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评论 - 提升App抽检测试频次,持续强化个人信息保护

□蒋璟璟

近期,中国网络空间安全协会对“餐饮外卖类”公众大量使用的部分App收集个人信息情况进行了测试。本次测试选取了19家应用商店累计下载量达到1亿次的“餐饮外卖类”App,包含美团、饿了么、盒马、叮咚买菜等共计7款App。测试发现,7款App在5种场景下调用了位置、设备信息、应用列表、剪切板、存储5类系统权限。此外测试发现,7款App上传了5种类型的个人信息。(澎湃新闻)

概括这份“餐饮外卖类”App个人信息收集情况测试报告,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平淡无奇。因为其中缺乏“猛料”“爆点”“新闻点”,故而自然在舆论场内波澜不惊。从测试结果看,这7款餐饮外卖类App,在调用权限、上传个人信息等指标上,表现基本可算是“老实本分”,并没有被查出有严重的违规出格之举。这一结果是值得肯定的,也是大众所乐见的。应该说,其并不是孤立的,而是与现阶段App整体的行业状态相一致的。

众所周知,《个人信息保护法》《网络安全法》《电信条例》《电信和互联网用户个人信息保护规定》等法律法规落地实施以来,“最小必要”原则,正式被确定为App收集使用用户个人信息的基本规范。具体到本次被测试的几大餐饮外卖App,其对于位置、设备信息、剪切板、存储的调用不难理解,而对“应用列表”调用也可解释成为了“第三方支付等关联应用快读启动”,似乎没什么大毛病——只不过需要追问的是,在静默场景下,此类App调用系统权限的次数需要这么频繁吗?某外卖App后台调权竟多达16次,这显然有悖于“最小必要”原则。

“餐饮外卖类”App的特殊性在于,其作为工具类App,功能定位相对单一,底层架构也较为简单,这客观上使得对其收集使用用户信息是否合乎“最小必要”原则的判断比较容易。与之相较,某些无所不包、无限延展的生态型App,则要复杂得多,也留下了更大的诡辩空间。比如说,前段时间一度招致巨大争议的“手一抖就跳到广告”现象,就被指部分头部App存在恶意调用陀螺仪的操作。对于这种巨无霸型App,其“最小必要”原则如何定义、由谁定义,着实耐人深思。

必须看到,在制度建设、长效治理和高频抽检多项并举之下,App违规收集和使用个人信息的状况已经获得极大改观。以工信部发布的《关于侵害用户权益行为的APP(SDK)通报》为例,发布30余批次以来,名单上“大App”“头部App”已基本绝迹,被通报的主要剩下一些“不知名App”“小APP”。而此番对主流餐饮外卖App的检测结果,同样确认了这种大趋势的好转。在这种背景下,如何进一步推动“最小必要”原则的细化、标准化和全场景的可验证化,理应成为下一阶段的努力方向和行动的重点。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微信关注:ihxdsb,报料QQ:3386405712】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6

标签:巨无霸   测试   频次   外卖   头部   封面   最小   场景   权限   原则   餐饮   用户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