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的“宰白鸭”有多残忍?父母亲自陷害,亲生儿女都不放过

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文丨清辉夜凝

编辑丨清辉夜凝

清代盛行的“宰白鸭”,是一个骇人听闻的事件。许多贫苦之家的孩子,被父母出卖,成为权贵们取乐的牺牲品。这些无辜的孩子,就像等待屠宰的白鸭,任人宰割。

他们经受着难以想象的痛苦和屈辱。这究竟是什么样的世道,能让父母舍弃骨肉,将自己的孩子推向深渊?

清朝假案:权贵玩弄生命

在清朝,地方官员审理案件时时常发现真相不明的奇怪情况。例如某官员审理一起命案,案发现场留下凶手的大量血迹,而死者身材高大体型强健,但被抓来的嫌疑人竟是个瘦弱的十几岁孩子,完全不像是凶手。

官员私下询问后,孩子哭着辩称自己只是被亲人卖了五百两白银,被逼无奈成为“替死鬼”。他的父母为了钱早已把他送进大牢充数,孩子被迫按指示认罪。官员有意相救带他重新作证时,孩子却仍坚称自己是凶手。

得知原因之后才知道,真凶早已威胁孩子全家性命,如果翻供就灭口灭家。无计可施的孩子只能就范,最后被钉上“宰白鸭”的罪名。

这类假案在清朝较为多见,尤以远离京城的边远地区最为严重。据说仅两广、福建一年就发生上百起“宰白鸭”案,可见这种案件的泛滥程度。

这类假案背后常常隐藏着权贵的利益链条。富人为逃避法律制裁,不惜花重金收买穷人的性命。穷人为了暂时温饱,也只能出卖自己的骨肉。

一旦权钱交易完成,权贵就可以肆无忌惮地玩弄他人生命,置换方便的替罪羔羊。而正义与善良的官员,往往在这个利益链条前无能为力,最后只能选择离去。

这样的残忍的情况在清朝层出不穷。还有个例子是泉州一富商杀害竞争对手后,收买一农家人的儿子顶罪。这个孩子天生双目失明,家里也非常穷苦。为了糊口,他的父母将他卖了三百两白银,让他顶替杀人的罪名。

在公堂上,这个孩子对一切供认不讳,所言所语毫无破绽。虽然处理这件案子的知县看出蹊跷,但他自己也无能为力,只能红了眼眶,目送这个冤死的孩子被枉法处死。

“宰白鸭”之残忍令人发指,无辜者被迫牺牲,在利益驱动下,权贵与穷人都沾染了罪恶,而正义却只能被掩藏,眼睁睁看着一幕幕悲剧上演。

清代吏治崩坏

这种腐败之风,与清朝的封建专制政体以及长期闭关锁国政策密不可分。清朝实行的是少数民族统治多数民族的体制。在选拔官员上有明确的满汉之分,汉族官员晋升受限。

这直接削弱了汉官的廉政激励。一些汉官为谋私利,不惜收买上级,贪污枉法。而统治者为敛财公然出售官职,虚职基本上都了解难以出售,这就导致后来干脆什么官位都敢卖。这种买卖之风直接导致官场风气大变。

还有一点事和清朝实行世袭制有关。官场内充斥着富贵子弟,这些子弟依赖家族势力,即便知法犯法,也没有人敢追究到底。真正受罚的,往往都是替罪的穷人。这些替罪者的家人也只能忍气吞声,生怕遭到权贵报复。

清朝后期长期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朝堂失去对外部信息的接触,墨守陈规,创新乏力。中央对地方了解的更少,没办法打真正了解冤案的实情。地方官多讳言实情,只图讨好上级。吏治之弊,竟无力匡正。这导致地方官员们敢于随心所欲,为非作歹。

这种腐败氛围助长了诸如“宰白鸭”等阴暗产业的猖獗。真凶只要花钱打点,便可逍遥法外,由替死鬼顶罪。

正直的官员也只能依法处决明知是替死的人,因为供词就是证据。朝野上下勾结一气,百姓有苦难言,只能任这种风气猖獗。

这样的社会已经病入膏肓,腐败蔓延各个角落。当官场已经沦为撕咬搏斗的场所,当百姓成为蚂蟥螳螂的猎物。

一个朝代的兴衰,关键在于政体是否公正和明智。清朝这种以少数民族专制统治多数民族的政体,本身就存在着巨大缺陷。

长期封闭落后的政策更使统治者昏庸无能。这种极端腐败的吏治,便是这个政体必然的结果。当百官贪污,官场黑暗,民不聊生时,这个政权的覆灭也即在旦夕。

宰白鸭源于清末社会制度和生存困境

土地兼并导致贫富差距拉大是“宰白鸭”盛行的重要背景。以江苏泰州为例,当地富商通过经商积累的财富大多投资到土地上,逐渐导致土地集中到少数人手中。而农民的生存状况却日益艰苦。

在那个时期佃农家庭种地为生,但每年上交地租和各种税收后,能留给自己的收成寥寥无几,常常伙食不继。这样的家庭还要养活老小六七口人,负担很重。

这家的幼子生来有残疾,不能做重活,成了多余的负担。正是这种家庭环境,使得孩子的父母在权贵开出高价收买人命时,为了减轻负担,毫不犹豫地将孩子卖了出去。

还有一点是买官制,导致官场政治黑暗,也为“宰白鸭”提供了土壤。很多官职实际上是可以通过捐钱获取的。这些官员上任后迫切需要通过各种手段收回成本。于是他们就和当地权贵勾结,进行权钱交易,以维系利益链。

如果案件涉及这些权贵,地方官员就会相互扶持,不愿深究。正如泰州案中,负责该案的县令本想为男孩翻案,却遭到上级的阻挠,因为案件牵涉到一个权贵家族。

最后就是刑法过分看重口供也为“宰白鸭”提供了制度基础。定案的关键在于犯人是否招认罪行,哪怕没有确凿证据,只要认罪就可以定案处刑。这使得权贵们可以通过收买人替罪,将罪名推到替死鬼头上。

“宰白鸭”的盛行源于当时中国社会的种种深层矛盾。贫富悬殊导致生存困境,朝廷腐败导致官场黑暗,以及刑法的漏洞,都为这一丑闻的存在提供了存活机会。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15

标签:假案   吏治   替死鬼   政体   权贵   官场   清代   清朝   儿女   腐败   残忍   官员   父母   孩子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