。在北京,“南箭北星”产业布局日渐清晰:在大兴区、经开区建设商业航天产业基地以及商业火箭创新中心,做强“南箭”;在海淀区建设商业卫星产业基地等,做强“北星”。在上海,未来将围绕卫星制造、运载发射、地面系统设备、空间信息应用和服务等环节,加强卫星通信、导航、遥感一体化发展。

“商业航天新年‘开门红’背后的突破,为国内商业航天探索出规模化、便捷化、低成本的新模式。”焦维新认为,从卫星订单到商业火箭研制,再到商业发射场投建,我国实现了商业航天产业链闭合。相比“国家队”,商业航天在创新、容错、降本三方面可以更好寻找最佳结合点。未来的商业航天,是一个巨大的蓝海市场。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微信关注:ihxdsb,报料QQ:3386405712】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08

标签:发射场   神舟   运载火箭   空间站   嫦娥   月球   飞船   中国   专业委员会   航天   中国航天   商业   精彩   空间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