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编辑马立诚:南京大屠杀根本就不存在,日本不应道歉

马立诚背景及其否认南京大屠杀的言论

马立诚,1946年出生于南京,后就读于武汉大学,毕业后进入中国青年报任编辑。20世纪80年代初,马立诚被选派赴日学习,在日本期间,他对日本文化深深着迷,开始对中国历史产生怀疑。

归国后,马立诚出版了《对日关系新思维》一书,书中赞扬日本,主张民众放下国仇,用新思维看待中日关系,引发争议。此后,马立诚调任人民日报,但继续发表亲日言论,被开除。

随后,他出版《日本不必向中国道歉》一书,公开否认南京大屠杀,声称“南京大屠杀根本不存在,日本不需要给中国道歉”。这番言论在中国民众中引发极大愤慨。

南京大屠杀的历史事实

南京大屠杀,是1937年12月日军占领南京后,对南京城内无辜居民进行的大规模屠杀和强奸。这一历史事实,有大量的日方档案及幸存者证词等第一手资料佐证。侵华日军的残暴行径,造成了30万中国人死亡,其中绝大多数是平民。

南京大屠杀既是中日战争期间日军的重大战争罪行,也是人类历史上的巨大悲剧。马立诚对此视而不见,坚决否认南京大屠杀的存在,是对中国人民集体记忆的亵渎,对历史事实的歪曲。

马立诚否认南京大屠杀的可能动机

马立诚否认南京大屠杀存在的行为,有其复杂的社会政治背景。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以后,日本经济获得巨大发展,许多中国人对日本文化产生好感。马立诚很可能受此影响,对日本文化产生盲目崇拜之情。

与此同时,为发展经济,中日界关系出现解冻迹象。马立诚可能误认为否认南京大屠杀有利于中日关系发展。但我们必须认清,历史事实不容抹杀。只有日本正视历史,中日才能真正建立互信。

马立诚言论的危险性

马立诚所作所为,不仅粉饰侵略史实,为日本军国主义开脱,也有损中国国家利益。第一,否认南京大屠杀存在,等于为日本侵略行为翻案。如果任由这种言论传播,只会鼓励日本右翼势力否认侵华历史。

第二,此类言论打击中国民众的爱国精神,削弱国家凝聚力。第三,长期积累的民族仇恨情绪一旦消退,则对国家安全形成隐患。因此,针对马立诚的言论,我们必须采取果断态度。

重新审视马立诚事件的启示

马立诚事件反映出两个问题:第一,民族历史教育的重要性。长期占领下,一些台湾民众对日本殖民统治历史认知模糊。我们必须强化爱国主义教育,使民众特别是青少年认清侵略国罪行。

第二,言论自由的底线在哪里。否认南京大屠杀的言论,不应得到容忍。因为这不仅触犯道德底线,也危害国家利益。我们应该建立健全法律体系,对危害国家利益的错误言论设立明确的法律红线和惩罚措施。

结语

马立诚否认南京大屠杀的言行,是对中华民族集体记忆的践踏。我们绝不能容忍此类言论泛滥。全社会都应当为捍卫历史记忆,守护民族尊严和利益而努力。

同时,这也提醒我们必须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使他们从小认识中华民族的历史和使命。只有这样,中华民族才能在世界历史进步的浪潮中屹立不倒、发展壮大。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31

标签:日本   新思维   人民日报   南京   中国   中华民族   民众   中日   事实   言论   编辑   历史   马立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