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PC产品卖不动了,戴琪游说莫迪放开市场,但真相非常残酷

真把印度当成香饽饽了,美国贸易代表戴琪亲自上门游说,希望莫迪进口美国PC产品,但前景不容乐观,没有大国胸襟,印度如何成为工业大国?

美国上门游说,莫迪能听劝吗?

印度人“普遍排外”的性格特征,让美国非常无奈,只能一次次的派出使团和印度进行磋商,希望能够在“对印出口”和“对印投资”领域,找到令彼此都能接受的折中办法。

中国青年网报道,1月12日至14日,美国贸易代表戴琪赶赴印度,双方就多个核心议题展开了讨论。在随后的发布会上,戴琪和印度贸易部长皮尤什·戈亚尔公开表示,美印已就加强贸易关系并深化关键矿产等领域的合作达成了共识。

不过据彭博社爆料,戴琪此行还有一个目的,即促使印度放开对笔记本电脑等PC产品的进口,毕竟印度此前出台的“一刀切”等措施不合理,已经严重影响到了戴尔、惠普等美国PC制造商的业绩。

有据可查,2023年第二季度,包括惠普、联想、戴尔、ACER、苹果在内的公司总共面向印度市场出售了包含笔记本、台式机、平板电脑在内的390万台PC产品。

虽比较去年同期下降了15%,但环比增长2%,印度市场出现了喜人的复苏迹象。

在世界总体需求趋近饱和的情况下,如何进一步打开印度市场,占据更多的市场份额,就成为了PC产品生产大户—美国的首要责任了。问题是,印度拒绝外资倾销,尤其某些进口产品还携带有“中国元素”。

于是去年8月份,莫迪出台了限制进口PC产品的禁令,规定印度进口商必须申请特别许可证,否则将征收特别关税。

印度的营商环境,让外资望而却步

莫迪的心情可以理解,毕竟“市场换技术”是通识做法,可助力印度从农业大国到工业大国转型,无奈印度国家体制不给力,让莫迪的计划趋于流产。

举个例子,富士康就放弃了在印度修建芯片厂的计划,理由是莫迪政府未能兑现之前的承诺,富士康拿不到相关的财政补贴。此外,富士康为了建厂,还得不断贿赂印度大小官员,这让一向以节俭出名的中国台湾企业不得不打退堂鼓。

印度的营商环境排名居于100名之外,已获得了世界的公认,这种情况下,美国怎能指望印度效仿中国,通过构建优良的营商环境,吸引外资进入,利用人口优势,向欧美出口物美价廉的商品和服务呢?

说白了,美国“真心”看错了印度。

原以为印度会遵守公平准入等市场原则,未曾想,莫迪政府油盐不进,执意拿“外资倾销”说事,导致美国对于投资印度实在提不起兴趣,尽管拜登政府为了加强与印度的贸易联系,付诸了极大的努力。

印度欲成为工业大国,先得有大国胸襟

谈几点看法吧。

其一、印度欲成为工业大国,就必须为外资的进入创造条件,不能因为联想等外资带有中国元素而对所有的PC厂商“一刀切”。

须知,联想笔记本的构件大多来自美欧,为加强与供应商的合作关系,联想的董事会还雇用了美国顾问。换言之,联想虽名为中国企业,但因其身份构造极为复杂,导致印度很难对欧美资本和中国资本进行严格区分。

同理,VIVO、OPPO、小米也用到了美国的芯片、技术、专利,这使得印度针对中企“一刀切”的同时,不免伤害到高通、英伟达、微软、因特尔的利益。有些事情戴琪不便讲明,但并不意味着美国不会反感印度的极端排外政策。

其二、莫迪政府须对外资予以包容和理解,不能老是揪着西方殖民印度的历史不放。

诚然荷兰、英国都曾先后殖民过印度大陆,但那都已经是历史。现阶段,莫迪政府须想办法将国家重心转向扶植制造业,助力自己实现产业转型。可我们看到的是,印度在很多问题上比美国更为激进,肆意扬起“贸易调查”的黑手。

对中国如此,对中国台湾企业如此,对福特等美国企业亦是如此,如此美国就很难与印度进行进一步沟通了。应当讲,全球化,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实际上有助于发展中国家成长和壮大。只可惜这么浅显的道理,印度高层愣是整不明白。

印度到底缺失传统文化的洗礼,对于外资始终抱有抵触心理,这是导致印度改革开放多年,但始终无法成为中国的重要原因之一。对了,只要求印度放开市场,仍无法解决戴尔、惠普等PC厂商在印度销售日益困难的现实难题。

原因很简单:印度的人均GDP仅有2000美元左右,该国民众的购买力非常疲软,无法给欧美企业的业绩作出太大贡献。鉴于此,戴琪得想想其他办法了。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14

标签:美国   戴尔   惠普   市场   印度   中国   大国   外资   真相   残酷   政府   贸易   产品   戴琪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