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二维码到NFC:谈谈基础设施建设交替领先现象

当下,NFC支付对中国人来说,已经不再是一个陌生的词汇。那么,在中国,NFC支付有可能取代二维码吗?

二维码,英文叫Quick Response,简称QR code,最初是日本人在1994年发明的,然后在中国开了花。2011年,智能手机初具规模,这一年,支付宝正式进军线下近场支付场景,启用条码支付,这是全球首款二维码支付产品。如今,二维码在移动支付等领域,有着国民级的超大规模应用。

二维码的优势主要在于成本,一部手机就是一个支付设备,手机每个人都有,所以,对消费者而言是无成本的。二维码对商家而言,开通简便,商家只需要打印一个二维码,就能进入这个市场。消费者使用智能手机扫描某个二维码,或者商家用扫码枪扫用户的手机上的二维码,就可以完成支付。

NFC是比二维码更早的技术。2003年,飞利浦半导体、诺基亚和索尼公司共同研制开发了NFC技术,这是一种短距离高频无线通信技术,由非接触式射频识别(RFID)演变而来,即我们常说的IC卡。

相比二维码,NFC的优点很多。首先,它更方便。NFC支付,非常便捷,现在绝大多数手机都支持NFC功能,只要手机绑定了银行卡,将手机靠近NFC读卡器即可,支付动作非常简单,对光线和扫描位置没有要求,是否需要输入密码或指纹,看具体的场景的要求。相比之下,二维码支付,要在手机上点好几下,还需要对准。

其次,NFC更安全。二维码扫码支付,其实安全问题很大。二维码本身并不具备较强的安全能力,其安全保障强依赖于主APP。比如,偷换二维码问题,就让商家很头痛。相比之下,NFC通讯内容有加密,盗刷的技术和成本要求更高,天然比二维码支付安全。

除了支付,NFC的用途还有很多,公交卡、门禁卡、车钥匙、一碰传、一碰连接、电子身份证等等。NFC的劣势则在于,成本比二维码更高。

从技术对比不难看出,单从技术和方案角度来说,NFC支付比二维码更安全,更方便。由于这些优势,NFC支付在美国已逐渐流行起来,很多美国人也开始不带钱包,纽约地铁也可以NFC直接进站。在中国,也有传闻央行和银联有意重推NFC支付,替代二维码扫码。不过,中国与美国的情况还是有所不同,NFC撼动二维码的地位,可能还需要很久的时间。

一方面,商家总是采用主流的支付方式,以免给顾客支付造成麻烦;另一方面,用户总是希望自己的支付方式能在主流商家使用。如果用户不多,商家就没有动力用;如果商家没有相关设备,用户也就没有动力非得用这个方式来支付。这就是一个鸡生蛋、蛋生鸡的循环问题。但最终,还是取决于消费者。

对于消费者选择新产品,有一个著名的新产品用户价值公式,即新产品的用户价值=(新体验-旧体验)-替换成本。使用某款新产品获得的新体验,减去之前类似产品获得的旧体验,这就是替换收益。替换收益越大,用户丢掉旧产品,转向新产品的动力就越足。

但仅仅有替换收益还不够,因为用户替换本身是有成本的,需要花时间、精力去学习,甚至需要花钱去买新硬件、新服务、新APP。那么就再得减去从新产品替换掉旧产品所产生的成本,包括资金成本、学习成本、机会成本等。

从现金,到信用卡,再到二维码与NFC,也遵循这个规律。

在移动支付出现之前,中国也推广了多年的信用卡,但比移动支付的大规模推广,也只提前了几年。对中国人来说,当信用卡在慢慢流行的时候,二维码出现了,这极大地提升了体验。所以,信用卡还没普及,就被淘汰。中国几乎是直接从现金支付转化到二维码支付。

实际上,2018年6月,银联就引入了NFC支付,但一直没流行开。这是因为当年手机NFC普及度太低,从“新产品用户价值公式”的角度去看,就是NFC的替换成本高,而二维码的替换成本低,所以,更简单的二维码扫码的“新产品的用户价值”就胜过了NFC。

美国则不同,美国拥有一套完整的信用卡支付系统,有着超过百年的历史,信用卡支付已经占到了一半以上。消费者已经非常习惯信用卡的支付方式,同样能做到无现金支付。对美国消费者而言,从信用卡支付转化到二维码的“替换收益”就相对较小。所以,二维码在欧美推广不开。

到了NFC时代,对中国而言,二维码一旦胜过NFC之后,NFC替代二维码的“新体验-旧体验”就大为减少,替换收益就小,中国消费者替换的动力就会下降。当然,长期看,NFC也会慢慢地侵蚀二维码的某些领域,不过这个时间相对会比较长。

对美国而言,则是从信用卡越过了二维码,直接转换到NFC时代,显然NFC和信用卡的技术落差更大,因此“新体验-旧体验”的感受要大得多,“替换收益”更高,足以让美国用户克服学习惰性。

实际上,这种隔代交替领先的现象,并非孤例。国家之间的基础设施建设,也往往呈现出一种交替领先的现象。新旧产品替换视角,可以很好地解释这种现象。

• (本文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刘远举

责编 陈斌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10

标签:二维码   美国   中国   信用卡   新产品   收益   现象   消费者   成本   商家   用户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