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银拆了一台比亚迪,震惊后,发现了国产新能源越来越贵的真相

文案:两抖云

编辑:两抖云

瑞士银行的无奈

2023年,为了搞清楚中国汽车是如何一键变爹的,全球著名投行——瑞士银行学起了日本人,买下了一辆比亚迪海豹,并对其进行了详细地拆解。

9月初,瑞银正式发布了一份震惊业界的研报,其结论就是:欧洲的汽车大厂马上就要倒大霉了。瑞银之所以这么悲观,是因为它被比亚迪的一个绝招彻底打服了,这就是成本。

比亚迪海豹

瑞银之前拆过特斯拉的model 3、大众的ID.3、ID.4等等,这一拆吓一跳,海豹的生产成本比基础版model 3低15%,比ID.4更是便宜30%以上,要知道特斯拉的成本控制已经是全球领先了,要不然也当不了这么多年的销冠。

总体来说,即使关税壁垒在抬高,比亚迪比西方车企仍然有25%的成本优势,直白点说就是,欧洲生产的同类车型,要比海豹高出1.5万美元以上,也就是至少贵10万人民的币。

而让欧洲人更绝望的是,即使成本被压缩到这个份上,海豹还有5%的税前净利润,这和大众的燃油车净利润差不多,这说明比亚迪已经具备了颠覆欧洲主机厂(OEM)的能力。

瑞银指出,比亚迪之所以还没打价格战,是因为它还在观望,可一旦动手,大众这些车企想要保住命,必须降价10—15%,但它们做不到,因为如果一辆在德国生产的ID.4,和一辆在东欧组装的海豹卖一个价,那大众每台车就要赔掉1万美元的税前净利润。

瑞银认为,欧洲是中国车崛起的最大输家,因为欧洲的畅销车型和中国高度雷同,都是紧凑型车和SUV,欧洲还有燃油车禁令,而且一个能打的也没有,所以瑞银预计,到了2030年,欧洲品牌在欧洲的市场占有率,将从81%跌到58%,大众、雷诺、沃尔沃受到的冲击最大,而中国品牌在全球的市场占有率,将从17%涨到33%,直接翻倍。

那比亚迪凭什么能把成本压得这么低呢?

比亚迪的秘密

表面上看,是零部件的自产率高。

电车的最核心部分是三电,也就是电池、电机、电控,成本能占到整车的50%以上,而比亚迪是国内唯一一个三大件全部自产的车企。就拿动力电池来说,比亚迪就是做电池起家的,2003年就成了全球电池大王,经过20年的发展,技术积累已经非常雄厚了。

另外,比亚迪还在江西、非洲等地收购锂矿,从而完成了“原材料-设计研发-制造-电池回收”的完整产业链,闭环了。去年上半年,比亚迪的动力电池装机量仅次于宁德时代。

比亚迪电机和电控的市场份额也排在最前面。

有了三电打底,比亚迪的零部件自产率相当高。瑞银就发现,海豹的零部件里有75%是自产的,17%来自中国供应商,只有8%来自海外,比如高通的芯片。

相比海豚,中国产Model 3的零部件自产率只有46%,而德国产ID.3的自产率只有35%,这就导致它们必须和大量供应商打交道,如果议价能力不强,就要被供应商剌一刀。

这就是比亚迪的特殊之处,传统大厂只掌握发动机、变速箱这类核心部件,把其他的都包给供应商,零部件自产率一般在50%左右,这种模式也被称为“货架式造车”。而比亚迪的思路,是把成本占比最多的部件全部自产,不让供应商赚差价,最终打造出自己的秘密武器——垂直整合能力,通俗点说,就是一个公司把大部分供应商都收了。

所以垂直整合,才是比亚迪成本优势的关键!

比亚迪的垂直整合是被逼出来的。当2003年造车之后,王传福就发现,因为市场已经高度成熟,供应商的要价非常高,尤其是一些全球大厂比如博世和大陆,一套刹车系统就要2000元,而比亚迪是个小厂,根本没有议价能力,如果只生产核心部件,再买别人的组装起来,那成本根本控制不住,只能是死路一条。

这就是过去国产车被合资车吊打的一个关键原因——供应链体系。人家核心技术本来就比咱们强,还有专利壁垒,国产车想突围只能走性价比。但外国品牌销量高,对大供应商的议价能力很强。尤其是日本车企,供应商和主机厂之间就是共生关系,能拿到放漏价,在这种情况下,你和人家拼价格根本没有希望,还怎么突围?

所以这20年来,比亚迪咬着牙收购各种供应商,包括电子、内饰、车漆、车灯等等,能干的就自己干,这才成就了今天的垂直整合能力。

但凡事都有代价,这种模式虽然可以降低成本,但有个致命弱点,那就是资产太重、开支太大。如果市场火爆、销量够大,那你可以赚走每一分钱。但如果市场下行,销量快速下滑,那你死得比谁都快,因为要养活的人太多了。

所以对于玩垂直整合的公司来说,出货量越大越好,这样才能摊平成本赚更多的钱。比亚迪的思路是把几个重要部门,拆分成独立运营的子公司,比如弗迪动力、弗迪科技、弗迪电池、比亚迪电子和半导体,不仅为自家生产,还给其他厂商供货,王传福在2021年就说过:“几乎你能想得到的汽车品牌都在和我们谈合作”,所以这几个子公司的市场份额不是第一就是第二。

这还没完,为了当卷王,比亚迪又施了一套“腰法”,把自己的诱惑力放大到了极致,让友商们恨得是牙根痒痒。

瑞银就发现,在几乎所有的关键指标上,海豹都不是最强的,从整体上看表现很均衡。可一旦换算成单位成本,则一下子就成了最低的。比如海豹的电池,能量密度等指标都一般,但每千瓦时的成本只有128美元,Model 3是133美元,蔚来的ET5是157美元,大众的ID.4是169美元,法国雷诺的车直接干到了175美元,不知道的还以为它和LV联名了,要不就是用了83年碳酸锂的限量版。

其他指标比如驱动系统、辅助驾驶系统、电子电气架构等等,比亚迪全是一个思路:表现中等,但就是最便宜。

所以卷王的套路是:同等水平的东西,我让你花更少的钱,而不是花一样的钱,我给你更多的东西。这种方式可以最大程度扩大销量,从而提升规模效应来继续降低成本。

这就是比亚迪超过特斯拉,成为全球第一新能源车企的秘诀——极致的性价比。所以在5-25万这个价格区间内,比亚迪是神佛难挡,去年11月的销量TOP10里,有6个是它老迪家的,除了五菱的两个小神车,就剩下一个问界一个埃安。

所以在比亚迪恐怖的成本压迫之下,新势力们在25万以下区间基本没有机会了。那它们该怎么能突围呢?

这事很早就有人说过了。

破局之路

上世纪90年代,美国管理学大师、哈弗大学商学院教授迈克尔·波特,提出了著名的“基本竞争战略”,后来被商界广泛应用。

波特提出,企业的竞争战略无非三种:

成本领先战略;

差异化战略;

集中化战略。

一个企业只能选择一种做为其主导战略。

成本领先就是拼价格,你只要能做到全网最低价,那对价格敏感的客户就都是你的了。但这条路人家卷王已经封死,再去拼胜算不大。

那就剩下差异化和集中化了。

先说这个集中化战略,它是指企业一直死磕一个细分市场或产品线,这样一来竞争对手就少了,如果你够狠够专注,就有机会成为小霸王,东海龙王当不了,当个灵感大王也是很滋润的嘛。

长城汽车过去就是这么玩的,他们叫“聚焦战略”,专注于SUV,号称不做到全球第一打死不造轿车,效果非常好。当年哈弗系就是铁打的销冠,在合资车最猖狂的时候,哈弗是国产车最后的体面之一。

新能源汽车里,蔚来也采用了集中化战略,就是对标奔驰宝马的高端市场,2017年推出的第一款量产车ES8就是44万起步。这两年其它车企打价格战时,蔚来宣称坚决不降,就是为了保持自己的调性,无奈友商们杀红了眼,没办法也跟着降了。

看起来集中化战略不错,但有个致命问题,就是风险太大,因为你把宝都押在一个狭窄的目标市场,万一翻车就是致命伤,所以这种策略一般适用于慢慢成熟的市场,尤其不适合行业的颠覆期。

就比如长城,旗下两个SUV品牌这两年心衰,整个集团也跟着上不来气,只能加速转型,蔚来这两年遇到的挑战也不小。

对于新人们来说,生存才是第一要务,这种风险他们不愿意扛,而且一个个野心都很大,大多数车企都希望多点开花,就连五菱也在造中型新能源轿车。

那就剩下差异化这一条路了。它是指企业提供不同的产品和服务,在行业内形成了独树一帜的特点。

在燃油车时代,最典型的例子是沃尔沃,大多数车型它都做,但几十年来就主打一个“安全”,什么高强度硼钢、笼式车身、主被动安全我都有,碰撞检测碰不到的地方我也一样堆料。

新势力们大多也在采用差异化战略,比如理想的新车就主打一个舒适,强调自己很大,车内空间更大,什么皇后座椅、星空大床、家庭影院、全景声音响、车载冰箱都给他整上,所以理想的车也被称为奶爸车。

虽然问界的新车也强调舒适,连投影仪都上了,但其全系最大的营销卖点是智能,就拿M5智驾版来说,问界强调自己有主动安全辅助、智能领驾辅助、智能泊车、智能车机等一系列技术,车内除了安全气囊,恨不得都用语音控制,最后还得加一句“遥遥领先”。

所以当去年3月,比亚迪董事长王传福说“无人驾驶都是扯淡”之后,余承东立马反击,说有人要打压我们,因为智能化是问界的灵魂卖点,人家比亚迪可不是。

像小鹏、小米等其他品牌也差不多,不是强调智能就是高性能。可这些差异化的东西都是要烧钱的,这就注定了他们推出的新车不可能走低价路线,这些车企总喜欢说自己是500、1000万以内最好的SUV,就是在淡化消费者在价格上的敏感度。

所以现在的新势力们,都在用差异化扩大自己的生存空间,力求在高端车型上获得更大的销量,从而能维持住营收和利润,然后通过规模效应逐步降低成本,并利用已经建立起的高端品牌优势,向10-20万这个竞争最惨烈,也是最赚钱的区间渗透,最终与比亚迪正面硬刚。

所以新势力们造的车要价高,我觉得也无可厚非,毕竟为了生存,而且便宜的车有的是。

如果采用了差异化战略,那像小米、问界这类有现金奶牛支撑的品牌,赢面要大一点,因为他们不赚钱依然能折腾好几年,所以杀出重围的可能性要高一些,20年前比亚迪造车也一样,当年就说我们5年不打算盈利,也是因为有电池业务输血。

而那些只靠高端车型赚钱的车企就要难一些了,因为容错率低。

不过,不管国产车卖得多贵、斗得多凶,它也只是行业内的局部竞争,真正关键的是国家之间供应链体系的对抗。让我们高兴的是,如今全球接近7成的新能源汽车是中国造的,这说明中国的汽车生态体系,不仅已经建立起来了,而且比西方和日本的成本要低很多,过去咱们的车企没有议价能力,只能任人拿捏,如今攻守互换了!这才是让瑞银和西方真正着急的地方。

虽然中国的汽车出口已经做到了全球第一,但我们才刚刚上路,用瑞银的话来说,中国的汽车产能已经能满足全球2/3的需求了,所以我们的汽车产业大有可为,而且真的关乎我们每个人的钱包。

2024年,让我们拭目以待。

(原创不易,点个赞鼓励一下呗?)


参考资料:

《比亚迪公司新能源汽车竞争优势和基本竞争战略研究》郭腾江

《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战略研究》 罗少文

《Will Chinese electric vehicles (EVs) win globally?》

(https://www.ubs.com/global/en/investment-bank/in-fcus/2023/byd-teardown.html)

《瑞银拆了比亚迪“海豹”,成本比特斯拉还低15%,感叹“颠覆全球车企的力量”》

《蔚来汽车有限公司竞争战略研究》 云南师范大学 邵璐

《基于SWOT分析法的小米进军新能源汽车行业战略选择》李文新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22

标签:新能源   特斯拉   海豹   欧洲   大众   销量   中国   真相   成本   战略   全球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