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第一狠人”李叔同:5岁丧父39岁出家,子女后代现状如何?

他出身名门,文采斐然,是纵横于音乐、绘画、书法多界的民国奇才。

世人熟知的“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也正是出自他的自创乐曲《送别》。

但在39岁那年,风头正盛的他却突然决定出家,抛弃了相伴多年的妻儿和家业。

他,就是在我国近代文化界最具争议的传奇人物,“弘一法师”李叔同

李叔同

本文内信源来自官方媒体(文汇网《“民国第一狠人”李叔同:我狠起来连自己都怕》,凤凰网《李叔同:半世繁华半世僧》,澎湃网《李叔同:半世繁华半世僧》,凤凰佛教《弘一大师(李叔同)出家前给妻子的信:放下你 非我薄情》),但为提升文章可读性,细节可能存在润色,请理智阅读,仅供参考!

出身名门 才冠一时

1880年10月23日,随着一声响亮的啼哭声,天津的一户李姓人家也变得热闹起来。71岁的家主李筱楼在这一天迎来了大喜事,因为他的四姨太刚给他产下一子,家里的香火也更旺了。为了表示对这个儿子的宠爱,李筱楼为其取名为李叔同。

李筱楼是天津的盐商界巨富之一,早年在官场从政,后来又转而经商。他一生共娶了一妻二妾,家里除了李叔同以外还有两个儿子。但这三子中最受宠的还是李叔同,因为是老来得子,李筱楼对这个幼子是分外偏爱。

年轻时的李叔同

因为继承了父亲的优良基因,李叔同五岁就可以读诵《昭阳文选》。为了让儿子接受更好的教育,母亲请来天津名士教授李叔同书法,唐静岩负责书法。先天天赋再加上后天努力,让李叔同还没成年便已是学识渊博的“神童”。李鸿章曾与其有一面之缘,当时他便断言:

“此子日后定是旷世奇才。”

李鸿章

然而,人生不会永远一帆风顺,坎坷早晚要来。五岁那年,李叔同经历了人生中第一次生死离别——他的父亲李筱楼与世长辞了。随着李筱楼的离世,李叔同和母亲成了族人们围攻的把柄。因为李叔同的母亲是妾,他们甚至不准她入祠,摆明了想要李叔同和母亲难堪。

李叔同虽然是活在父母宠爱中的孩子,但他也知晓母亲的不易,面对刁难直接以命相逼。族人们最终妥协,允许母子俩进祠堂。李筱楼的葬礼上来了很多人,当中也包括李鸿章这样的社会名流。可望着那一张张溢满悲伤的面庞,李叔同却是嘴角含笑,有人不解,他则答曰:

“父亲身边能有那么多僧人为他祈福超度,难道不值得开心吗?”

旁人诧然,但这答案背后的缘由只有李叔同自己知道。他虽是富家公子,却从小对佛教情有独钟,他的家人也大多是虔诚的佛教徒。在“一心向佛”的家庭氛围影响下,李叔同年纪轻轻就学会念诵《大悲咒》、《往生咒》。可以说那这时起,他就已和佛教结下了不解之缘。

在为父亲李筱楼举办完一场隆重的葬礼后,李叔同和母亲继续相依为命。此后几年里,李叔同先后在辅仁书院和南洋公学读书,才华越发出类拔萃。 十五岁时,他挥笔写下了“人生犹似西山日,富贵终如草上霜”这一绝句。同时,他还踏进了一个新领域——戏曲。

李叔同可以说是个十足的“戏痴”,不仅经常跑去戏园听戏,自己也会在戏曲里客串角色。 那时候的李叔同可谓有钱又有才,既是举世无双的文士,也是风流多情的富家公子哥。这样的人,身边最不欠缺的就是美艳佳人。而李叔同,也的确在戏园里邂逅了自己的“真命天女”。

此人名唤杨翠喜,是“天仙园”的当红伶人, 以唱腔华丽婉转而闻名。李叔同第一次遇到杨翠喜的时候,对方正在台上演唱《梵王宫》和《红梅阁》。四目相对的一瞬间,李叔同就被杨翠喜的唱腔和神态给迷住了。从此,他日日提灯笼送她回家,但这段感情很快便结束了。

一方面,李叔同的母亲极度排斥他同一个戏子情投意合。毕竟那时的婚姻还奉行“门当户对”,李叔同乃富家子弟,断不可同风尘女子共度余生。 另一方面,杨翠喜后来也被他人赎走,最后被迫嫁给了一个从商的男人。李叔同对这段感情遗憾不已,甚至还特地题词留念:

“晚风无力垂杨嫩,目光忘却游丝绿;酒醒月痕底,江南杜宇啼。痴魂销一捻,愿化穿花蝶;帘外隔花阴,朝朝香梦沾。”

18岁时,由于得罪朝廷,李叔同和母亲从天津来到上海生活。在母亲的安排下,他同茶商之女俞氏结婚,婚后共育有三子。其中,长子葫芦(乳名)早夭,次子李准由于海风刺激落下了终身性哮喘。缺憾虽然有,但彼时的李叔同生活尚且无忧,没遇到太大的波折。

那时,李叔同和袁希濂、许幻园、蔡小香、张小楼是名冠上海的“天涯五友”,在上海文坛的地位更是举足轻重。 1905年,李叔同的母亲在上海的“城南草堂”病逝,他亲自为母亲操办了一场盛大的葬礼。之后,25岁的李叔同作出了一个重大决定——东渡日本。

孤身一人在异国他乡闯荡是艰难的,没有亲人作伴,一切都要靠自己慢慢运作起来。但李叔同从未抱怨过留学生活的辛苦,以改变命运为目标的他,始终将学业作为自己的重要目标。正是这段日本留学的经历,让李叔同完成了人生的一大蜕变,为他日后的成名打下基础。

赴日留学时的李叔同(左起第三)

李叔同最初在日本上野美术学校师从黑田清辉,是学校里的第一代中国美术留学生。但他并不满足于此,在美术上有所成就后,李叔同又进军音乐、戏剧和人体艺术绘画领域,1906年,他更是和曾孝谷等人创办“春柳社”,编写了中国第一本音乐刊物《音乐小杂志》。

抛弃一切 皈依佛门

1917年,这一年李叔同已经是名冠天下的文化泰斗。他是上海中华书局的创始人,中国第一堂人体写生课,也是李叔同亲自教学。他的名下走出了无数大师级人物,譬如著名画家丰子恺、潘天寿,还有著名音乐家刘质平等。

桃李满园,功成名就,正值壮年的李叔同风光无限,妥妥的“人生赢家”。他有爱他的妻儿,还有成功的事业,一切都已圆满。但没有人知道,随着名气的如日中天,李叔同的内心也日渐空虚,开始对生命的本真产生探寻之心。他时常想,名利,于自己而言真的那么重要吗?

为了找到问题的答案,39岁那年的春节,李叔同独自去了趟虎跑寺。这一趟旅行让他获益匪浅,半年后,他对外公布了一个石破天惊的重大决定——剃度出家。消息传来,作为徒弟的丰子恺无法接受,跑去质问李叔同为何要抛弃妻儿出家。而对此,李叔同则如是答道:

“人事无常,如暴病而死,欲不抛又安可得?”

李叔同的两任妻子也都曾过来劝他回心转意,但都无济于事。“李叔同”已经不复存在,有的只是一心念佛的“弘一法师”。余生岁月里,他将所有精力都放在了弘扬佛法上。1942年10月13日,62岁的弘一法师于泉州圆寂。 临终前,他为故交夏丏尊留下了这样一段话:

“君子之交,其淡如水。执象而求,咫尺千里。问余何适,廓尔亡言。华枝春满,天心月圆。”

李叔同仙逝后,他的次子李准也于20世纪50年代离世。李准膝下共有一儿一女,分别为李曾慈和李然平。三子李端共有三个女儿,长女李汶娟和次女李莉娟终身未婚,李莉娟更是在29岁时也选择皈依佛门。谈及李叔同当年的出家之谜,李莉娟这样回答道:

“祖父不是受时代影响而出家的,我特别赞赏丰子恺先生关于‘人的生活可以分成三层’的观点。这三层一是物质生活,二是精神生活,三是灵魂生活,它们是依次递增的关系。祖父是已经将物质和精神做到了极致,所以转向了第三层灵魂的追求。”

半世红尘半世佛,半载浮华半载僧。人生前39年,李叔同是不谙世事的富家公子;39岁往后,他是专心佛法的弘一法师。或许有人会认为,李叔同的遁入空门是建立在抛弃妻儿的基础上,是对亲情的一种残忍。但斯人已逝,这其中的是非功过,又有何继续深究的必要呢?

#文章首发挑战赛#

参考资料

【1】文汇网《“民国第一狠人”李叔同:我狠起来连自己都怕》;

【2】凤凰网《李叔同:半世繁华半世僧》;

【3】澎湃网《李叔同:半世繁华半世僧》;

【4】凤凰佛教《弘一大师(李叔同)出家前给妻子的信:放下你 非我薄情》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16

标签:文汇   岁出   佛教   半世   妻儿   天津   富家   后代   民国   法师   子女   繁华   现状   母亲   人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