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强“战斗民族”,多次为我国守住边疆!如今却只剩9000人?

近来哈尔滨文旅局真是“杀疯”了,把鄂伦春族都请出来了,在中央大街上载歌载舞。

要问为啥鄂伦春人“出山”引起那么大反响,借用网友的一句话“上一次把鄂伦春人请出山的,还是乾隆”。虽说有开玩笑的成分,但鄂伦春族确实“稀罕”,截止2021年,整个民族只有9168人。

而正是这个深居简出,人丁稀少的民族,却可以称得上我国历史上最英勇的民族之一,比俄罗斯还“战斗民族”!

深居简出的鄂伦春族

高高的兴安岭一片大森林,森林里住着勇敢的鄂伦春!”这是一首展现鄂伦春族人精神风貌的民歌。在八九十年代甚至是大部分地区的小学音乐的必学曲目。居于山林的鄂伦春族,到底都具有那些独特的习俗以及传统呢?

在过去,由于鄂伦春人身居林地地区,所以他们主要以各类野兽肉为主食,顺着山溪水源,他们也会偶尔换食鱼肉或者野菜,来补充人体对每日营养的需求,至于对米面等农业作物的食用,还是很久之后才在鄂伦春族传开的。

在此之前,狍子、鹿、熊等哺乳动物从大到小,鄂伦春人会根据捕猎难度的不同以及猎物肉质与营养的差异,选择不同的烹饪方式。

而随着时代的发展,无论是从人体需要更丰富种类的营养而言,还是从东北逐渐对捕猎野生动物展开限制手段来说,鄂伦春族目前已经不再像从前那样以野生动物为食。

特别的饮食传统其实也影响着鄂伦春族的服饰文化,大部分鄂伦春人家里其实都有“苏恩”,这种鄂伦春语的汉语意思即“狍皮服”。

他们的传统袍皮服饰在服制种类上也有着不同。其中有着长袍衣物以及短装之分,并且衣襟形式多为右偏襟。

而为了骑马以及行走方便,长袍也会开视。在狍皮服的制作工艺上,他们会用狍筋以及肌腱等作为原材料制作纤维穿线,缝制袍子皮,并且根据冬夏不同的温度制作厚薄两款特质狍皮服。

而与饮食、起居分不开的另外一件事,就是对重要节日的庆祝。古伦木沓节,是鄂伦春族的传统节日。由于独特的居住以及捕猎习惯,鄂伦春人对火一直抱有着敬畏之心。

在这一天,他们会备好酒肉以及用以休息的帐篷,白天唱歌骑马,举办射弓、摔跤等活动,夜晚则会升起篝火,请萨满进行祭祖活动。

除此之外,在社交礼仪方面鄂伦春族也有自己的习惯。首先,他们的礼仪主要是围绕“敬老”而形成的。在见长辈时,晚辈需要用请安礼,平辈人之间则是相互问候。

至于磕头礼,其是在婚丧祭祖以及节日庆祝等重要时节才会做的礼仪。而在禁忌方面,由于鄂伦春族长期以捕猎为生,所以不允许用刀器捣火,因为这在他们看来是对火神的不敬,此外,像狩猎前不准说能有丰富收获等禁忌,也都是长期生活中形成的习惯。

东北旅游的大火,也让鄂伦春族走入了大众的视野。而了解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也有利于在交流过程中减少矛盾的产生。“出山”的鄂伦春族并不是下山猛虎,而是我们和蔼可亲的同胞。

“出山”意味着什么?

鄂伦春族在以往可以说是战绩显赫!曾经鄂伦春人每一次的出山,都代表着需要“奉命于危难之际”。那么他们都经过了多少战斗,获得了哪些赞誉呢?

说起鄂伦春族的出山历史,我们将不得不把视线放回十七世纪。时值1665年,沙俄多次侵扰我国东北边境,甚至侵占了黑龙江北岸的雅克萨城,对当地居民展开了肆意的杀掠。

而就在1685年,鄂伦春族收到了朝廷的助战请求,随即派出了565名鄂伦春族士兵共同作战。正是他们不畏敌军的精神,让他们在雅克萨之战役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时间来到近代后,鄂伦春族同样没有隐居山林,民国时期,他们就自发的组建起了“保卫团”,目的就是为了加强边防的巡视强度,防止强国侵占边疆主权的情况再出现。

等到我国进入抗日阶段时,他们也没有退缩,而是“出山”与华夏各民族的抗日友军打成一片,共同参与到了抵抗日本侵略的战线当中。在抗日联军三、六、九、十一路军中,就有不少鄂伦春人的存在。

根据文献记载,鄂伦春族可能唐朝时期就已经在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定居了下来。在这千余年的时间里,他们也并没有“闭门造车”封锁自己,而是一次次的回应同胞的求助,多次将国家的边疆主权从强国手中奋力夺回。

“出山”对于鄂伦春人来说并不需要再赋予任何意义,他们只是将守护国家当作了理所应当的事情。但也正是这种精神,让每个鄂伦春族族人内心都充斥着卫国的大义。

回到这次鄂伦春族出现在哈尔滨中央大街,这一次东北同胞对鄂伦春族的“出山求助”,则少了从前那种沉痛以及低落的氛围,取而代之的则是活泼中带着一些趣味的感觉。

没有想到,东北旅游业的年末大戏,居然能够让骁勇善战的鄂伦春族也登台放声。对此,谁能说这不是民族大团结以及国内局面稳定和谐的象征呢?

鄂伦春族如今的生活方式?

新时代下的鄂伦春族生活水平如何呢?东北山林全面禁猎后,鄂伦春族的起居习惯发生了变化了吗?

“放下猎枪,拿起锄”,虽然鄂伦春人无法再以打猎为生,但是他们的生活水平反而是得到了提高。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进入新时代以来,相关部门从来没有忽视过鄂伦春族的感受,通过多次农业技术的普及以及对科学耕种方式的教授,如今当地居民已经可以通过农耕的方式实现经济的创收。

不仅如此,在官方的带头下,鄂伦春族与外界的交流也更加频繁,中药种植、手工艺品制作等诸多产业,也为人们补贴家用提供了丰富的岗位选择。

甚至通过与旅游业的发展相配合,鄂伦春民族风情园也得以建立。根据目前公布的数据,在十八站乡地区,527名鄂伦春人中就有一半人都参与到了旅游产业当中。伴随着对鄂伦春族的人文风物的开发推进,仅2022年,鄂族村人均可支配收入一万七千元有余。

除了生活方面,鄂伦春族在教育方面也受到了国家的重点关怀。在1987时,黑龙江省就为考生做出了具体的考量,高考时省属的本、专科学校都可以在分数线方面做出一定的放宽。

等来到二十一世纪初期,鄂伦春人中,受到高等教育的人数与六岁及以上人口总数的比例,已经高出了全国平均水平。

而在疾病治理方面,相关部门也致力于改善鄂伦春族的医疗卫生条件。例如,组织巡回性质的医疗队,全面监测鄂伦春人的身体健康状态。

对于生病的鄂伦春人,其实也有相应的政策支持,让他们可以接受免费的医疗救治。伴随着现代医疗的发展以及介入,2005年时,鄂伦春人的人均寿命比上世纪五十年代就高出了20岁左右。

曾经的鄂伦春族有苦就往肚子里咽,但即使这样,也没有改变他们保卫国家的心思与追求。如今的社会是和谐与稳定的,他们也理当享受到来自各界的关怀。可以说,华夏民族的复兴是所有同胞的复兴,这一趟列车不应该也不可能丢下任何一个少数民族。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04

标签:鄂伦春   鄂伦春族   民族   深居简出   华夏   哈尔滨   边疆   山林   守住   同胞   最强   习惯   我国   国家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