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阳科技城新区:三年成势再出发 高位突破新高地

绵阳科技城新区。

8月21日,第二十五届中国机器人及人工智能大赛专项赛在绵阳科技城新区举行。

绵阳科技城新区的无人驾驶小巴。

绵阳科技城新区西片区效果图。

曾亮相平昌冬奥会“北京8分钟”和成都大运会的乐聚AELOS机器人。

年终岁尾,寒风凛冽,绵阳科技城新区却是一派热火朝天的建设场景。作为绵阳创新发展的“新引擎”,这里每一天都在“追新”。

“追新”,让绵阳科技城新区向新而行。2023年农历新年还未结束,绵阳科技城新区就迎来华为首个行业感知(四川)创新基地落地。“追新”的成果,也让更多“链主”企业,与华为一样看中了绵阳科技城新区独特的区位优势、特色产业结构和创新生态链,从而选择落户于此。

3年,1000多个“追新”的日夜,绵阳科技城新区始终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质量发展,未来城市新中心正拔节生长,阔步向我们走来。

迈上新台阶

肩负使命锁定方向展现新作为

2020年初,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川渝两地迎来重大发展机遇。

机遇同时敲响了绵阳的“大门”——2020年12月23日,省政府正式批复同意设立绵阳科技城新区,这意味着绵阳发展迎来了新的重大机遇。

省政府的批复为绵阳科技城新区发展锚定了方向——努力建设成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创新高地和国家产城融合发展示范区,探索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示范区。

3年,一个关键的时间刻度。放眼而望,肩负“探索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示范区”要求,和聚焦聚力“科技立市、产业强市的排头兵和主力军”发展定位,绵阳科技城新区处处律动着势头猛、后劲足的音符。

这样的势头从不断“解锁”的新场景中可以窥见一斑。不久前,伴随着机器人“开球”,兴隆足球公园正式开园。紧接着,“上马故事商业街”正式开街。短短3天时间,绵阳科技城新区两大主打年轻生活和消费场景的项目先后“解锁”启用。其背后,是近两年绵阳科技城新区培育科技型、创新型企业,让一大批青年人才在此集聚,实现人才梦想与城市理想相互成就、交相辉映。

一年起步、两年见效、三年成势。一个“势”字,凝练着绵阳科技城新区三年发展的成色。

新区之“势”,来自发展的巨大潜力。绵阳科技城新区建设在筹备之初,就体现出显著的特点——必须在科技创新方面展现更多作为。为此,作为科技城建设的主战场,绵阳科技城新区紧紧扭住科技创新的“牛鼻子”,持续优化创新生态,在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上,不断迸发新动能新优势。

新区之“势”,来自精准的战略定位。绵阳科技城新区剑指创新高地,预计到2035年,基本建成高质量发展的现代化城市新区,产城融合发展迈上新台阶,创新创业创造活力充分迸发,科技创新示范作用充分彰显。

驱动新引擎

整合科技资源 打通创新“最后一公里”

绵阳科技城新区自设立之初,就把创新写入基因:坚持一手抓科技创新,一手促科技成果转化,持续优化创新生态,培育壮大创新产业集群,不断提升创新能级。

如今,一个崭新的建筑群——中国(绵阳)科技城创新中心二期,已成为绵阳新的城市地标。站在创新中心望出去,绵阳科技城新区内,一个个创新平台、创新企业“串珠成链”。

走进位于绵阳科技城新区的“云上大学城”创新港,浙江大学电磁兼容与安全研发团队成员黄岸丰正围绕与在绵企业的合作项目进行技术攻关。“随着与科研院所、企业物理距离的缩短,我们现在的订单增加了不少。”黄岸丰直言。

从线上到线下,透过“云上科技城”和“云上大学城”,让更多“技术需求”被突破,让更多“科研成果”被转化,让更多“新领域新赛道”被发现。去年9月,在“云上大学城”技术合作需求揭榜挂帅活动上,黄岸丰和他的团队以“大功率压电陶瓷驱动技术”抛出“橄榄枝”。

入驻“云上大学城”创新港以来,黄岸丰及其团队收获颇丰:“这期间,我们得到了绵阳科技城新区‘保姆式’服务,如技术供需对接、科技金融对接、政策解读、技术交流沙龙等,这让我们能够更加专注于自己的技术和产品研发,大大降低成果转化过程中的风险和难度。”

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离不开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这既是科技创新的关键词,也是绵阳科技城新区加快打造科创高地的特色打法。

创新为先,链上引领。绵阳科技城新区围绕研发、孵化、服务、成果转化等环节,按照“3+N”的发展模式,打造全链条科技创新生态。一方面,推动交叉中心、先进技术成果西部(绵阳)转化中心落地,建立机器人产业技术研究院、数字经济产业创新研究院等新型研发机构,着力提升科技创新能级。另一方面,依托高校、领军企业,建立新一代集成式供能系统、有机功能材料等中试研发平台,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产业拉动,资金赋能,人才支撑,打出一套“组合拳”。绵阳科技城新区锚定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这一主攻方向,坚持以“一个领军团队、一个研究院所、一个实训基地、一只产业基金、一个产业园”的“五个一”发展模式,从技术基础、科技创新、人才供给、产业孵化、设施保障等多个层面发力,实现多链“共舞”。

创新“全生态链”的发展逻辑,助力绵阳科技城新区的机器人产业在不到一年时间内“乘势而起”:探索建立“领军团队”,成功引入4名院士、10余名高校专家教授以及多名企业负责人,为大力发展“新赛道”产业匹配“最强大脑”。同时,建立机器人产业技术研究院,成立总金额30亿元的专项基金,投资机器人产业项目,力争到2025年实现机器人企业超120家,产值突破百亿元。

激发新动能

打造“全生态”抢占产业发展新赛道

当前,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正成为区域竞争的关键。承担重大改革发展任务的绵阳科技城新区,瞄准前沿技术,一系列战略性新兴产业在此蓬勃发展。

绵阳科技城新区将起势的“第一手棋”落在机器人智能智造产业园。去年8月,绵阳科技城新区机器人智能智造产业园迎来首家入驻企业,正式拉开“从无到有”的产业“竞赛”。

国内领先的智能工业机器人领域高新技术企业敬科机器人,今年5月入驻绵阳科技城新区机器人智能智造产业园,短短一个月就已投入到生产当中。这里生产的玻璃盖板插片机器人配备了视觉系统,可实时监控并精准定位取放位置,进行位置纠偏,主要应用于3C、新能源等众多领域。在高精度的情况下,机器人可根据需求调整节拍速度,产能提升50%,产品良品率提升至99.5%,实现该工艺的智能化。

绵阳科技城新区以“全生态”的视角来培育机器人产业,从项目招引孵化阶段,就考虑到相关产品可以互相配套、彼此支撑,打造一个相对完整的产业链条。同时,绵阳科技城新区创新举措,将机器人产品的应用拓展作为工作重点,千方百计帮助机器人企业开拓市场。

创新的机器人产品,需要创新应用场景作为示范和推广。为此,绵阳科技城新区开展多种渠道“助企”,在全市乃至全省不断创造拓展应用场景。绵阳市五八机器人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在防爆移(运)载平台有雄厚的技术积累,得益于应用场景拓展,该公司产业已在应急救援等多个领域获得推广,入驻绵阳科技城新区3个月时间,已收获意向订单超7000万元。同时,“新区造”机器人产品已陆续在地下管网检修、消费电子、商业清扫等领域得到应用。

从总部、研发,再到制造、应用,机器人产业链的完善,折射绵阳科技城新区在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有机结合方面的探索。短短一年,机器人产业从无到有,实现从“0”到“1”,从“1”到“30”的转变。

打破空间束缚,创新生态体系逐步完善,吸引机器人、数字经济等产业“新赛道”选手纷至沓来。今年2月,绵阳科技城新区与华为共同打造了首个行业感知(四川)创新基地。该项目运营达产后,不仅每年可为绵阳科技城新区新增工业产值约100亿元,还能为新区数字经济产业发展提供可靠的智力支撑。

更长远的产业“新赛道”正在开辟。今年3月,绵阳、厦门成功合作落地的产学研协同创新项目——绵阳科技城数字经济产业创新研究院,在中国(绵阳)科技城创新中心正式揭牌。该院不仅承担着为绵阳科技城新区开展技能人才引育、职业人才鉴定的职能,还将助力科技成果在新区落地转化,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历时3年,绵阳科技城新区经历了城市更新、腾笼换鸟、产业转型,如今科创动能强劲,产业赛道逐渐清晰,瞄准智能机器人、数字经济、装备制造、节能环保领域,布局智能装备制造产业园、数字经济产业园、融合创新产业园、节能环保产业园、机器人智能智造产业园、生物材料与医疗器械产业园“六大百亿级专业产业园”,奋力抢占产业新高地。

积蓄新优势

营造创新发展“金字招牌”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优化营商环境成为各地吸引投资,促进经济发展的关键措施。绵阳科技城新区“以心换心”,以用心实干的作风,在企业中树立起口碑。

从去年开始,绵阳科技城新区分专题常态化召开“优化营商环境面对面”座谈会,畅通意见反映渠道,建立长效解决企业办事难点、堵点、痛点的有效机制,护航企业高质量发展。

渠道畅通了,问题如何跟进?就绵阳科技城新区的“优化营商环境面对面”座谈会而言,会前,相关部门做足筹备工作,对企业的诉求和建议进行提前收集和研究;会中,尽最大努力为企业解决问题;会后,新区建立台账,对未能现场解决的问题,指定专人负责,限期办理。

座谈会的成效体现在绵阳科技城新区建设的方方面面,大到政策制定,小到人才公寓装修方案,企业给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新区的干部随之落实在行动上。比如,绵阳科技城新区发布以《加快推动园区高质量发展七条措施》为核心的“1+N”政策措施,就是充分吸纳企业建议而制定的。

在这份厚达48页的文件中,绵阳科技城新区从项目招引、投资落地、科技研发等环节给予扶持,不仅涵盖项目的全生命周期,更可以提供最高1.7亿元的扶持资金。数据显示,今年以来,《加快推动园区高质量发展七条措施》兑现奖励资金超4000余万元。

绵阳流能粉体设备有限公司便是受益企业之一。近日公司账户收到一条转账提示,让财务总监熊尧吃下“定心丸”,信息显示:新区管委会对2023年《加快推动园区高质量发展七条措施》政策兑现的172万元奖励资金已到账。“申请时,因为符合‘免申即享’的条件,仅提供收据便收到了奖补资金,相比以前,为我们节省了大量的资料准备时间!”

企业享受“红利”的背后,是绵阳科技城新区倾力服务企业的举措。无论是“高企助跑行动”、校企对接会、企业服务日的开设,还是人才、项目、企业3张“服务绿卡”的推出,以及“1+N”政策措施的出台,助企纾困行动的开展……一项项举措中,企业既是受益者,更是参与者。

今年6月,中国兵器装备集团自动化研究所有限公司与乐聚(深圳)机器人技术有限公司战略合作协议签约仪式在绵阳科技城新区举行。两家企业的合作并非偶然,二者在核心零部件、智能感知技术、操作系统等关键技术方面拥有诸多共通、互补之处。基于此,绵阳科技城新区牵线搭桥,促成了此次强强携手。

类似的主动“牵线搭桥”,在绵阳科技城新区已是常态。今年,绵阳科技城新区全力开展“朋友圈助企”行动,各部门精准收集企业需求,通过收集企业需求并分类汇总,由相关部门精准跟进,帮助企业“牵线搭桥”,以此达到助力产品市场推广和全链条产业扩能增效的目的,帮助企业成长壮大。

好的营商环境,既让企业轻装上阵、加速奔跑,也为绵阳科技城新区发展积蓄新动能。2023年前三季度,绵阳科技城新区地区生产总值增速、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等多项主要经济指标,均位居绵阳全市前列。

奋进新区,步履铿锵;真抓实干,前景可期。

以创新之力,插上腾飞翅膀;筑产业之基,启动发展引擎。绵阳科技城新区正向着科创高地、产业高地、城市新中心的目标定位,不断激发更强劲的动能,奋力驶向更广阔的新天地。(孙丽 戴旖 图片由绵阳科技城新区宣传服务中心提供)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14

标签:绵阳   高地   新区   科技城   年成   赛道   高位   机器人   产业园   产业   人才   企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