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夏天穿什么衣服?别认为古人很保守,其实穿衣比现代人还开放

文|鲸探所

编辑|鲸探所

炎炎夏日,如何才能度过这个热浪滚滚的季节?

对于生活在21世纪的人来说,只需打开空调,便可享受到清凉舒适的环境,或者冲一杯冰镇饮品,立刻就能感受到那份清爽的感觉。

然而,在那个缺乏先进科技和舒适设施的时代,古人是如何应对高温天气的呢?

或许我们看电视剧里,都以为古人夏天还是穿里三层外三层,可事实上,我们都被误导了。

中国古代纱衣的历史变迁与发展

在中国古代,人们对服饰的需求不仅仅是为了保暖和防寒,还注重舒适性和美观性。

尤其是在夏季,高温潮湿使得传统的厚重衣物难以承受,这时候就需要一种既能抵御炎热潮湿又能体现优雅气质的衣物——纱衣。

据说最早的纱衣是以蚕丝为主要原料制成的。

传说中,黄帝之妻嫘祖无意之中发现丝绸的存在,随后就开始教导人民养殖并利用蚕丝制造各种衣物,其中包括薄如蝉翼的纱衣。

据史书记载,早在公元前21世纪,中国已经有了纺织业的发展,这标志着中国的服装工业从此开始了漫长而又辉煌的历史。

随着时间的推移,纱衣越来越精致,更具有装饰效果,例如在宋代,纱衣变得更加华丽多彩,受到了广大妇女的喜爱。

为了让纱衣更适合日常穿戴,人们开始不断探索新的设计和搭配方式。

比如,在纱衣的基础上加上锦缎、绣花等元素,既保持了原有的轻盈飘逸,又增添了几分华丽质感。

而唐朝是中国古代文化最为灿烂的一个时期,同时也是纱衣发展的黄金时代。

在这个时期,无论是宫廷内还是民间,都非常流行穿着纱衣,尤其是皇家贵族的女性更为偏爱。

然而,尽管纱衣的设计和质量越来越高,但并不是所有人都有能力购买。

因为作为丝绸制品的一种,纱衣的价格相对较高,即使是最基础的手工纱衣,也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和时间才能完成,成本极高。

而对于当时的普通劳动人民来说,生活艰难,赚钱不易,往往只能望尘莫及。

打赤膊

你是否曾以为古人因为宗教信仰或其他原因,始终保持着一种严肃而传统的着装风格?

然而事实可能并非如此。

通过对古代文献的研究和艺术作品的观察,我们会惊讶地发现,古代男女对于夏季如何着装并没有我们预想的那样僵化保守。

从许多古代绘画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出,无论是平民百姓还是达官贵人,男子们在夏季会选择赤膊上阵,最多只在肩上披一层轻薄的纱巾。

这种穿着打扮不仅凉快,也显示出他们追求舒适自然的生活状态。

例如,《北齐校书图》中的人物形象就清晰展示了这种状态。

男性的这种行为并非一时兴起,也不是出于特殊需要,因为在汉代以前,男性几乎不避寒暑地袒露出前臂。

而在女性方面,我们可能会想到他们的服饰必定更为复杂繁琐,从而更难以展现出清凉的感觉。

不过,实际情况并非如此。

根据仕女图和壁画可以发现,这些女性并未佩戴过多华丽复杂的饰品,反而更多的是呈现出简洁明快的特点。

到了唐朝的时候,提倡的宽大且透气的长裙设计也为她们提供了更多舒适的选择,肩部、手臂乃至大腿都可能裸露在外,甚至可以称得上是无拘无束、飘逸大方。

这种夏季着装对女性来说不仅凉爽,也体现了她们的时尚美感和身份地位。

尽管中国古代社会确有一套严格的社会规范和个人礼仪,但这并不妨碍人们对夏季高温天气采取合理的应对措施。

无论性别如何,大家都能够在保持传统风貌的同时,找到适合自己的解暑方法。

而对于那些顽固坚持某种刻板观念的人来说,也许正是时候改变一下看待问题的角度,从中收获更多的启示和智慧。

古老的传统手艺:葛衣

在中国历史上,葛一直被视为重要的农具和建筑材料,然而在某些时候,它也被用于制作服饰以应对酷热天气。

在古时候,民间普遍认为只有富人才有能力购买丝绸制品,普通人无法承担这样的开支。

为了应对炎热的天气,人民群众开始寻找低成本且实用的避暑方法。

相传,古人首先发现了葛表皮可以通过剥皮、晾干等方式提取出丰富的纤维,并利用此方法制作出轻盈透气的葛麻衣。

根据文献记载,早在秦朝时期,老百姓就开始使用葛麻制作简易服饰,以此来应对盛夏酷暑。

他们将新鲜葛藤放入开水中煮沸,然后小心剥下表皮,反复摔打揉搓后晾晒成型。

这种原始的葛麻布质地粗糙,手感坚硬,但却意外地透气,穷苦人家便将它裁剪成衣,勉强顶住夏日骄阳。

相较于其他昂贵的丝绸面料,葛麻更为平民化,适合底层劳动群众穿着。

随着时间推移,古人对葛麻的理解越来越深入,于是便开始探索不同的编织技术和装饰方式。

其中,“素纱禅衣”的诞生被誉为中华传统服饰的一大杰作。

据考证,这种独特的轻薄禅衣发源于唐代,它的特点是采用十分精细的针织工艺,使葛麻呈现出柔软光滑的质感,犹如上乘真丝。

由于葛衣的制作成本相对较低,因此它很快在民间流行开来,成为了许多平民百姓的夏季必备衣物。

除了葛麻之外,竹子同样成为当时另一热门材料。

竹制的衣服轻薄舒适,即使在高温环境下也能保持一定的温度调节功能。

不仅如此,古人还将细长的竹条弯曲组合,打造出了一系列有趣的款式,深受民间喜爱

尽管竹质的硬度相对较高,但是工匠仍能在确保结构稳定性的同时创造出独特的美观效果。

为了让所有人都能够在炎炎夏日享受清爽,男女老少都有各自的专用衣物。

从胫衣到开裆裤再到合裆裤

在中国古代,面对炎热潮湿的夏季,人们采取了各种策略和方法以应对,其中包括穿着一种名为“胫衣”的简易裤子。

尽管设计简朴,但是在当时的气候条件中展现出了重要的实用性价值。

“胫衣”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独特服装形式,最早出现在先秦时期。

根据文献记载,“胫衣”的原型可以追溯到黄帝时代,当时已初步掌握丝绸织造技术,使用蚕丝做成的轻薄衣物就成为了夏季的首选。

而到了战国时期,“胫衣”作为一种专门用于夏天凉快的服装才真正流行开来。

“胫衣”实际上就是两条宽大而又敞开的大腿布,中空设计极大地提高了透气性,可以直接套在小腿上,而不是像今天的裤子那样紧贴身体。

这样的设计既可以减轻炎热潮湿天气下的热量负担,也能保护个人隐私。

然而,由于裤子开口较大,容易引发道德争议,因此起初只受到一部分人群的喜爱。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人们在胫衣外添加了名为“裳”的布料,用来遮蔽隐私部位。

而裳的引入不仅提升了胫衣的功能性,还使其在社交场合中更具适用性。

这样一来,穿着者便能在保持腿部活动自如的同时,在需要时保护自身免受外界视线的侵扰。

随着时间的推移,“胫衣”渐渐得到了更多的接纳和改进,尤其是在汉代以后,“合裆裤”的出现为人们提供了解决私密问题的有效方式。

“合裆裤”将两个裤腿裁缝在一起,遮蔽了隐私部位,也不会在走动或骑马时意外走光。

但是,这种较为封闭的设计对于通风散热的效果不佳,于是人们便开始尝试剪裁短款的小脚裤,这就是今天我们所说的“尖角裤”。

“尖角裤”将裤脚剪成锐利的尖角,大大缩短了裤腿的长度,使小腿可以裸露出来,极大地提高了透气性和凉快感。

这个时期的服装设计更加强调舒适性和实用性,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气和个人观念的变化。

可以说,“胫衣”的普及也为不同职业提供了便捷的穿戴选择。

就比如渔民和农夫,他们常常需要长时间浸泡在水或泥土中工作,穿着轻便易洗的“胫衣”能减轻体力消耗,也不怕弄脏或磨损衣物。

同样的道理,军人和游牧民族骑兵也偏爱这种宽松的中空裤型,方便骑马射箭。

可以说,“胫衣”作为一种实用性服饰,深受广大劳动人民和特定行业从业者的欢迎。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06

标签:轻薄   中国古代   衣物   炎热   现代人   潮湿   古人   保守   夏季   舒适   夏天   衣服   天气   传统   服饰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