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历史-商鞅

商鞅,卫国人,原名公孙鞅,是卫国王室根正苗红的庶出贵族,虽说是庶出,可如果想安安稳稳躺平一辈子,狠狠的做一回骄奢淫逸的官二代,那还是没问题的,卫国又小又偏,物价低,工资高。做个官二代,挺好!

可如果一个奋斗逼出生在卫国就很不爽了,卫国的池子太浅,王八太多,一生所学无处可用,大概率只能出国,谋求舞台。从卫国走出去的奋斗逼,各个都是数得上的名角儿:

第一代改革家李悝,商鞅和韩非子都是站在他的肩膀上成长起来的。

第一代战神吴起,白起之前,就属他打仗最厉害。

古今头号改革家商鞅,也就是本篇的主角,我们下文会详细说。

秦国第一代权臣,吕不韦。

说卫国是战国的黄埔军校,一点都不为过。

公孙鞅的故事还得从魏国说起,自从三家分晋后,就属魏国发展最好,在李悝和吴起的带领下,魏国是第一个实行改革的诸侯国,魏国的”魏武卒”,令诸侯国闻风丧胆,打的秦国毫无招架之力。虽然吴起和李悝的时代已经过去,在魏惠王的英明领导下,魏国国力不复当年,但总体来说还是外国学子就业的好公司,好舞台。所以公孙鞅的第一站就是魏国,凭借卫国贵族的身份,举手投足之间的贵气,以及满腹经纶的学识,在魏国总理,公叔痤下做了门客,这一做就做了数十年。

多年的交流和学习,让公孙鞅在魏国完善了自己的刑名之学,也就是法学,可迟迟却得不到魏惠王的重用。

历史的车轮总不能一直这么平缓的走下去,公孙鞅的仕途进程总是需要催化剂来让他更进一步,而这催化剂就是公叔痤的生命。已入暮年的公叔痤,身体一日不日一日,都说人死之前是有感觉的,在临别之际,他请来了魏惠王,准备在临终之前为魏国献最后一把力:

“我已经命不久矣,君臣缘分已尽。不过我也担心魏国的未来,向您推荐一个人才,我的门客公孙鞅,这位门客年纪虽轻,但学富五车,绝对可以替我帮您治理天下。”

公孙鞅?这是哪位?绞尽脑汁的魏惠王也没想到这么一号人物,丞相在病重时居然推荐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他觉得很惊诧,但又不便当场拒绝,只得沉默不语。想来也是,后世君主的托孤总是在现任军政大臣中选择德高望重的人,比如汉朝的霍光,唐朝的长孙无忌。如果公叔痤也想扮一出托孤的戏码,推荐的竟然是个毛都没长齐的小毛头,魏惠王能听进去也就怪了。

魏惠王的沉默震耳欲聋,公叔痤明白了,他挥手屏退左右,继续对魏惠王说:“主公如果不想得到他,就杀了他,以免他日为他人所用。”这回魏惠王嘴上倒是答应了。

魏惠王走后,老宰相马上召见公孙鞅,把刚才与魏惠王的事儿告诉了公孙鞅,叹了口气说:“你快离开魏国吧,我劝国君杀你是为公,劝你离开是朋友之间的私情,先公后私,问心无愧。“

公孙鞅笑了笑说:“大王既然没有听你的重用我,又怎么会听你的杀了我呢?”

这其实多少有点想当然了,重用一个人需要的步骤很多,先得召见吧,总得聊聊吧,再考验考验,重用是个很模糊的词,模糊才会让人拒绝。可杀一个人就方便多了,万一魏惠王玩儿真的,公孙丞相的临死遗愿,我一定要满足他,杀了吧。要真这样,公孙鞅找谁说理去。

公孙鞅最终还是离开了魏国,无论他听不听公叔痤的话,魏国他是待不下去了。就在他彷徨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时,秦孝公发布了《求贤令》,当时秦国虽是大国,但是文化落后,人才贫瘠,这片荒凉的土地长不出文化人。可秦孝公是个雄才大略的改革家,从秦献公手里接过交接棒之后,就一直琢磨着怎么改革。春秋时期什么最贵,人才!高端人才!本国没有,就从外面引进。《求贤令》上其他不用看,就看最后一句:“国人宾客贤士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

瞧见了吗?“与之分土”,公孙鞅看到这句后,也不再犹豫,背起行囊就往秦国出发!

到了秦国以后,通过宠臣景监的引荐见到了秦孝公。可能是公孙鞅确实不想再次被赶出家门,可能是公孙鞅把秦国当做自己职场的最后一站,秦国待不下去,就只能回到卫国继承老爸的几千亩田地,三十辆马车和五百个奴隶。所以他对秦孝公不知死活的做了好几轮的面试,秦孝公以为是他在面试,殊不知高端的猎人往往是以猎物的形式出现的。

秦孝公和公孙鞅前后分别谈论了三次:

第一次谈的是”帝道“:说的什么神农啊,伏羲啊,黄老之说,无为而治,快把秦孝公给整睡着了。

第二次谈的是”王道“:说的什么尧舜啊,商汤啊,周公之类的。秦孝公只想抓紧把这货应付走。

公孙鞅看到秦孝公如此兴味索然,心中窃喜,秦孝公看到商鞅如此老生常谈,心中失望。

到了第三次,公孙鞅重新整理了PPT,提出了一个叫作“霸道”的行政框架,说白了,就是彻底推翻以前的治理模式,破而后立,以严法治国,将国力完全集中在农业和军工,集中力量办大事,只争朝夕!

秦孝公一拍大腿!好小子!在这儿等着我呢?我就喜欢这种毁灭一切的风情。你的方案我全力支持,咱们撒开手干吧。

上面的说法,其实多少带点小说色彩,《史记》里这么写,《资治通鉴》可不会这么抄,单单写了公孙鞅通过景监求见秦孝公,用富国强兵之术打动了秦孝公。

那商鞅到底用什么说服秦孝公呢?是无懈可击的逻辑!

秦国太穷,秦军太弱!所以秦孝公和公孙鞅变法的目的就一个:”富国,强兵!“

如何富国?

如果资源丰富,既可以自己填饱肚子,也能发展商业,比如齐国,沿海,盛产海鲜和盐,就春秋的开采力度,大海的资源可以说是无穷无尽的,生意做的飞起,就算军事稀烂一样过的很富裕。

如果交通四通八达,那一样可以通过商业让国家富强,比如郑国,经商做到郑国的规模,确实可以作为立国之本了。

如果没资源且地处偏僻怎么办?那就只能种地,禁止所有细分领域,举全国之力,集所有力量去种地。

如何强兵?

什么样的兵算强兵?当然是不要命的兵,不需要去鼓舞士气,不需要去顾忌家庭,那这些兵就是无敌的。

基于此,公孙鞅开始了他的表演:

他将人分为两种人。一种是农民,另一种是非农民。什么叫非农民,比如说:

  1. 游士,靠着嘴巴四处游走混饭吃,这个行业现在还不成型,到了战国后期就是纵横家,这种人多了人心容易被带节奏,不好管理。
  2. 隐士,故作高深在深山老林里装高人,别人拿着鸡蛋和大米求他算一卦这种,要是当官儿的去见这种人,免不了妄议国家政策,真是大胆!
  3. 流氓,靠着拳头在大街上打劫或者当保镖混饭吃,这是典型的社会不安定因素,把这点劲儿发挥在战场上多好。
  4. 手艺人,靠着手艺哪儿都吃的上饭,手艺人多了,就没了忠诚,今天在秦国,指不定明天就飘到哪儿了。
  5. 商人,商人太有钱,还不劳动,这种人要是多了,谁还种地呢?
  6. ….

总而言之!但凡不依赖土地,自己就能谋生职业统统干掉!

公孙鞅的原话就是:”故天下一宅,而圜身资。民资重于身,而偏托势于外。挟重资,归偏家,尧、舜之所难也。“有自带技能的人,尧舜都治理不好。

上面的政策只是大棒,没有一项政策只靠大棒就能运行下去,必须配合甜枣!这甜枣就是军功!以前想要跨越阶层,可以选择游说,贿赂,投机倒把,可现在只有一项标准就是军功。明确赏罚标准,进行爵位奖励,设计二十级军爵制。这二十级军爵的获取手段极其单一,晋级方法只有一个:杀敌。今后在战场上,每杀一个人,就拿脑袋回来领赏,除了脑袋什么也不认。

目标是确定了,在公孙鞅的蓝图下,秦国人民以后就做两件事儿:种地、打仗。多么简单粗暴,可怎么让百姓顺着公孙鞅设计的铁轨前进呢?既然是法家的代表人物,自然要拿起法律的武器捍卫自己的理念。

一是修改税法,对非农业的所有行业进行加税,而且是重税。重税一加,这些行业入不敷出,自然会消灭。

二是刑法,严刑峻法!不听话就弄死他!对于胆小的人,使用刑罚来让他们参与作战,断了他们的退路;对于勇敢的人,使用奖赏的办法,他们就会不怕死了。

不光罚得多,还得罚的恨,必须得是小罪重刑,弄得他们一点儿错都不敢犯,这国家才能强大。要是重罪重罚,轻罪轻罚,那永远会有人不断地犯小错。

既然是重罚,那就罚彻底,光罚你一个人还不够,还得连你老婆孩子,父母一起罚,咱这叫连坐!看你还小不小心。

总之,让百姓的犯错成本无限扩大化,这样才好奴役他们。


这个最牛逼,其他诸侯国没一个能做到的,我们都知道春秋是分封制,分封制有个最大的特点就是我小弟的小弟不是我小弟,我大哥的大哥不是我大哥。所以无论是战争动员还是募集资金,效率都很低,国君对每个贵族所能募集上来的兵员和资金,心里都没个底,只能根据土地大小,毛估一下。

其他诸侯就算想去统计也不敢做,贵族的土地,自己的手可伸不过去。

可秦国不一样,秦国是山沟沟,土地广而贵族少,但凡这个制度能走下去,也幸亏秦国是穷乡僻壤。公孙鞅把所有百姓根据地理分布做了整编,五家为一伍,领导是伍长;十家为一什,领导是什长;百家为一里,领导是里长;十里为一亭,领导是亭长(刘邦的官儿还真不小呢);十亭为一乡,领导是乡长;十乡为一县,领导是县令或县长;十县为一郡,领导是郡守。

所有领导由中央直接任命,所有数据化零为整,收集到中央,基于这套制度,基本可以把每个区域的粮食,兵源,耕地摸个八九不离十。

这个政策也让公孙鞅极大的得罪了秦国贵族,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公孙鞅基本把所有土地收为国有,贵族再也没有封地一说,顶多有领地的财产权,收收钱什么的可以,但是土地上的人事权那是想都别想了。

换句话说,分封制今后在秦国,没了,咱给他取个名字,就叫郡县制!

这里的移民分两部分理解:

国内移民,秦国的人口分布西多东少,鼓励民众进行西部大开发,开发方式也很粗暴,你们就去西部可劲儿种地,谁先去那土地就归谁!百姓的积极性被极大的激发。

国外移民,鼓励周边国家非法偷渡,只要来,给地,免税,安置在西部非战乱地区,我们秦国主打的就是和平!

这个太重要了,既然咱们是郡县制,一切行动听中央,那所用的标准必须统一,不然怎么征税,县和县的计量单位不同,征收上来的数量层次不齐,还怎么做统计,各个郡县怎么听指挥,如何统一调动。没有统一度量衡,简直寸步难行。

军队,是百姓唯一获利的途径,战争的号角是致富的号角。今后在战场上,每杀一个人,就拿脑袋回来领赏,除了脑袋什么也不认。而且用人头来量化升级标准,公平公正,好计算。这项改革不仅仅是针对百姓,贵族也一样,无论你们祖上为秦国出过力,还是流过血,都不好使。一切从零开始,给我去战场上砍人。

从此秦国的阶级重新划分,军爵制度的开创,抹平了贱民与贵族的差距,谁都可以通过砍人来改变命运。“万般皆下品,唯有砍人高。”

这爵位有什么用呢?国君通过爵位来分配福利,比如粮食,住房,服饰等。甚至还能用爵位来顶罪,本来杀头的罪过,咱有爵位就换成流放,或者打板。

不过爵位一人专用,不可转售,不可继承。换句话说,父亲打拼下来的爵位,死后无法作为遗产留给儿子。但是战死沙场就不同了,只要死在战场上,你的儿子就可以继承你的爵位。

这种政策下的秦军还需要鼓舞士气吗?这是对所有人的阳谋,逼着你们不怕死。上了战场后的秦军哪还会惧战,看着对面的敌军,各个兴奋的摩拳擦掌。


秦国的连坐分两个方面:

一是军队连坐,军制中,五人为一伍,一人逃跑,其余四个人都要受刑。

二是民间连坐,只要是为了解决窝藏私犯,鼓励告密,告密者记视同取得首级一个的功劳;藏奸者,五家一同连坐。

连坐制几乎把所有的礼仪道理全部舍弃,举个例子:隔壁二婶帮你看过娃,喂过奶,堪称是模范邻居,你总不好意思转脸就举报她偷电吧?

而公孙鞅却认为,表彰良民会对国家不利,只有奸民才能利国。邻里关系越是疏远、冷漠,监督和检举的时候就越是没有心理障碍。奸民治国,才是富国强兵之路。

这套连坐的办法反人类,但确实管用,而且见效超快,以至于后来就连儒家学者需要解决实际问题的时候,也会先把儒家教条放在一边,拿着公孙鞅的药方抓药。

王阳明就做过这种事,一方面告诫老百姓要温良恭俭让,和睦相处,别打官司,一方面执行著名的十家牌法:一家犯错,十家同罪。


秦国地处西部,正所谓穷乡僻壤出刁民,古陕西人民主打的就是一个民风彪悍,械斗,私斗屡禁不止。但公孙鞅绝对禁止这种情况,无论对错,但凡互斗就是互殴,直接处死,保证你下次再看见本国人民只会拥抱。

好了,做完这一切,公孙鞅的蓝图基本成型了,成型后的效果就是,人人种地,粮食就多;粮食多,养活的人就越多;养活的人越多,种地的和打仗的人就越多;打仗的人越多,抢来的地就越多;地越多,粮食就越多……周而复始。

脱离交流和文化,民众自然愚钝,正所谓民愚则易控,民智则国乱。让他们每天傻乎乎地光顾着干活儿,这样最好统治。

公孙鞅急功近利的变法,的确收益巨大,秦国从一个民风淳朴的弱国,变成杀戮机器,虽然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变强,可却对华夏民族产生了极其恶劣的影响。公孙鞅为后世的君主开创了一个先例,设计了一个模板,以民换权,何其悲哀。

宁做乱世狗,不做秦国民,我也非常佩服,《大秦帝国》是如何将商鞅的形象变成正面的。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7

标签:魏国   国君   秦国   公孙   门客   爵位   战国   贵族   土地   百姓   领导   历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