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逛夏港-江阴旧忆


夏港河上整修后的万安桥

夏港最早的感觉,还是六十年代中后期,那时只知道县中工作的父亲抽到夏港搞“四清”运动,他刚刚离开不久,县中的红卫兵就到家中抄家,傍晚父亲从夏港回家 ,才知道发生的事情,所以,幼年的我就把抄家和夏港紧紧联系在了一起,固执地以为没有爸爸去夏港,就不会被抄家了。 再次了解夏港,则是小学四五年级,组织到西郊公社“双抢”学农,搬麦一直跑到了远之又远的青山脚下,老师说:山那边就是夏港。初中以后,“农忙”劳动改在了西郊五星大队,劳动的地点又是靠近夏港的地方,只知道那里的五里亭过去,就是夏港了。听大人说,五里亭是过去江阴城知县接送常州府以上官员落脚的地方,只是我们那时早不见了五里亭,所以也根本也分不清哪个是西郊,哪个是夏港的,因为知道夏港也是一个公社,而且是西面靠近江阴最近的公社,所以,初中刚刚学会骑自行车的我,竟然第一次试脚就选择了夏港公社。

自行车一路往西,出了西门大洋桥就算进入了农村,说真话,在江阴城里骑那个弹石路是需要点本事的,真正叫呜啦勿出的吃力,而骑上砂石路面以后,那才叫是一个舒畅。澄常路左面的一条河流与澄常公路紧紧相随 ,大概就是西横河,这河一直到五里亭就消失,也就意味着进入夏港的地界了。慢慢的公路两边的房屋变多,直到过了一座比较大的桥,前面就开始热闹了,所谓的热闹也仅仅是公路的北侧一条不算长的街道吧。那时哪知道夏港有什么东街西街南街?澄常公路下来,看见热闹的店就进去,那一定就是夏港的大街了,这里是农村供销社等几家大的商场、药店、饭店,倒是像模像样的,但仅仅这几家像样的店,直到跑到底,看见了夏港乡的乡政府,左边没什么店,右面没什么店,估计是到头了,第一次的逛夏港就这样结束了,夏港在我心目中,大概是我见过最小的乡镇了。

再去夏港,自然是为了那个芦花靴筒去的,冬天来了,江阴城里人自然而然地就想到芦花靴筒,我老家在东乡华士,长辈大都会做棉鞋给我们穿,但江阴城里人就是偏爱穿芦花靴筒,每到这个季节,夏港往西去的江边农民就利用长江边的芦花与刚刚收获的晚稻草,编织成独一无二的芦花靴筒,然后挑着一大挑子的芦花靴筒进江阴城走街串巷地叫卖,芦花靴筒大小不一,居民们各取所需,因为价格便宜,穿着暖和,每次进城的夏港人总是满载而来,开心地卖光而归。

自行车上的芦花靴筒

接下来,家里的老人就开始忙碌起来了,给芦花靴筒做温暖的垫子,给芦花靴筒的鞋帮缝上一条厚厚的布边,那是为了防止硬的稻草帮子磨坏脚。全部完成了,还要在温暖的阳光下暴晒几个日头,待更冷一点就可以穿了。但买芦花靴筒时间性非常强,你只要稍不注意,就会错过购买芦花靴筒的机会,初中那一年我们家就没买到,于是我答应自告奋勇去夏港采购,前提是父亲舍得把他心爱的永久自行车给我过瘾。自行车一路往西是真正的冷的,可答应了的事情又不能反悔,幸亏穿了家里的棉大衣,所以骑到西门外的供电局配电站,就不再需要棉大衣了,因为事先做足了功课,问明白了家门口夏港好婆买芦花靴筒的办法,所以,到了夏港,那大街两侧还真有两三家摆摊卖芦花靴筒的小摊,就是价格也比江阴城便宜,于是也不再还价,抢买了几双要紧回家,那时,那后来红遍夏港的另一个特产压板羊肉,好像根本就没看见过,搞不明白后来到了八九十年代怎么会突然火遍周边地区的,反正转了一圈,夏港也没有什么值得买的东西了,匆匆回家,算是在七十年代闲逛了两次夏港街上。

如今的夏港镇区的夏港河

直到八十年代末的江阴市“六爱三评”教育活动,我作为市文明办夏港镇的联络员,每天骑着自行车来回蹲点在夏港,算是认认真真地把夏港看了个遍,走了个遍,那个曾经被我嘲笑的不敢跨进去的乡政府,原来里面竟然是一个大的庄园,而乡政府东面 ,竟然像模像样的一条老街,那座横跨夏港河的石拱桥,竟然是父亲口中江阴最最有名的古桥万安桥,而夏港几百年前,因为那条夏港河,曾经是江阴最最有名的滨江集镇。就是那个让我们敬佩得五体投地的大作家冰心,竟然还是真正的夏港媳妇。这才发现,这夏港“看看勿像,曳出来一丈”,每个乡镇都有他独特的文化,独特的历史,独特的内涵,独特的精神,夏港同样也是如此。

上世纪九十年代的夏港万安桥(丁玉森摄)

上世纪九十年代的夏港万安桥(丁玉森摄)


上世纪九十年代的夏港万安桥(丁玉森摄)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9

标签:江阴   去夏   棉大衣   芦花   乡政府   西郊   公社   自行车   独特   父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