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朝梯田葛麻塘

饶 武





1

我惊喜中带有惊奇咱家乡有一处一路风景无限只管往西去十多里的田镇。那里有绵延三十里的山峦迤逦层次叠加的喀斯特地貌的关山上有周朝修建的梯田,还有鄂东第一洞天的双善洞和《西游记》作者吴承恩曾经隐居过的风水洞。

说起来物宝天华的鄂东山峦纵横,然而整个鄂东东部只有武穴市田镇到大法寺一带才是喀斯特地貌,其它地方多是花岗岩、灰质白云岩、石英沙岩地貌。喀斯特地貌又称岩溶性地貌,此种地貌的特殊性会出现多种造型的不同的地貌特征常见到的溶洞、奇形怪状敲得响的石头、石林、怪石嶙峋石笋、石柱等。喀斯特地质属石灰岩简称沉积岩,石灰岩的化学名碳酸盐岩硬度适中用途广泛。所以说是建筑材料碎石子、水泥、石灰的重要组成部分。

喀斯特地貌形似奇异美景,但普遍性地表贫瘠缺少可耕种的土壤。也就是在这么一个贫瘠的大山里头,曾经生活着一群靠山吃山的山民。然而也就大约在三十前,这片大山上的梯田是一眼望不到边际,远远望去颇为壮观。不像今天所见到的青山纵目,树木葱郁。今天所见到山上的那些茂盛植物,放在三十年前简直不可想象。满山光秃秃的奇形怪状的青灰石头和层层叠加的梯田,曾认为是农业学大寨时的成果,结果非也。从山民口中得知,据古人代代往下传说:这些梯田是周朝时“挑土入石”改山变田,造福民生。

周朝距今二千三百多年。周朝人口达到2000多万。当时世界人口才一个亿,周朝人口占了世界五分之一。周朝为了民生福祉广垦田园,提倡庶民务农。不免叫人浮想起当时的劳动场景,开山劈石造田的任务落到老百姓身上时他们一定是义无反顾。他们手里的劳动工具想必有多么的原始?在劳作时之艰难与辛苦可以想象得到。他们将一块大石头一块小石头巧妙的结合在一起成为一道护土堤岸。他们每天在重复这种工作,只有不停不断的堆码叠加才能把全是怪石嶙峋的贫瘠的大山修筑成大小块不一的梯田。

后人称之为周田,若不是亲眼所见很难相信古人的劳动智慧,还有古人的集体力量。在贫瘠的全是石头与石林的大山上开垦出田地来其难度之大可想而知。有些小块梯田比巴掌大不了多少,也许在这么一小块梯田上只能种下一棵农作物,从种子发芽到后期生长的全过程中就是在这片块石头缝中,还得靠天下雨来浇灌,想想那是个什么概念?

周梯田是周朝劳动人民用双手将大小不一的石头堆叠起来。何为“挑士入石”?是把山脚下的土壤挑上山再填到用石头堆叠起来的梯田缝隙里。

远古时代的田镇这片土地上地少山多,六山三水半分田,另半分田在大山上。经考古得知大山上这些大小不一的半分田原多是军垦田与民垦田。怎么说是军垦田?原来田镇这个地方自古以来就是军事要塞与兵家必争的地方。当兵吃粮可以吃国家定量供应,然而他们的家属没有这些供应怎么办?为了生存下去,为了繁衍子孙后代只好自力更生,戍边屯田开垦荒山种出粮食自给。

江山代代英雄出,多少豪杰为国躯。谁能留得青史名,青山无处不葬坟。斗转星移、日月如梭、朝代不断更替。仿佛看到了冷兵器时代的那个身高八尺的大将军骑着剽悍棕色战马手持长枪与短刀短矛的士兵和手持弩弓的士兵们拼搏在战场上嘶哑的杀喊声,杀!杀得人仰马翻的悲壮场面。冲呀!杀呀!再就是近代武汉保卫战十万中国抗日革命同盟军与日寇大战时的舍身卫国冲锋陷阵与鲜血染红大江大河的英勇气概场面。

铁打的兵营流水的兵,打江山靠人,守江山同样要人,用鲜血从敌人手里争夺过来的营盘再怎么改朝换代,但一成不变少不了要士兵来戍边守土。此山上机要要塞与兵员布防的人数多没变化。天下和平了他们的随军家属也是一样要吃要喝,也就有了山上梯田的继续不断向周边延伸和石头房子多建几间。

三十里关山有座山海拔超过500米的笠儿垴山应算是主峰,周朝梯田多在这座山上,周朝梯田面积到底有多大?有用心之人算计了一下,若把这片周朝梯田与哀牢山梯田做一下比较乃是小巫见大巫。


2

我曾听人说过多次在笠儿垴山的大半山腰有个叫葛麻塘的村庄,说这个村庄是个比较古老的兵营村。古老两个字如吸星石一样,如何又如何的仿佛有一种神秘得好像是在故弄玄虚的那种,那个朝代那个朝到底是个什么藏在里头值得卖弄。

当然了,一个必须亲自去切身体会一下,只有切身体会到了你才会得到一种远古的且带有原始的那种气息;二个必须的通过自身来感悟,或许你会领略到了一直想要寻找中的不是传说中的那种失落。你也许会豁然开朗山外有山、人上有人、山上有村,村中有故事。三个必须的尽量去猜测和发挥自己丰富的想象力,在古老的且带着风土人情的那片大山里头的地方有说不清的那种怪怪感来。他们的祖先是兵,来自于五湖四海。

我感慨生于斯,长于斯,但从没来过于斯。一种神秘感触发了我的神经元,难道那个大山里头真的有什么独特的比较突出的我从没见过的?你到了就知道,你会有一种发自空灵的又觉得怎么会有那么原始得像个古老部落的那种感来。.

吊我胃口不行,是个11月尾树木枯黄凋射得快差不多了,我和张保国、毛寿兴、梅晓红等人同行。梅女士领队说她对这一带熟悉不过了。兴致勃勃要去的地方就是隐身在大山深处的葛麻塘村。小车行驶在前去葛麻塘村子唯一的一条环山公路上,这一路上少不了谈笑风生。据我所知毛寿兴曾在地区扶贫办工作了好长一段时间,他说他为了扶贫来过葛麻塘,对于当地的情况比较了解,一句话就是贫穷。毛寿兴还说他在扶贫办时基本上踏遍了黄冈地区那几处比较贫困落后的地方。扶贫办的责任:将生活在大山里头贫穷与落后的人家有一户算一户,一定要把他们贫穷又落后的帽子早一天摘下来。

沿山公路是水泥路,有些地方的路基和路面情况还算不错,但也有一些地方破损得比较严重。山路十八弯,这当中少不了七拐八弯的,或许遇上一处急转弯少不了惊愕叫声,“减速了!慢行了!”车过急弯时然则身子摇晃连喊“平速行驶”。

我看车窗外感叹说:“想不到时已仲冬应该是无边落木悄悄下,然而这个地方还会有青绿植物,虽说弯路多、绕得有点头晕,但这里风景美得超乎想象,竟然有些刺激感。”山路并不算远,花十几分钟就到了。

在没有到达这个村子之前,我心里有个估摸数字,这个村子里的村民一定不多有十几户人家八九十或百来人口,村民房屋子或许零星四处分散着,或许也有几户聚居在一块。大致情况这个村是国家扶贫的重点村,是个是在是扶不起来的穷村子。当地政府怎么办只好将整个村里的人口迁徙到平原地区,或是城市里。

车到了半山腰我禁不住念叨: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今日做向导的梅晓红笑说目的地快到了。只见眼前一山凹之地像簸箕口一样径直的斜插下去,山凹子正中间有一条笔直的柏油路宽阔得可以直接把车开下去。

小车停放在村子中间一块空地上,空地已被水泥硬化了。有一栋比较近代的房子大门上端写有葛麻塘村几个大字。我在惊疑笠而垴山的半山腰间就这么个山旮旯里头怎么会有这么宽阔的大片土地呢?这怎么可能武穴市辖区之内竟然还有这么一处我道它是土生土长在高山上的村庄?

我抬头观望整个村子心生诧异,怎么会有这么大的一个村庄躲在山旮旯里头?村庄还是个大村庄,不是我估摸的一户几户十几户而是依山而建超过百户。这个村庄的四围环山,绝对自然天成不是人工造作。山上的山里别有天地,这里是大山上的山,大山生小山,远处的小山一眼望不到边际,仿佛置身在一处无度的空灵地带。

我一度怀疑错觉上出了问题,反复在问:这里曾是古时候的兵营吗?到底是那个朝代藏兵在此处大山里头?传说可以屯兵几千人的大兵营?这里人是一些剩下来没走的或是自愿留下来的兵家之后吗?(侵华日寇曾在此处驻军,司令部设在双善洞)

此地可否还存留历史既非是可的夭殇?我带着这些疑问只好继续去寻找。我差点大声叫喊,石头房子!但没做声,是怕他人笑话我没见过世面。然而不停地念叨:石头房子,有点原始的石头房子。看眼前石头房子有的整齐得像站岗放哨的士兵,也有东倒西歪的像是刚从战场下来的士兵。不只是这一处石头房子,还有山西边的石头房子,此乃纯石头房子。这些石头房子不是错落有致,仿佛是天生的生长在石头缝隙中和树林子里。这些石头房子不只是个性化还太有那个奇思妙想的结构了。

其实这个村子里头也有好多间青砖青瓦房子鳞次栉比的依山而建。当然最美的房子是建在村子正中间的那几栋。村子正中间有棵三百岁的大樟树,有些房子隐匿在大树下,有的房子藏身在乱石丛中。

但我钟情于那些石头房子,并且有一种说不出的那种亲和感,有可能我前世就住在这样的石头房子里头。我在长篇神话小说《夜泊》里写过石头村,描写的石头村里的石头房子和这里的石头房子多么的相似。那是梦中莫高秀才赶考途中路过一座大山时受了惊吓,在慌不择路不经意间走进了石头村,然后遇上了人生奇缘的故事。我做梦也想不到现实中的石头村石头房子就在眼前。

3

人有三观和各抒己见,有可能我对于大自然的某些看法与有些人的意识形为上或观念上有所不同。比如说对于道法自然、天道酬勤颇为赞同,但有人不为赞同的道理天道并非酬勤而机会才为最重要的机会主义一样。突然有了一种落差意识贫穷落后区分不了开来。竟然有一种这里落后得好可爱,可爱得有点返朴归真;可爱得有那么点原始;可爱得叫人留连忘反舍不得走。怪了吧!

我惊喜,终于找到了世外桃源!你们岂可以说这里是一片贫穷落后之地?你要这么说我岂能责怪你?我惊叹,这里是多么好的天外人家,只在梦里到过的地方。你们岂可否定这里一无是处?你要否定我岂敢道你不是。你们看这四面青山含岱,天蓝水碧,难道说不是这边风景独好?你们来看这些石头房子,只有在它身体里才含有那种古老的气息?你仔细品味这些石头房子,只有它才有那种历史的苍伤感。

眼前所见的石头大房子,石头小屋子,石头围成的小垸子,堆积杂物的石头窝子,还有用来饲养家禽石头小屋子,石级、石桥、石阶、石巷。石头、全是石头,不怕霜打、不怕雪压,风吹不化、雨淋不败。过了一千年过了一万年依在,此情此景何处有?只有此处大山深处才得有。有没有联想到当我们的祖先,当她们从山顶洞中走了出来。阳光下她们环视四周也许在想离开了山洞今后居住在那里?不就是就地取材用石头建房子,然后居住在的石头房子里繁衍子子孙孙,子孙不也是沿用祖先之经验石头壘房子。

若问,谁能读得懂石头文化?回答,可能都能!谁能利用石头文化?那就不见得了。石头里的沁色中饱含了苍茫的历史;石头里剖析了一个时代的变迁;石头里有镜子可照出人性本质。多少人把自己比作路边一小石子,甘愿奉献给人们来践踏。我曾经不远几千里去他乡参观游览石头房子和石头古驿道。我今有这么一处地方,保留下了有那么多的比较完整的石头房子,难道说不是无价之宝?他人能变废为宝,为何我们有宝不知利用。

这个地方得天独厚的大自然形成的再好不过的乃全国数一数二的什么都具备的一处好地方,也是上天赐给咱们武穴人的一个无价之宝之地。这里不只是有石头房子,还有山凹下一大块平地中间的一口池塘,这口池塘里的水终年不会枯涸,可供应全村村民使用。还有在东边一座山腰下有口深不见底的溶洞,洞里半深处见水,从外取水下洞三十多步。这些都是大自然赐给大山里的人们。

有水源之地方可养生供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口处在半山溶洞水井可供全村六七百人口牲畜饮用,一年四季从不枯涸,遇上再怎么干旱之年也未断水。以科学理念来说喀斯特地貌很难蓄水,而为什么山上村方圆几十里几个村子里都有这种神奇的水井?也就有了一口水井为什么吃不完的神话故事,这个故事说来话长这里不表。

我想告诉他人就这么个大山沟里头,有这么一个叫人不得不去思考的地方,有可能其作用一文不值;或许永久的封存在这片大山里不为外人所知;或许被人发现了外加以宣传和我一样告诉外人;或许也有人意识到了这个大山沟里竟然隐藏了一笔财富,一个叫人叹为观止的好地方。藏在深山无人识,与杨家有女初长成难道不是一样,养在深宫人未识。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则。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4

气候反常仲冬不觉冷,像三月春天。今日所幸,想不到这种景观被我碰了个正着。真的应了那句来得早不如来得巧。不忘天气预报怎么说:今天有西北风一路南下,过武穴境界时会形成一般冷空气和对流天气,并制造出气温急剧下降,局部有雨,大雨变小雨,然后又由小雨变大雨。嘻嘻!突见笠而垴山峰顶有一团雾气由西北飘来,雾气越变越浓。我在想是不是冷空气马上要到来了?要不然那些先知先觉去了那里?

海拔500米的山从理论上讲其高度应算不上有什么奇特之处,但因其处在北纬三十度神秘的地理位置和亚热带气候的相互影响,也就形成了其宜人气候与特殊地理景观。山上不仅四季分明,古木参天,还有怪石嶙峋与奇形溶洞密布。

我登上笠儿垴山顶上极目远眺,长江如玉带,便有了大江东去浪淘尽的悲怆感来。看江面上百舸争流,鱼鸥翔飞,心儿也随之好高骛远了。如一撇彩虹映入眼帘的武穴长江大桥横跨南北,看得清桥面上川流不息的车流。

站在大山上看山,看远处的小山如一个个小山包儿,一堆粪土堆儿。山中有山里,山里有山中;山里山上、山上山里,如看人一样,竟一时看不清看不透。一眼望不到边的山上与山里,有梯田数千公顷仿佛又看得那么真实。

山上有十个村子,传说多是在明朝末年为躲战乱隐居在大山里(除了兵家),然而经历几百年的延年繁衍大山里有山上村、葛麻塘村、冷应塘村、荞麦塘村、莲花塘村等村庄数百户人家,繁荣时人口二千多。

不知为何突然有一种伤感,战乱,避难、躲藏、逃荒,嘈杂的脚步声。曾怀疑生活在大山里的古人是怎么生存?关键吃的粮食从何而来?不用问通过艰辛的劳作从贫瘠的土地里索取而得。村里人揭开我的疑惑指着前后山证实地对我说:你看那前山后山,放在二十几年前那都是大块小块的梯田。

历史如翻书页哪么快,从周朝“挑土入石”开始一直延续到近代,在这二千三百多年里哪朝哪代不是战天斗地的改造山河的响亮的叫喊声何曾停息过?我眼前仿佛重显古人劳动时的场面,特别是近代。在劳动工具相对原始落后的状况下,有人说是愚公移山精神在鼓励着他们,有人说是为了生存下去生活逼着他们。

“粮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最高的最准的法则,任何时代不会改变。求人不如求土,求土样样都有。找大山要吃开山劈石建造梯田,为子孙后代只好苦了咱们这一代。”

建造梯田多在农闲时冬季开始,天还没亮“咮咮”的哨子声响起:“出工了!开山劈石修筑梯田了!”男女老少齐上阵,一组青壮年男人光着膀子挥镐打石;二组中青年妇女挑石运送;三组老汉堆叠成梯田。山脊缺少土壤怎么办?只好从山下运土上山来填土入石,扁担不知挑断了多少根,土筐不知挑坏了多少符,肩膀练成厚厚的硬肉墩,脚掌磨成厚厚一层鞋子底,寒来暑往、年复一年,月复一月,一天又一天,平整出来的土地小块的比巴掌大不了多少,才成就了今天山上村梯田连绵数十里。

修筑好的梯田既挡住了山洪,也怕山洪,特别是夏日山洪暴发。高山近天处,风雨来得快。一时乌云盖地,盖住了山顶上空天都黑了。电闪雷鸣,狂风大作暴雨倾盆而下,把刚刚修筑好的梯田尽数冲毁。心快碎了!昨夜一场暴雨把刚修好的梯田冲毁了怎么办?重修!最难的大问题就是浇水灌溉,那是个天大的难题很难解决,也只有在近代史上才有水利的奇迹水泵提级一节一节提水灌溉。

可怜古人看天吃饭,遇上干旱颗粒无收。山地种不了水生农作物只能种旱地农作物,红薯、芋头、土豆、高粱、玉米、芝麻、大豆等。一年最忙的劳作就是插薯、锄薯草、挖薯再就是把红薯切成片晒干成薯干,然后把晒干的红薯干挑到下山粮管所通过政府调拨换回大米挑回山来。挑百斤担子下山对于我们来说一点也不难?挑百斤上山也不难,挑惯了也不觉得有多累。从没空手走路多少得挑些东西才是,以物来换取日常生活用品。田地少有办法村里男劳力大多数学会一门手艺,不是木匠就是泥水匠,再就是石匠。男人出门找副业妻子守家盼望丈夫早日归来。丈夫外出找副业带着钱回来的那种日子过得还算行。

传说分田到户大包干有一户人家分了二十九块土地,他数来数去只有二十八块,怎么就少了一块?原来是用斗笠盖住了一块。“嗨呀、嗨呀”的劳动号角声虽说已远去,但从周朝挑土入石建造梯田的开始再到近些年退耕还林,然则人们也许已意识到了不能搞一刀切,有价值的东西不应该放弃得好好的利用才是。

假如,把原本的周朝梯田今已成为乱草丛生的大小荒山中的荒田一一清理出来,也无需多大改造不也就有了像桂林龙脊梯田和云南哀牢山一样的观光梯田。也许有可能就这片周朝的梯田会引起世界学者的关注,想必也会有游客前来观光。一旦水到渠成这不也就可以称作为一大美景的“笠垴梯田”。

还有那些形态各异的有如碉堡一样的石头房子;还有那大片东倒西歪的快破碎了的老屋头子,它们仿佛在向我倾诉着什么?不是天天在说怎么搞活山区经济吗?不如就地取决,它的优处离城市比较近,得天独厚;假如把它重新装点起来打造民俗村。这里原本就是一处休闲与养身的世外桃源,美不美!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0

标签:周朝   梯田   喀斯特地貌   武穴   山里   村子   村庄   石头   房子   地方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