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玫瑾痛批《繁花》引质疑,其实李立群的话,才一语道破问题所在

文桃子大榴莲

编辑桃子大榴莲

引言:

《繁花》如今不仅是一部电视剧,更成为娱乐圈的热点话题,一场争议正在悄然兴起。

心理学专家李玫瑾的痛批揭示了一些不为人知的内幕,然而,在这场争议中,我们或许应该更深入地探讨导演风格和观众期待之间的微妙关系。

背景解析:

在2024年这个崭新的一年,我们继续沉浸在《繁花》所勾勒的十里洋场之中,感受老上海繁华的美丽。

夜幕降临时,霓虹灯照耀着灯红酒绿,勾勒出一幅令人陶醉的画卷。

这场独特的盛宴中,我们不仅见证了城市的璀璨之辉,更深刻地领略到每个人物角色背后的命运交织。

王家卫通过《繁花》将上海的历史故事还原得淋漓尽致,花费三年时间精心筹备,汇聚了唐嫣、范志毅、吴越、马伊琍等一众实力派演员,为观众呈现了一场关于90年代社会变革的视觉盛宴。

这部剧以“小瘪三”阿宝为中心,通过与爷叔、三个女人、兄弟陶陶等角色的情感纠葛,勾勒出了一个真实而感人的社会画卷。

然而,尽管《繁花》在播出过程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央视爸爸更是亲自点赞,称其为将来可能成为经典之作,但仍有专家对其提出质疑。

中共党员、犯罪心理学专家、教育心理学专家李玫瑾认为剧情有乱七八糟之感,有些演员过于用力、装腔作势。

这一争论引发了对于艺术品评价标准的思考,每个人对于一部作品的看法是否应该如此苛刻?

艺术品评价标准的确是一个复杂而主观的问题。

观众对于作品的接受程度受到个人审美观和情感背景的影响,因此会有不同的看法。

李玫瑾的批评也让我们反思,艺术创作中是否存在过度夸张、刻意渲染的现象,以及演员在表演中是否过于张扬。

然而,正是这些争议和多元的观点,才使得艺术作品更加丰富和引人深思。

导演王家卫的风格分析:

王家卫一直以来都以他的导演风格,那种精致且对完美的追求而著称。

不论是在拍摄镜头的选择、影片的节奏还是对光影的极致追求,他都力求在每一个细节中展现出最卓越的表现。

在他的指导下,演员们需要表演得既自然又完美,这对于他们来说是一次极大的挑战。

即便是曾经的“影帝”梁朝伟,在与王家卫的合作中也曾怀疑过自己的表演能力。

这种对完美的苛求,让演员们在拍摄过程中不得不付出更多的努力,有的场景甚至需要反复拍摄多次。

为了制作《繁花》,王家卫准备了整整10年,耗资5亿收购了一个庞大的影视基地,并花费了3年的时间进行拍摄。

这样宏大的制作背景为《繁花》增色不少,也使得这部剧一开始就备受瞩目。

然而,这样的制作背后也伴随着更高的期望和负担。

这种投入和努力,虽然为作品的质量提供了保障,但也让《繁花》背负了更多的期望。

这种双重性使得这部剧的成功与挑战同在,成为观众关注的焦点。

在追求完美的过程中,王家卫展现了导演的坚持和对艺术的热爱。

他的用心与执着为观众呈现了一部精致细腻的作品。

然而,对于演员来说,这也是一场挑战,需要在王家卫的导演世界中找到平衡点,既能迎合他的追求,同时又能展现个体的表演魅力。

这样的合作关系在创作中既有张力,又能激发出更多的创意火花。

李玫瑾:

李玫瑾,上海人,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是一位中共党员、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拥有二级警监职称,同时是犯罪心理学和刑侦专业的专家,被誉为“中国心理画像第一人”。

今年66岁的李玫瑾和《繁花》的总导演是同龄人,都出生在上海,虽然如今一个是北京人,一个是香港人,但他们对上海的热爱有着共同的点缀。

或许有人会疑惑,既然李玫瑾对上海情有独钟,为什么会连续多次批评《繁花》这部电视剧呢?实际上,她之所以如此认真提出批评,甚至删除后再发表,正是因为她真心喜欢这部作品。

如果她对这部剧毫不在意或者不待见,她根本就不会花时间去观看和发表评论。

她之所以挑剔,是出于对作品的关爱和期望,她希望通过指出问题来促使改善,让这部作品变得更好、更完美。

李玫瑾的批评并非简单的挑刺,而是一种对艺术的深入思考。

她作为犯罪心理学专家,对人性、情感的解读可能更为敏锐,因此她能够从不同的角度看待剧中人物和情节,提出独到的见解。

这种对艺术品的挑战和质疑,实际上是对创作者的一种启发,让他们更加深入地思考作品的内涵和表达方式。

心理学专家的观点:

李玫瑾教授对于备受瞩目的《繁花》进行了犀利批评,指出其演技浮夸、角色荒诞,引发了观众和影视从业者的深思。

在影视界,许多作品凭借出色的演技和深刻的剧情赢得了观众的青睐和尊重。

然而,近期备受瞩目的《繁花》却引发了心理学专家李玫瑾的关切。

这部剧在展现都市繁华中的人性挣扎和情感纠葛时,却因演技的浮夸和角色设定的荒诞让李教授感到痛心疾首。

作为国内知名的心理学专家,李玫瑾一直致力于研究人类情感与行为的内在逻辑。

她认为,演技真正的魅力在于真实情感的表达,而不是华而不实的技巧。

过度的表演技巧会使观众难以触及角色的内心世界,好似过眼云烟一般。

李教授强调,演员应该注重真实情感的流露,而非过分追求外在的华丽表演。

对于《繁花》中的角色设定,李玫瑾认为其背离了正常人的情感与行为模式。

正常人的情感与行为应该是丰富而具有逻辑性的,然而,在这部剧中,角色的情感与行为显得异常和荒诞,缺乏应有的逻辑和连贯性。

这种设定不仅让观众感到困惑,还可能导致对角色理解的偏离。

李教授指出,这一问题在当今影视界普遍存在,呼吁剧组与演员们回归真实,注重情感表达的深度与角色设定的合理性。

争议:

电影和电视剧在预算上的差异是显而易见的,《繁花》正是凭借较高的预算投入拍摄而备受关注。

然而,尽管有了豪华的制作成本,很多导演却在编剧方面显得相对弱势。

在影视创作中,原著的选择固然重要,但更需要一个出色的编剧,将故事精彩地呈现在观众面前。

电影和电视剧的成功并非仅仅依赖于视觉效果和豪华场面,更需要有深刻的剧本支持。

有时候,大导演虽然在视觉呈现方面拥有强大的能力,但却可能忽略了对故事情节、角色发展的深入思考。

这也导致了一些豪华制作的影视作品,尽管在形式上华丽,但却在叙事和情节连贯性上显得薄弱。

原著的基础固然重要,但编剧在创作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一个出色的编剧能够将原著故事进行巧妙改编,使其更适应电视剧或电影的表现形式,同时增添新的元素,提升故事的深度和吸引力。

《繁花》作为一部备受瞩目的作品,却在观众中引发了“硬看”的现象。

这可能正是因为虽然有了高额的预算,却缺乏一个深思熟虑的剧本,导致了观众在理解和接受故事情节时感到困扰。

结语:

在这场《繁花》争议的舞台上,我们或许更应该看到的是电视剧创作的多元性与尝试的勇气。

导演王家卫以其独特的视角和坚持追求完美的品质,为这部剧带来了崭新的面貌。

观众的困扰或许正是一场思想碰撞的开始,一个引导我们探讨电视剧未来方向的契机。

面对争议,我们应该深思:是不是观众需要更主动地理解导演的心路历程?是不是导演需要更敏锐地洞察观众的期待?电视剧作为一种表达形式,其多元性正是其魅力所在,而观众对于不同风格的接受程度也因人而异。

导演王家卫的风格或许需要更多的时间被理解和接受,就如同他之前的电影作品一样。

《繁花》或许只是一个开始,一个探索电视剧领域的初步尝试。

在未来,或许我们会看到更多导演冲破传统,挑战观众认知的作品。

对此您有什么样的看法?欢迎评论区留言讨论

免责声明:图片素材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24

标签:繁花   心理学   导演   观众   演员   角色   电视剧   情感   专家   作品   李立群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