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醉酒香 故土情怀

风醉酒香故土情怀

—酒汉子沈增福人生撷录

文/王麟慧

沈增福人如其名。六十开外的年纪,长得很敦实、有福相。他双眼皮,大眼睛,笑起来糯糯的、甜甜的,让人觉得这是一个标准的暖男。

那是一个夏末初秋的日子,阳光很好,空气很好,我与他对角而坐,拉开了采访的话题。

作者王麟慧老师采访沈增福

也许因为彼此不熟悉,初次采访,感觉沈增福说话慢悠悠,有些木讷,不善于表达。又感觉他很忙,一会儿时间就接了好几个电话,我收到的资料不多。于是有了第二次面对面的采访。

为撰写这篇文章,徐老师事先给了相关资料,熟悉沈增福的织里人也友情提供许多陈年往事和细节。经过梳理,终于磨合此文。


艰苦童年扁担街

织里老街以扁担街著称于外。紧贴扁担街北侧有一个小村坊叫作安全兜,它以村内一条小河流为界,河东岸称东安全兜,属织里行政村。西岸称西安全兜,属郑港行政村。1953年,排行老三的沈增福出生在西安全兜。

沈增福家门口小河流

沈氏世代业农。父亲沈文庆老实巴交,性格安逸。母亲夏氏网娣祖籍江苏丹阳,民国年随父辈迁移至吴兴定居。从小受家庭影响,初识文字,通晓事理。郑港村老书记邵定良回忆说:“阿三(沈增福小名)娘是非常勤劳的妇女,集体化年代样样农活拿得出手。勤俭持家,任劳任怨,把四个孩子拉扯成人。”邵定良还说,三年自然灾害时期,沈家小孩子多,劳动力少,生产队里年年透支,属于贫困户。每年年底到大队部领些粮食、棉花胎、布票等救济品。

沈家生有四个孩子,大女儿出嫁,三个儿子早就成家立业,事业有成,且子孙满堂。沈增福的父母已故世多年。说到母亲夏氏,沈增福说儿时很穷很苦,母亲为家庭付出了太多太多。她说贫穷不可怕,教育我们从小要勤劳,读书要上心思。沈增福动情地说:“母亲教育我们说,平时要养成起早的好习惯,一日之计在于晨,孩子们要为家庭争气。母亲巳离开我们多年了,她没有享受到儿女的物质孝顺,真是子欲养而亲不待啊。我非常想念她老人家,常常梦见她慈祥的面孔。”当知道他母亲在70多岁那一年,因为修一盏电灯泡,从凳子上摔下来头着地,颅出血而去世,让听闻的我也忍不住泪湿。

安全兜河水清澈明净,曲曲弯弯流至南太湖。沈家位于村坊中段,有祖宅老屋三达,算是不错的乡下人家。沈增福说:“祖上留下的房屋三开间三进深,我们弟兄每人分到一达。虽然陈旧失修,但有天井,房间也明亮。我们在这里出生成长,对祖宅有很深的感情。”其弟沈增宝(阿四)说:我们的祖屋风水很好。1984年,第一代童装人邱氏(现珍贝集团)从北窑兜搬迁到扁担街,第一站就在我家老屋作业,创办镇北(珍贝谐音)服装厂。

改建后的沈氏祖宅

1960年,沈增福上学读书,学校是民国元年由乡绅创办的织里完小,今天则是百年名校。自家里步行到学校仅十分钟路程,沿着扁担街背后的小路边走边玩耍。沈增福有时也穿过秀才弄,到西大众食堂买根油条解馋,然后沿织溪走到学校。织里完小当年是全区范围最好的小学,师资与设施比乡村小学胜出一筹。校内有棵树龄400年的银杏树,绿荫浓盖,鸟雀啼鸣。沈增福在这座学堂里读完了6年小学。学校前面是南横塘与小轮船码头,各类船只来来往往穿梭不停,夏天,沈增福与同伴常到这里游泳戏水,攀着机帆船游出好远的路。

沈增福在位于五溪漾东岸的吴兴四中(后改为织里中学)就读初中。吴兴四中隔五溪漾与织里完小对望,相距仅三百来米。他读初中时,遇上“文化大革命”运动,先是停课,后来学工学农。他与同学们一起参加批判大会,一起到“三千亩”(学农基地)种田摸草收割稻子。

初中毕业后,沈增福回生产队参加劳动,学会了一整套农活。还帮助父母饲养猪羊与自留地干活,学会了腌制香大头菜。沈增福感慨说:艰苦的童年,让我懂得了要靠奋斗,才可改变命运。


熔炉淬炼大武汉

沈增福当过兵,他是坐着织里班小轮船,在乡村干部敲锣打鼓及鞭炮声中离开了扁担街。此时此刻,他胸前戴着大红花,深情地回望了那棵古老而高大的银杏树。

第二次见面,我就多了解些他在部队的情况。这次我听他说的第一句话是:你的茶真好喝,是什么茶?

就这句话,我们似乎又拉近了距离。

我发觉,沈增福很憨厚善良,这是他骨子里的东西。但是我第一次见他时没发现,作为曾经的记者,我采访的生涯中,成功和快乐有之,失落和愤怒有之,被冷落被拒绝有之。

这次写沈增福,应该属于前者。

我需要从沈增福身上知道当兵时他的表现,我必须从他当兵的经历中挖掘出他的蛛丝马迹,从而悟出他的人生轨迹,感受他所追求的目标和内心的自己是如何互相交融,他又是如何在刚刚挤进古稀之年的时候,成为他母亲一直想要的样子:——增——福。

沈增福接受采访

沈增福读书不多,用他自己的话说文化水平低。当年跨出校门,便报名参军。这似乎是从前农村孩子除读书以外的另一条谋生出路。以沈增福的聪明,穷人的孩子早早当兵,无疑是正确的选择。

上世纪70年代初,沈增福当兵到了湖北武汉军区空军雷达49团。才入伍没多久,就当上了油机班班长。后又被选拔当了雷达兵。这可是需要专业技术的,于是他被送去专业学校学习。这对初中都没好好读的他来说太难了,可他骨子里的倔强告诉他,哪怕千难万险,也要学好技术,做一名合格的雷达兵。

这里必须要科普一下雷达兵是干什么的。

要当一名合格的雷达兵,首先要学会警戒、侦查、发现目标并测定坐标、识别敌我属性等,还要学会目标引导己方或敌方的航空兵舰艇截击敌方目标并进行武器控制,通过电子计算机控制导弹或火炮对目标进行瞄准射击。

要做到这些,首先是学习。可是对沈增幅来说,实在是一件困难的事情。

那些年沈增福在随州雷达技术学校读书,他学电工,可学电工需要大学文化程度,老师每次电力、电压、水位差、电位差、电阻、电容说起来滔滔不绝,可他一脸懵逼。即便他有十个脑袋,也装不下这么多连大学毕业生也感到麻烦的知识。逢到考试就更难了。别个同学半小时就能完成的考卷,他两个小时完成都觉得千难万难。为了跟上学习,他只能晚上熬夜,通常要熬一个通宵。好在是开卷考,即便这样,他连抄写都来不及。他告诉自己只能硬着头皮学,不懂就问,不怕失败,不怕丢脸。他终于把一个雷达兵该有的知识和技能都学好了,还当上了班长。

别看一个小小的、才管理十来个兵的班长,那可是个技术班,挺难当的。

这是沈增福的原话。

班长是带领一个班的兵头,又是将尾,是指挥者也是监督者,是最基层的指挥工作,要确保工作的质量和直接的结果,可见责任何其重大。

作为班长还要发挥主动性,充分调动全班的积极性,保证安全第一,质量第一和效益第一,防止事故的出现。

作为班组长,应常常反思自己,在工作中找答案,不能搞帮派,对战士要一视同仁,充分发挥战士的积极性和团队精神。

沈增福如数家珍的讲述让我一阵头晕。我感觉不是我在采访,而是沈增福在给我上课,我成了他麾下的一名雷达战士。

说到当班长,酒痴男人沈增福还有一个更匪夷所思的故事呢。

应该是同一个连里的、从广东梅州市来的一个新兵,来了不到两个月,有一天偷了一把枪,偷偷地藏在了一个不为人知的地方。这个错误犯的有点不知天高地厚。

说起来,这个偷枪的新兵因为在家乡受欺负,当兵后想到的第一件事,就是拥有一把枪,回家后可以报仇。

连里发现少了一把枪,这还了得,于是发动全连战士翻天覆地的找,哪有枪的影子?

这件事惊动了团领导,于是命令全连战士全体集合,带上背包和行军用品,集体站在操场上,然后开始给每个人搜身,无果,马上返回空无一人的宿舍搜了个遍,还是没有。

无奈,领导去请了个懂心理学的专家,让全体战士在操场上集合,站成一排,眼睛瞪着前方。那位高人逐一审视官兵的眼神,居然从全连队官兵中找出两名新兵,说偷枪的人,两者中必有其一。

果然,经过攻心术,找出了那个偷抢的新兵。

自此,枪支管理就非常严格了。

据说这个战士因为初来乍到,不知武器的深浅,念其在家乡的特殊情况,军事法庭给判了三年。

说到这些,沈增福是一声叹息。而我则感叹,有时候造化弄人,毁掉一个人的,很难说不是一根稻草。

沈增福当兵七年。先进雷达49团,当过燃油机班班长,炊事班班长,退伍前还回到燃油机班,依然是班长。他说,当兵时最开心的,是代表连队去领柴油机,回来时站在汽车上很威风的。

沈增福的退役军人证

后来沈增福退伍回家,他从部队回来啥都没带,只带了三箱书,那可是他在雷达学校学习的三箱书啊!

我问他带回来的那些书有没有用?

他摇摇头说,这些书对他的人生是有意义的。尽管对他后来从事的工作和商途一点作用都没有。但是,他带回来的是一种精神,是他今后的人生中坚实的基础和支柱。


商海踏浪弄潮儿

1978年沈增福从部队退伍,回到了梦中萦绕的扁担街,回到了生他养他的安全兜。

那时的社办企业非常欢迎复退军人,认为见过世面,素质高。

1979年,沈增福被织里工业办公室聘为供销员,与老资格采购员王古生、朱阿满跑外勤。当年的供销员也让人们羡慕,可以游历大小城市,结识很多人士,被视为乡村能人。但是大多时间在外,顾不上自己的小家庭。沈增福他们在杭州、上海、江苏的城市推销乡镇企业的产品居多,有时也到北京等城市,积累了人脉关系。

当年的乡镇企业人员常有调动。1981年,沈增福被织里工业办公室调到塑料筒管厂任负责人。沈增福上任后,大胆改进机器设备,聘请湖州永昌绸厂陆师傅进行技术指导。该厂专业生产塑料筒管与塑料编织袋(蛇皮袋),编织袋为湖州化肥厂包装化肥专用包装袋,每月需要几十万只,被列入市政府的计划,创下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塑料筒管厂还自己制造电风扇(吊扇),其中有一批赠送给织里影剧院。

80年代初织里第一代童装人开始卖枕套、做童装,一根扁担两只包,走南闯北,艰辛创业,赚到了第一桶金。某某人卖童装迅速致富成了万元户,消息不断传到沈增福耳中,尤其是目睹租在自己老宅的邱氏兄弟,每天的布料成批进来,做好的童装整箱运出。他再也坐不住了,便辞了社办企业的工作去闯外面的世界。

初始,沈增福与兄弟合做童装。他结识了织里早期童装人顾新才、郑爱宝、吴火宝等人,先是在北京前门大栅栏等街上摆地摊,请商店代销童装产品。后来到商场租赁柜台,站稳脚根,一步步图发展。此期间,沈增福依靠战友的关系,为湖州丝绸服装公司承揽了几十万套(顶)军装、军帽制作的业务,也曾为织里镇办企业蓓蕾服装厂推销产品。

时代造就弄潮人。尽管做国际生意有很大风险,1990年,增福与战友合伙去苏联做生意,注册了远大贸易有限公司。他们租赁办公场地和货房,聘请翻译,干起了国际贸易。沈增福说,那时生意很好做,我们的贸易公司主要是做建材方面的业务,铝锭、钢铁等,还有丝绸、服装,一年多时间赚了不少钱。然而天有不测风云,1992年初前苏联解体,局势动荡。我们看看情势不妙,迅速撤回国内,但货物、未收拢的资金打了水漂。这次生意亏了好几百万,朋友苦笑道:千日斫柴一日烧光了。

返回北京,东山再起。在苏联的生意失利,沈增福没有一蹶不振,也不理会有些人“阿三这次弄光了”的风言风语。他在小胡同里租了几间旧房子,又做起了童装生意,还与双林波塞冬服装厂合作做丝绸产品,又积累了一笔资本。

织里步行街

20世纪90年代后期,国家放开房地产市场,房产生意有很大的利润空间。沈增福瞅准这个机会回到家乡织里,1997年与朋友合伙注册了湖州新光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在镇区富民路黄金地段竞得地块,做起了房地产生意。三年时间,建造了新光路、步行街、永盛路范围内550套3—4层的商住两用楼,至2000年销售一空。而今,这个路段为织里镇主要童装厂家的生产区域,客商川流不息,房价升值了好多倍。

干实业是沈增福后期的发展足迹。2004年在长兴李家巷涉足矿产业,2008年在妙西参与石矿股份。2009年收购湖州第三水泥厂(厂址九九桥),改名山伯水泥有限公司,不久因为高能耗、高污染被政府叫停,沈增福第一个带头响应,得到了政府的三十万元奖金,站在台上接受市领导颁奖。同时被叫停的还有很多湖州的大型企业。

近年,沈增福在湖州高铁站附近买了座大楼,名创智大厦。还购买了织里中心农贸市场的股份。

2020年后,沈增福认真考察了南方几个省的自然资源,最后决定投巨资收购赣南一处石矿,核定开采年限30年。招收全班矿务人员,目前已全面运行,并且让儿子接手管理。

商海搏击四十载,沈增福从扁担街走出,以巨大的魄力和商业智慧,坚韧不拔的扁担精神,收获了一枚沉甸甸的果实。采访中,沈增福深深感慨:做生意几十年,经历的艰辛无法用语言说尽,有过成功的喜悦,也有坎坷与曲折,甚至深陷人生的低谷……


情系桑梓酒汉子

沈增福会喝酒小有名气,一斤高度白酒不在话下,尤其在其熟人的圈子中。

有人说喝酒也有遗传,为此我打电话询问了其胞弟。

“父亲不会喝酒,平时点酒不沾。倒是母亲,有时干活累了,她会喝一点酒。”阿四(沈增宝)说:“母亲高兴时,也让我们几个孩子喝点酒,说男子汉要会喝酒的。所以我们的家族几乎人人会喝酒,现在大家庭吃年夜饭,要喝掉好几瓶高档酒。”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郑港村民在自留地上种了大量的香大头菜,腌制方法独特,色香味俱佳,很受市场青睐。村民还会酿酒,用种植的高梁或麦类煎制烧酒(白酒),用糯米酿造米酒。沈家兄弟到门前的小河里摸些螺蛳,捉些小鱼虾,炒盆香大头菜,就是过酒的好菜肴。就这样沈增福会喝酒了,沈家孩子都会喝酒,还常常喝2角5分一斤的烧酒。

在部队里,纪律允许的时间里或节假日,沈增福与战友一起喝酒,豪爽酣畅地喝。退伍后当供销员,在酒桌上结交了许多朋友,谈妥了不少业务。沈增福的人生与酒结缘,他不会抽烟,但从未断过喝酒。在北京的四合院里与朋友小酌,隔三差五在京城的餐馆里喝酒请客,被称为来自织里的美食家;在俄罗斯的酒店里酩酊大醉,被外国人指指点点这几个中国人。生意顺心时舒心地喝,生意受挫时要喝“气闷酒”。沈增福平喝酒很豪爽,在朋友圈里喝醉更是平常事,喝醉后声音大口气也粗了。第一代童装人陆新民回忆说,以前每周都与阿三等人喝酒,在织里喝,到湖州的酒店里喝,喝醉了觉得很开心。有次阿三与友人在我乡下的家里喝了好多酒,他大醉,硬不要人送,自己歪歪斜斜步行回家,倒在浴缸里到第二天上午才醒。

酒痴、酒汉子就是这样炼成的。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陶渊明的田园诗激发多少游子的思乡之情。沈增福空闲时间喜欢看书。他读过毛主席诗词,多位名人的传记。更喜欢读本土作家的书,家里藏有《人文织里》《浙北名医毛先生传》《淡去的炊烟》等书籍。今年夏天,《织里镇志》刚出版发行,就特地向主编要了一套。

沈增福说:我在扁担街长大,熟悉每一座小桥与商店,也熟悉斜桥头到虹桥头的许多居民。对扁担街有很深的情感,凡对老街有利的公益事业,我都愿意参加。

三十多年来,沈增福言行一致,参与桑梓的公益慈善事业,留下良好口碑。

织里老街第二代妙园桥

1986年,织溪上的妙桥要改建为公路桥,总费用需要7万元。当时政府资金紧张,沈增福与珍贝企业老板邱金元各捐资1万元,公路桥顺利建成。

1993年,织里小学搬迁至中华路并建织里税校,沈增福捐资5万元,湖州市税务局织里少年税校、织里辅导区中心学校为其颁发了“捐资助学,流芳百世”的荣誉证书,以资纪念。汶川地震,沈增福捐助善款5万元。

战友聚会,沈增福慷慨解囊。车旅费、餐费、住宿费、纪念品、拍照及视频制作,几年来总费用好几十万元,都是他一人承揽。企业所在地的五保户、贫困户需要照顾,只要有人求助,沈增福毫不犹豫地奉上善款。


沈增福捐资援建织里税校

扁担街孕育了织里第一代童装人,成就了多个知名企业和民营企业家,它是彪炳史册的奇迹。老街已经拆除待改造重建,而扁担精神将薪火传承。

《沧桑扁担街》纪实散文集即将出版发行。她留住了扁担街的沧桑历史,更留住了织里人心中的乡愁。沈增福先生予以资助并担任此书主编,善莫大矣。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序属深秋,谨以此文向沈增福先生表示由衷敬意!

沈增福全家获湖州市颁发的荣誉


作者: 王麟慧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8

标签:供销员   老街   雷达兵   湖州   扁担   故土   班长   童装   情怀   战士   生意   母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