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原突围

年末岁首,猪周期持续低迷,市场上对牧原的关注,益发凸显出焦虑。

企业发展这么大,年生猪出栏量达六七千万头,占中国总出栏量的1/10;企业在生产端扩张发展这么快,数年时间在全国24个省份扩建1100多个养猪场;企业资产这么重,资产负债率2021年达到60%多;其关联性生态企业那么多,4000多家组成一个大产业集群,涉及百十万人就业和几百个县市的农业产业化,在猪肉价格不断下滑且长期低迷的情况下,其发展态势和经营状况关乎全局,故为各界瞩目。

这种瞩目,实为对中国经济走势的一种投射性关注。因为一个潜在的前提,在于牧原是一家民营企业,在这个行业哀鸿遍野的情况下,许多人都怀疑它是否具备以自身的实力和盈利水平穿越周期的能力。

我曾在本省某国有投资平台的报告书里,看到未来要养几千万头甚至1亿头猪的计划性表述,似乎风险于此极小,养那么多头猪是一件有了钱想干就能干的事。无知者无畏,吹牛不扎本。谁养猪谁知道其中的风险和艰难,谁养猪谁能体会到其中的冰火两重天。

记得2012~2016年间,河南有不少大型养猪企业并驾齐驱,众品、雏鹰、志元、牧原、龙凤山、新大,等等,有几家一起冲击上市,但成的只有牧原和雏鹰,其他几家要么破产,要么卖掉,要么苟延残喘,即便是杀出来上市的雏鹰,也在2019年猪价高扬之前泡沫崩裂、折戟退市。唯有牧原一骑绝尘,一举成为省内乃至全国、全球养殖业的老大。成也规模、险也规模,希望败也不要出在这个自繁自养的规模上。

但这毕竟属于路径依赖,彼时可,近几年则需调整。牧原顺应政策层面跨区运肉的要求和市场竞争的趋势,在屠宰和肉制品加工销售上投了不少钱,做了不少努力。但是,生猪养殖加工产业内部早就分出了几个细分性高壁垒行业,转型发展提高附加值谈何容易?所以牧原在屠宰加工上一直亏损(双汇早就减少甚至放弃了养猪,只在屠宰加工买肉环节“卡位”,并实行国际和国内生猪市场的对冲),只能向极致成本上下功夫。

去年他们说,要在未来几年内一头猪降本600多元,所以就在育种、饲料替代、猪舍智能化、减排节能等等众多环节大规模投入搞科研,与各个部门立军令状,目前来看多有成效。一个笑谈是,猪吃食时嘴边及槽边会留有一点食物残渣,将来这些浪费如果能被避免,一年也能省下几十元,但方式上怎么办?每次喂食给猪戴上奶嘴,也许是一种好办法?

这个梗展现出牧原人的无奈和执拗。节省一元钱的成本,就意味着增加一元钱的利润;既然暂时难以从深加工上要效益,就反向通过降低养殖链成本要效益吧。

这也是一种价值观和方法论。我看当前中国并没有多少企业通过越来越集约化的生产经营方式,向科学研究、工艺改进等所导致的极限成本要效益。牧原在这上面做得不赖。我去年参加他们的开放日,就亲耳聆听到秦英林还亲自向大众讲育种、饲料等方面的专业课,这说明他一直葆有科学态度和专业精神,并把这一切都贯彻在企业的日常经营管理工作中。

这是牧原能长期拥有行业成本竞争优势的主要原因,我相信,这种优势今后展现得还会越来越明显。也正因如此,我们把牧原当作产业互联网的典型企业——把活猪变成工业流水线上的标准件,用数字化、场景化、智能化完全穿透它们的生老病死,在能耗的不断降低利用上做文章,叠加科研应用,力求达成养猪的极限成本。所以,这虽然是牧原被行业形势“逼上梁山”后的无奈之举,但这也恰好逼着它不断创新、不断突破、不断精进。

磨难,是最好的一所学校,长期的极限施压,也会逼迫一家讲求专业度和长期主义的企业进行极度创新,他们找到的路径就是,科研、智能化、数字化、物联网、人效提升。我相信,当他们引进以色列的农业种植项目后,一定会从中受到深度启发并身体力行。牧原在这上面要走的路还长着呢,它已经把许多同行远远甩在了后面,已经拥有了这个行业中难得的新质生产力。

至于说它在财务上有无大的风险,按我的看法,风险随时存在,因为经营企业就是经营风险,特别是在当前驾驭来自环境和周期的风险;企业如无一点风险,不贷款(少贷款)、不发债(少发债)、不借钱(少借钱)就得了,而这,显然不可能——牧原重资产体量这么大,且靠近田间地头最需要搞养殖基建,怎么可能没有一些资产负债呢?

现在,企业和外界各类主体,已形成了彼此依存、共荣共生的关系,早就从单纯的利益共同体变成了综合性的命运共同体,轻言企业有可能出风险,其实就是在毁整个行业,因为牧原的规模和行业影响力太大了。

我的判断是,企业有无巨大风险,不要单看资产负债率,而要看它的资产有无巨大泡沫,要看它是否无序扩张、多元化经营,要看它的团队是否保持充足的敬畏心和极强的专业度,要看老板的定力和抗压能力。

这几年,这个行业中像房地产那样形成房价高企和巨量资产泡沫的企业,都会像正邦那样活不下去。前些年,曾和当地领导探讨如何将牧原的养殖重资产剥离出一部分,也即政府投资平台购买,交由牧原轻资产运营,输出管理技术渠道等,实现各取所需、各扬其长,后来听说没有推行开去。但是我在鲁山、沁阳等地看到,政府为推进地方生猪养殖产业的整合,都是发债建场,然后与养殖大企在经营上合作。

牧原的这条路还可探索下去,毕竟各个地方都开始大力涉入经营性产业资产。我说过,像牧原这种企业已成了“企业产业体”,成了这个行业的运营中坚,龙头一摆,龙身起舞,老百姓的肉盘子就可以牢牢端稳。所以,为产业安全计, 像养殖场这样关涉民生的规模性基建工程,政策层面也应该通过城投平台有限度参与,帮助企业减轻压力。我们这个社会经济之所以能健康发展,根本原因就在于“五体共生”。

当然,企业的发展问题还需企业自身来办,单纯追求压缩饼干式的极限成本,只是生产性思维,而不是市场性思维,企业还是要靠延伸产业链、增加附加值、提高终端产品的利润率,谋求终极而多元的竞争力。

这种情况下,就需要企业打破原有经营系统和组织边界,像新希望那样不遗余力地向屠宰、肉类加工、预制菜等领域进军。

自己做有困难,那么就与其他新兴市场主体合作,真正让“销供产”的平台性经营思维牵引整个产业链,实现突围。正像前不久我和几位朋友讲的,河南已出现了一个全球养猪老大牧原(还有养鸭老大等)、杀猪老大(双汇),再出一个卖肉老大,那就太牛掰了。有没有这种可能?我想肯定是有的,但这一定要看牧原、双汇他们能不能对市场开放他们的销售系统,对外合建供应链平台。

创新发展,现在多来源于跨界。去年牧原举办养猪节,我看到了它在行业中的极度开放性。希望这种开放能延展开来,真正实现产业升级变革和企业开放共享二者并重。也惟此,才有更广阔光明的发展大道,而不总是像踩刀尖那般的如履薄冰。

以上,只是我个人的一点粗浅见解。企业要走什么样的突围之路,那是企业的自主性选择。惟愿各界在企业爬坡过坎之际,多一些理解,多一些建议,避免市场出现一些大的震荡。

(在郑州某小型论坛上的发言)

来源:键指财经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8

标签:雏鹰   生猪   成本   资产   风险   规模   加工   产业   行业   企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