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黄河水引入沙漠后,内蒙古出现罕见反应!引黄入沙工程有多牛?

内蒙古的库布齐沙漠,一直以来都是京津冀“百年沙病”的罪魁祸首。

每年一到初冬,就要把满腔的怨气通过“沙尘暴”的形式报复回来,祸害我们大北方的天空。

好在最近几年,这片曾经的“死亡之海”似乎终于被治理得服服帖帖!要感谢的,就是杭锦旗政府实施的一项工程——“引黄入沙”。

究竟是什么黑科技,能让荒漠化的沙海重现生机?让我们赶快来看看吧!

死气沉沉的“死亡之海”

这里地广人稀,动植物稀少,大风劲吹,被称为“死亡之海”也不为过。

更让人头疼的是,它紧邻首都北京,每年秋冬季节,都要往京津冀一带送沙,供我们吸收PM2.5。

库布齐沙漠之所以荒凉贫瘠,缘起它特殊的自然地理条件。

首先,它位于蒙古高原东部,海拔高,气候干燥,降水稀少,蒸发强烈,导致水分散失严重。

其次,它处在阿尔泰山等多条山脉的风口之下,容易受冷空气影响,狂风大作,加速了沙粒的飘移流失。

这些自然条件造就了库布齐沙漠的“秃顶”面貌,寸草不生,飞沙走石,十分荒芜。

白天像火炉一样炙热,晚上又冷得刺骨,动植物很难在这样的环境下立足,所以被称为“死亡之海”一点都不为过。

其实,在几千年前,库布齐也不是一片死沙,古人类活动的遗迹表明,这里曾经也有过绿洲般的景象。

后来可能是气候变干燥,加之人类过度开发,沙漠化进程逐渐形成,最终把这片土地夺去了生机。

对于生活在沙漠边缘的牧民来说,库布齐无疑是一个心腹大患,它经常甩来满脸沙尘,威胁人们的眼睛、呼吸道健康,严重时还会卷起滚滚黄尘,夺走大批牲畜性命。

牧民们无奈之下,只能背井离乡,进城打工谋生。

更令人头疼的是,库布齐释放出的沙尘不仅祸害周边,还要蔓延到遥远的京津冀地区,增加雾霾天气。

有专家研究表明,其产生的沙尘暴级别高达每年30多次之多,几乎成为北方最大的沙尘来源。

所以,治理库布齐刻不容缓。

不仅是为了自己,更是为了北方上亿城市居民的健康。

人类对抗自然的战役就此展开。

多方博弈,妙计连连。

最终,一条名为“引黄入沙”的奇招诞生,将这片沙漠纳入战略布局,改头换面。

把老黄河的水引入沙海

库布齐沙漠西临阿尔泰山,北靠阴山,南边就是黄河,位置十分关键。

细心的杭锦旗政府发现,每年黄河泛滥季节,河水好像比较富余,是否可以利用这部分水资源给沙漠“输液”呢?

于是,1999年,一项名为“引黄入沙”的水利工程正式立项,经过前期数年的论证和规划,终于在2004年第一期工程动工,2009年和2011年先后开工建设二期工程。

按照规划,工程第一期全长185公里,第二期全长399公里,加在一起,管道总长度惊人的584公里,几乎相当于从北京绕到上海的距离!

引水量预计达到2.45亿立方米,投资额更是超百亿,足见政府对沙漠治理的决心有多么坚定。

然而声势浩大的背后,工程实施过程异常艰难。

由于库布齐地处干旱带,气候恶劣,大风天和沙尘暴频繁发生,这给施工带来了巨大挑战。

工人们只能带着简陋的工具,在狂风卷起的漫天黄沙中开凿水渠,有时甚至要徒步深入沙海勘测,背负 20公斤重的仪器设备和生活用品,极其辛苦。

最让人头疼的是管道铺设,工程选用的钢制管道重量巨大,达到数吨甚至数十吨。

要在松软流动的沙地上运输和吊装这种“大家伙”,几乎是“使出吃奶的劲”,稍有不慎,就可能管道变形、倾斜甚至倒塌。

施工队不得不反复试错,研发特制设备,才最终完成任务。

水域跨越也很棘手,为了不影响河道生态,管道必须架空或绕道穿越黄河等天然水体。

这需要设计复杂的桥梁和涵洞结构,既要保证输水通畅,又要兼顾河流水文特征,可见工程师的脑筋急转弯不是盖的。

尽管困难重重,但好在有了艰苦奋斗的基础,10多年后,引黄入沙工程终于建成通水,为沙海带去了“活水”。

原本死气沉沉的沙丘开始复苏生机,出现绿洲和湿地,水鸟栖息,美轮美奂。

万里沙海的神奇大变身

引水入沙,沙海重生,感人至深,但大家有没有想过,仅仅是水,恐怕难以使沙漠实现这样巨大的改变,关键的秘密武器是——黄河里的黄泥!

众所周知,黄河水含沙量大,“一斗水七分泥”,这些泥沙进入沙海后,就会黏结沙粒,增强沙子的粘合力。

沙子不再松散,反而能够很好地吸附和储存水分,这为植被生长提供了有利条件,沙漠才得以“染绿”。

这主要归因于黄泥的物理化学特性。

黄泥中含有丰富的粘土矿物和有机质,这些物质是天然的黏结剂和营养来源。

当黄泥进入沙漠与沙粒接触后,黏土矿物吸水膨胀,在沙粒表面形成胶体膜,粘结沙粒;有机质则为植被生长提供养分。

可以看到,黄泥将沙子从松散个体,变为有机的整体,极大提高了沙地保水和维持生命的能力。

这就像人体血液中的成分,将众多细胞粘结在一起,赋予生机。

通过对比卫星图像,我们可以直观地看到沙漠面貌的巨变。

这片古老的自然沙漠,在几代人的功夫里重现了生机。

更令人欣喜的是,沙漠边缘经过治理的地带,植被覆盖率甚至达到90%以上。

治沙不仅仅是水和泥的作用,更需要长远系统的生态修复,杭锦旗政府在工程建设同时,也大力植树造林,种上了梭梭、胡杨、柳属等本土树种。

这些植被的根系固沙,树冠遮阳,进一步保持土壤湿度。

此外,转变传统放牧方式,改种耐风沙的绵羊品种,减轻对草原生态的破坏,最终让绿色重新在黄沙间生根发芽。

可以说,水、泥和植被的三位一体,配合规划合理的人类活动,让库布齐沙漠重现生机的奇迹不再遥不可及。

美好生活从沙出发

通过生态修复,库布齐沙漠已经与过去判若两地。

飞沙走石的场景再难重现,取而代之的是生机盎然的绿洲景色,引水改土,使这里的土壤也变得肥沃起来,村民们也靠着勤劳的双手过上了小康生活。

曾经荒芜的沙海,终于由“死亡之海”蜕变为“生命之海”。

未来的库布齐沙漠,必将成为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平台,撑起就业、产业和收入的大厦,何出此言?且看看这一宝地的发展潜力。

一是发展特色种养业。

在生态基础更加稳固的情况下,村民可以扩大沙棘、菖蒲等抗沙植物的规模化种植。

这可以形成特色农产品,通过产加工、品牌运营走向市场,增加农民收入。

此外,改良畜牧业发展模式,发展适应沙地的牲畜品种,提高养殖效率。

二是发展生态旅游业。

经过治理,库布齐沙漠美丽的生态景观必将吸引游客前来。

可以打造沙漠主题公园、观光农(牧)场、露营基地等设施,结合沙雕、骑骆驼、沙地越野等特色项目,让游客在游乐中学习沙漠文化。

这也会带动农家乐、土特产品等相关服务业的发展。

三是开发新能源产业。

丰富的光照条件使库布齐沙漠适合发展光伏发电。

官方可以引入投资商建设分布式光伏站并与城市电网对接,为可再生能源战略储备清洁电力。

同时,这也能为沙漠周边牧区提供电力支撑。

四是培育市场化人才。

沙漠产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熟悉现代经营管理的复合型人才。

政府可以组织培训提升牧民技能,鼓励外来人才与本地居民共同创业。

这将助力就业,留住人口,实现内生式发展。

可以预见,在多方共同努力下,库布齐沙漠必将迎来更加绚丽的明天。

参考资料

内蒙古自治区水利厅官网,《内蒙古自治区引黄灌区建设发展“十四五”规划》,2021年12月发布

杭锦旗政府网,《引黄工程20年 绿洲遍布库布其“死亡之海”》,2022年8月19日发布

中国水利报,《引黄入沙绿色筑梦 20年治沙奇迹还原“死亡之海”》,2022年8月26日发布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06

标签:阿尔泰山   沙漠   杭锦旗   黄河   工程   黄泥   沙地   内蒙古   沙粒   植被   生机   罕见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