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许家印的焦虑,看中国商人的“身后名”

“我能流芳百世吗?”在一次醉酒后,恒大集团董事长许家印曾这样问部下。

2017年10月,他刚从王健林手中夺得中国首富的接力棒,成为历年来财富最高的首富。从一个河南农村的孤儿,到如今的中国首富,许家印不可谓不是一个传奇。而就是这样一个人物,却对自己的“身后名”产生了浓浓的担忧。

商人曾经被打压上千年

许家印的担心似乎是中国商人群体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一直挥之不去的心头乌云。只有极少的成功商人能够善终,甚至留下好名声。

“商品”、“商人”等称谓始于贸易发达的商部落,也就是后来的商朝。商亡周兴之后,周朝的建国者们认为殷商之亡,就是亡于民众热衷工商而荒废农业,因此推行重农政策。在此后的绝大多数朝代,“重农抑商”都成为一项基本国策。尤其在商鞅变法之后,商人开始了上千年的被抑制的命运,直到两宋才出现缓解。

“重农抑商”的政策把国家绝大部分人力和土地绑定,确保了赋役征派和地租征收,有利于巩固统治。但造成商人地位低下的原因,离不开“重义轻利”思想的作祟,正所谓“商人重利亲离别,前月浮梁买茶去”。

红顶商人难逃被清算的命运

即便如此,被抑制的商人群体还是创造了很多商业的辉煌。其中又有很多人发现“抑商”政策有漏洞可钻:“抑商”的核心思想并不是“禁商”,而是通过抑制私营商业来保护、扶持官营商业,使国家有足够的经济力实力来治理社会。

既然经商受到各种制约,那不如参与到游戏规则的制定中去。所以在历朝历代,“学而优则仕”一直被全国各阶层人民视为发财致富的康庄大道。而相较于普通老百姓,有钱的商人更有实力将后代送进庙堂。

至于那些成不了“大腿”的,就只能抱紧大腿。渐渐地,商人讲政治成为一种新潮流。在晚清时期,商人地位普遍提高,但那些能够左右逢源的仍然是胡雪岩、盛宣怀这类官商结合的商人,俗称“红顶商人”。对于这种商人来说,经商才能并不是主要素养,通过政治权力获得资源才是发展壮大的王道。

但这种模式存在一个很大的弊端:政治势力的变化日新月异,今天的靠山往往就是明天的火山。这也是古代中国人常说“富不过三代”的重要原因。

商人到底怎样才能流芳百世?

对于这个问题,我们或许可以从一些案例中一窥究竟:吕不韦虽坐拥千金家产,官至秦国丞相,但还是靠主持编纂《吕氏春秋》,留下“一字千金”的美名;范蠡辅助勾践复国后转而经商,三成巨富,又三散家财,后专注公益事业,成为中国儒商鼻祖。

改革开放以来,民营经济蓬勃兴起,而昔日戴头巾、穿黑白鞋的商人,社会地位得到极大提高,被政府与社会尊为“民营企业家”。伴随着他们得到了越来越高的社会地位,拥有了越来越多的社会财富,他们承担的社会责任也随之增加。

有人曾经指出:古今中外没有一个有钱人能流芳百世,唯有教(教育)、科(科学)、书(好书)才能千古留名。

以社会为己任的是企业家,以企业为己任的是实业家,以赚钱为己任的是资本家。但凡要在青史留名,必须在企业经营成功的同时做好利益共享,承担社会责任。这既是给企业家的一个定位,也是企业家成长、成熟、成功的重要标志。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4

标签:勾践   商人   红顶商人   流芳百世   己任   焦虑   企业家   抑制   身后   政策   社会   商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