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0场全马 - 再跑鹭岛 说说马拉松赛道上的“快”与“慢”

厦门马拉松在中国路跑赛事中具有非常特别的意义及地位。

在时间上,厦马将比赛日固定在每年的第一个周日,因此,排除在近几年才在少数城市出现的“新年马”之外,厦马一直是中国跑者公认的“开年跑”赛事;

在赛事规模上,厦马已经持续多年三万人以上的全马参赛规模,并且在起点分区细化上几乎达到了国内金标赛事之最,根据跑者PB水平分为10个起跑区,这在其他路跑赛事中非常少见。

在赛事规格上,厦马是中国唯二(另一个是上海马拉松)的白金标赛事,即“世界田联精英白金标赛事”,这也是2024年全球首场白金赛事。

2024年的厦马,在以上这些层意义之上,又多加了一层:这是疫情之后首度回归的厦马。

于是,这届厦马就显得格外特别和有意义。报名之艰难,恐怕胜过考一本大学。

重返厦马 备战收尾工作组

今年的厦马,继汕头、顺德容桂之后,再次出任收尾配速员(以下简称pacer)的身份,这是我马拉松十年里第30次担任官方pacer,也是第2次在厦马负责收尾工作。按理说,有了比较丰富的收尾经验,做起来应该比较从容。但是,从赛前的考核、准备,到赛中的执行,回想起来,还是相当的紧张。

疫后回归的厦马,在关门时间上也升级了,将国内约定俗成的6小时15分钟关门时间的零头删掉了,直接定为6小时关门。

赛事组委会对于各组pacer的考核与检查都非常严格,从比赛前两个月起,进入预选的人,大家就需要按照要求定时在微信群里打卡、上传按配速时段的运动数据。从群里的活跃度看,大家都非常配合,也非常认真,运动数据上显示的地点来自天南地北,很多人都在克服着方方面面的困难,无论是在出差途中,还是参加活动的路上,还是严寒大雪,都不忘记打卡。我可以感受到,所有人都像我一样,以成为厦马pacer为荣,希望通过努力圆满完成任务。

临近比赛日,当我来到厦门,参加组委会组织的pacer工作讲解会时,再次感受到压力与紧张感,而这种感觉,是我此前29次pacer工作中很少有过的。会上的气氛甚至可以用“战前动员”来形容,每个人仿佛都绷着一根弦,紧张着神经,向组委会提出很多的细节技术问题。很多组研究了每公里的配速计划,以及同组领跑员应当如何分工,谁在什么时候负责进出补给站………诸如此类的细枝末节,反映出大家对于这份工作的态度。

能跑上环岛路的 都是幸运跑者

比赛日当天,在厦马起点,熟悉的A到K的超细化分区(共十个分区,不设“字母I”区),依然是厦马的特色。

与历年相比,从分区成绩划分上可以看出,今年的厦马格外卷:在K区,也就是最后一个分区之前的九区跑者,都是PB在3小时42分以上的。

我给大家提供一个参照标准,你就知道这个分区成绩有多卷了:2019年马拉松项目的总体平均完赛成绩是4:25:40,其中男子和女子的平均成绩分别为4:22:11和4:41:58。

比赛开始,6:00收尾pacer小组的七名成员稳步向前推进。说起来,本组成员都非常有经验,有三人是中国马拉松年度人物获奖者,其余四人也都是年轻有活力的熟练跑者,我们的队长是老领跑员,人称:“雷哥”。

在过去一个多月的准备工作中,我们通过深入交流经验加深了对彼此的了解,互相分享配速领跑经验,气氛融洽。

最终,按照8分32秒的每公里配速水平,我们的收尾团队非常圆满地完成了任务,非常精准地卡在关门时间完赛:5小时59分55秒。

收尾工作虽然总体上很成功,但在过程中,也发生了一些意外的小插曲。

在刚跑到十几公里时,在我们的身边还是有不少跑者,这也就意味着,他们能否完赛是非常不确定的。于是,我们时不时地认真询问这些跑者的具体情况,对于一些有明显伤病的人,在理性分析之后,为了避免意外发生,诚恳地劝他们退赛。

而对另一部分身体并没出现状况的跑者,我们则以积极鼓励为主,希望他们能按照配速领跑员的节奏坚持下去,逐渐让身体适应这种节奏。令我们欣慰的是,这些跑者中的大部分人,后来都坚持完赛了。

在与这些跑者的交流中,他们都表示,能参加今年的厦马实在是太难得了,所以必须尽力要坚持拿到奖牌。

确实,能在此刻跑在这条中国著名赛道上的跑者,都可称得上是幸运儿。

2023年11月,厦马的报名工作结束时,就因创下中国马拉松史上最低中签率而引爆舆论。本届厦马的总报名人数量达到创历史新高的13.6万人,其中近2万人的PB达到直通资格,跳过了抽签环节,再加上厦马要为2023年初因赛事延期而保留参赛资格的跑者预留名额,导致可供中签的名额所剩无多,最后只有5%的中签率。这也让那些有机会参与到厦马的跑者感到格外珍贵,希望无论如何也要努力坚持完赛。

“快”是马拉松的速度

就像赛前准备工作期间我所感受到的紧张气氛一样,今年厦马给我的整体感觉就是“紧张”。

我们是跑在最后的一拨领跑员。在15公里后,部分补给站甚至已经不提供水杯和能量补给,还有一些路段关门领跑队还没到,环卫工人已经在赛道上大规模清理垃圾。

据我从有关方面了解到的情况,厦马的主赛道环岛路,解封压力和清扫工作的压力都很大,为了尽快恢复秩序,各部门人员要协同在关门后10分钟内完成工作,因此时间很紧,这也导致了我们一路上的紧张感。

尽管我们可以理解城市管理上的难处,但作为收尾领跑员,也必须要对跑者负责,希望所有跑者能在同等补给条件下、按照规则参加比赛。因此,在赛事近半时,当我们发现补给不够、水杯缺失的情况比较突出时,组长主动与组委会沟通,接下来的赛道上能保证为这些临界跑者供应足够补给,保障赛道安全。

在25公里处,我们在通过打卡点计时标准上又与赛会裁判组把握的时间发生了一些争议,双方对计时基点的认定出现了偏差,但我们收尾小组的成员一致认为,按照起点出发时间的均匀配速是准确的,且符合组委会给领跑员的任务要求。

好在,这些问题在经过我们的有效沟通后,都一一得到了解决。

领跑员的工作,既是公益,也是责任。通过我们在赛道第一视角的近距离观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帮助赛会更圆满地完成赛事工作,尤其是跑在几万人最后的关门工作组。

2024厦门马拉松起点和终点均设在厦门国际会展中心。

比赛路线:厦门国际会展中心(起点)→会展路→会展南路→环岛东路→环岛南路→演武大桥→鹭江道→湖滨南路(折返)→鹭江道→演武大桥→环岛南路→环岛东路(折返)→会展南路→会展路→厦门国际会展中心(终点)。

厦马的赛道设计主干是著名的环岛路,从起点国际会展中心出发后,一路沿海边的公路奔跑19公里,然后折返原路返回,再经过少量的折返后回到起点,可以说,赛道的绝大部分道路是重合的。

这样的赛道设计,就让我们收尾pacer可以看到从对面跑过来的精英跑者团队。当我们跑出7.5公里后,已经可以看到从对向跑来的第一军团精英跑者。十几公里后,破三大军浩浩荡荡而来,叹为观止。

本次厦马的高水平跑者数量之多,实在超出我以往参加的赛事。根据赛后的大数据分析,完赛率接近93%,其中有2347人破三,与不久前创造国内破三人数记录的北马仅差50几人。

与北马整体平缓的赛道相比,考虑到厦马桥多坡陡风疾的赛道难度,这样的整体成绩确实令人惊叹。

“慢”是马拉松的温度

另一个数据也很有意思,今年厦马的破三选手所穿跑鞋中,排名前三的都是中国本土品牌,且穿着率遥遥领先于公众熟知的几个海外知名运动品牌,这也可以看出中国马拉松装备产业的整体进步。

经过了三年疫情的停摆,近一年来,中国马拉松迅速恢复生机,大众跑者的整体水平也在迅速提升。与此同时,中国马拉松产业也在蓬勃发展,跑步装备商、赛事服务机构、健康管理机构、训练机构等多个细分品类都在快速发展。

体育产业在蓬勃的市场中获得了巨大的机遇,又可以用商业利益反哺到市场中,带动大众体育水平的提升,这是一个相当理想的良性循环状态,照此态势,有理由相信,中国在不久的将来,很可能会出现达到世界顶级规模水平的体育品牌。

值得关注的是,在赛事追求白金标、品牌追求破三率的同时,我想,一场真正成熟的马拉松赛事,应该同时关照到参赛人群中的“快”与“慢”。

温度,也是衡量赛事水平的重要指标。我们熟知的世界六大满贯赛事,对于“慢”都有着很温暖的关照。

这里尤其要提一下历史悠久的波士顿马拉松。波士顿马拉松对报名成绩的苛刻,世界闻名,但在比赛中,波马的赛道氛围之融洽,补给之充足,沿途助威的热情之高涨,以及对临界跑者、乃至超出关门时间跑者的包容,都非常值得内地路跑赛事借鉴与学习。

我们当然理解一场高水平赛事对于头部运动员及整体水平提升的渴望,但在提升中国马拉松整体水平的过程中,最不应该忽视的就是当初发展体育运动的初心,其实是要增强全体人民的体质,而不应是一味的提升极少量精英选手的成绩。

据我了解,尽管今年厦马将关门时间缩短了15分钟,但对于关门成绩的细节认定还是比较人性化。

厦马采用分区同枪的起跑方式,因此,如果按照鸣枪时间的成绩超出关门时间,但跑者本人踩上起跑点计时垫后的净成绩在关门时间内,则完赛后有资格领取奖牌与成绩证书。

即便跑者的净成绩也超出了关门时间,但只要能保证在原有关门时间6小时15分钟之内完赛,也能领取奖牌,只是不能收到成绩证书。

从这一点上看,厦马的温度仍在,只是在赛道的管理细节上,或许还是有不少改进空间的。

pacer简史:利他,是这份工作的最大意义

跑马拉松整十年,到这次厦马为止,整整担任了30次收尾pacer,有很多对于这项非常具有使命感的工作的感悟。

跑圈的人都知道兔子是什么意思,但可能并不知道大家为何约定俗成地将pacer称为兔子。

早些年的马拉松赛事是没有pacer的,直到上世纪末的一场海外赛事中,主办方为了帮助跑者提升成绩,想出了这个办法。

马拉松运动中,跑步节奏对于成绩的提升非常重要,而pacer的任务就是恒定一个目标成绩时间后,以尽量精准到每公里的匀速行进,以保持最稳定的既定配速节奏。

当时,这场马拉松赛事中出现的世界上第一批官方pacer,每个人的背后都捆了一只写有完赛时间的气球。按照主办方的设想,跑者们都是追逐自己心中最好成绩的猎人,而气球上的完赛时间就是猎人们眼中的猎物,也就是“兔子”。比赛开始,只要跑者能够根据自身水平,选择与自己水平差距不大的兔子作为猎物,一路追赶,按照一个稳定的节奏奔跑,会更容易实现目标时间内完赛的心愿。

在马拉松赛事中,跟随pacer其实也有技巧,我在担任pacer的经历中,经常见到一些跑者追上我们这组pacer之后,继续用力奔跑,超出了我们很多,一溜烟儿就没影了。可过了几十分钟,这些跑者的速度越来越慢,最后被我们的pacer反超,自己却再没有力气跟随我们的配速节奏。

最理想的做法,其实就是始终保持与配速团队保持一个恒定的距离,无论你是在我们的前方还是后方,但最重要的是保持与我们一样的节奏,这才是在马拉松运动中最经济的比赛方式。

其实,我们这些pacer在赛事进行中的身份是随时切换的。一方面,我们的身上有气球,头上戴兔耳,是参赛者眼中的兔子,是他们实现完赛目标的寄托,和赛道沿途补给站、医疗站、终点线后的广大志愿者一样,我们的工作也是尽最大努力服务好广大跑友。

但另一方面,我们其实也是普通跑者,担任pacer是不计报酬、不求回报的纯公益行为,在比赛中,我们也需要随时进站补给,也需要克服某些时刻的身体不适,也需要咬牙坚持计算着最精准的配速节奏,所以,也需要更多的跑者给予更大的理解与支持,

尽管如此,每一次担任pacer仍会给我带来与纯粹跑者完全不同的快乐与成就感,这种感受,最直接的来源就是赛后跑者们对我们的感谢与赞扬,

pacer的表现,本身就是在身体力行地宣传体育精神,向更多人传播赛事文化的一部分。

我们这些收尾pacer中,很多人都是资深马拉松推广者和爱好者,我们之所以如此认真地参与这项工作,就是希望用自己的付出,让更多人实现马拉松梦想。

在跑到33公里左右时,我们遇到了一个女跑者,她先是责怪我们的配速快了,但我们在确认时间后对她说:你还要加把劲儿啊,一定要在我们前面跑,我们这个配速是很精准的,最多就是半分钟的余量。这位女跑者听了我们的劝告后,提速超过了我们。后来,在赛事终点我们又遇到她时,她非常感谢我们当时的提示,能让她顺利完赛。

其实,我们在赛道上帮助了很多这类跑者,这是我们这份工作最大的成就所在。

赛事的官方pacer大都是志愿者,与跑者之间并不存在任何利益关系、亲缘关系,每一次的激励与催促,完全来自于人性中最重要而真实的情感纽带:利他。

利他行为(altruistic behavior)是自愿帮助他人而不期望回报的行为,有三种典型的表现:亲缘利他、互惠利他和纯粹利他。pacer与马拉松跑者之间当然属于最纯粹的利他,不追求任何回报,而是单纯地对他人施以援助。

在一场路跑赛事中,pacer放弃自己熟悉的配速水平,投入到另一种场景之中,与跑者、观众、同伴实时进行沟通交流互动,在这种互动实践中不断强化pacer的角色身份,实现利他行为。

由跑者转变为pacer,基于共情的角色转变构成了pacer与跑者的角色关系。在配速过程中,通过角色扮演,塑造了pacer的角色身份;通过赛道表演,pacer在赛道上与不同角色进行互动,强化了角色身份。

pacer利他行为动机的实现得益于pacer角色功能的发挥。角色诸多功能被概括为互动、规范和自我表现三大方面,与pacer所描述的角色共情、角色扮演、赛道表演细节相吻合,pacer在角色共情、角色扮演、赛道表演中完成了互动、角色规范与自我表现。

pacer的利他行为不只是为了帮助参赛选手顺利完赛,还为了马拉松赛事的顺利举办。因此,pacer与所有参赛者、组织者以及志愿者等服务人员一起,构成了城市马拉松共同体。

写在最后

每一场正轨的路跑赛事,之所以要设置关门领跑员,就是要帮助更多的人感受马拉松运动的魅力,坚持不懈,努力拼搏,释放身体中的潜能,实现突破自己极限的心愿。

随着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健身观念越来越深入人心,让马拉松走下神坛,让更多人参与到全民健身中来,中国业余跑者的整体水平越来越高。

赛道上的速度感,当然是马拉松运动的一道靓丽风景线。但是,赛道上的慢,同样也是这项运动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慢,不代表着懦弱与胆怯,恰恰,在更多时候,慢,代表着一种韧性与坚持,在竭尽身体全部能量之后,让自己挑战一个从未达到过的高度,这也是体育运动的魅力,和值得人们热爱的意义所在。

快是在超越自我,慢,也是在超越自我,也是马拉松运动的完美体现。

过去,我们很多次在国际知名路跑赛事中看到过向最后一名致敬的环节和仪式。

这就是一场赛事的情怀,它不是简单的几个口号,而是从组织到落实的每一个细节上所展现出的人文关怀。



毛大庆博士,人口学、城市更新与区域经济学学者,注册建筑师,专栏作家。


优客工场(纳斯达克:UK)创始人,优享创智(共享际)创始人。

任中国科协八届、九届、十届全国委员会委员、九三学社中央促创委副主任、北京市人民政府专家顾问、北京市政协港澳台侨工作顾问、盘古智库学术委员副主任、中国与全球化智库常务理事、中国建筑学会专家库专家。


著有《城市更新空间内容探索》、《城市人居生活质量评价体系研究》、《永不可及的美好》、《无处安放的童年》、《一口气读懂新加坡》,译著《奔跑的力量》、《朝圣波士顿马拉松》、《鞋狗》、《为谁留的空椅子》、《凿开公司间的隔栅》、《布隆伯格传》、《成就斜杠人生》、《全黑军团》、《发明:詹姆斯·戴森的创造之旅》、《进无止境》。


马拉松爱好者,中国探险协会百马跑者分会会长、“毛线团”公益跑团创始人。截至2024年1月,已完成全程马拉松190场。荣获2016年CCTV体坛风云人物体育精神奖(提名奖)、2017年“中国马拉松年度人物”荣誉称号,2022年2月受邀作为2022北京冬奥会第97棒火炬手传递奥运圣火,2023年第七届世界马拉松WMC777完赛选手,第十届“中国当代徐霞客”。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03

标签:赛道   马拉松   收尾   中国   关门   赛事   水平   成绩   时间   工作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