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大连续极地科考40次,从南极传回中国声音

极目新闻记者 向一帆

“非常荣幸能作为武大南极科考团的一员出征南极,此次南极科考我将主要执行中山站验潮站维护升级、南极内陆GNSS基准站建设、昆仑站航空摄影测量等多项科考任务。”12月2日上午,在武汉大学中国南极测绘研究中心内,一则从南极拨通的电话,让大家了解到中国科研人员在南极科考的日常,也让更多人了解武大人连续40次参与南极科考任务,在那片万古冰原上留下的艰辛,与收获的感动。

武大第40次科考出征仪式

从万古冰原传来中国声音

南极中山站,距离内陆出发基地6公里处,武汉大学中国南极测绘研究中心研究助理耿通,正和其他队员一起,执行直升机卸货任务。2日上午11时许,伴随着直升机嗡鸣的风扇声,狄通拨通了武汉大学中国南极测绘研究中心的电话,分享了他在南极科考的日常。

耿通(左一)在出发基地进行直升机摘挂钩作业

“昨天我们已到达中山站,在这里我们还将进行3天的卸货任务。后续,我们还将从基地出发,一直延伸1300公里,到内陆的泰山站和昆仑站,实行业务化观测的任务。”今年10月20日,该校为李雪平、张保军、耿通、褚馨德4名队员,举行中国第40次南极科考队武汉大学队员出征仪式。随后,狄通跟随雪龙船从上海港出发,历时近2个月到达中山站。接下来的时间里,他将作为第40次南极科考团一员,认真完成此次科考任务。

爱国、爱校、敢为人先、自强不息、求是创新,是武汉大学的南极科考精神。39年前,当武汉大学鄂栋臣教授和其他500多人一起,穿越南北半球,航程二万六千多海里,最终登陆南极洲南部的乔治岛,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南极科学考察基地中国南极长城站时,武大人的南极科考之路至此开始。

从1984年至今,武汉大学40年坚持极地科考从未缺席,见证了中国极地事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发展历程。据中国工程院院士刘经南介绍,特别是在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重大工程中,武汉大学在南北两极建立多个北斗跟踪站并保障了跟踪站的连续稳定运行,解决了一系列难题,为北斗系统在极区的应用服务奠定了坚实基础,以实际行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作出了武大人应有的贡献。

前辈回忆科考惊险时刻

武汉,中国南极测绘研究中心。南极传来的声音在研究中心响起后,数位曾参与南极科考的“老前辈”也来到这里,一起回忆那段在冰原的日子。

武大科考队员

“极地研究是个非常冷门和小众的领域,我们所做的研究更多的是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没有其他老师那么突出。但我们一代又一代的人坚守在这里,靠的就是一份情怀。”作为武大第一位参加南极科考的女队员,武汉大学中国南极测绘研究中心教授周春丽,曾三次前往南极和北极科考,成为武大首名参与过两极科考的女性队员。

在现场,她回忆起一次惊险的逃生经历。一次科考,周春丽和两位队员一起,完成观测点检测任务。由于当天任务完成较晚,返程时天已经漆黑。海上风很大,浪似乎要将摩托艇盖住,三人只能紧紧抓住摩托艇,紧张得没人敢说话。直至回到科考站后,其中一名队员才从沉默中解脱,对其他两人说,他们捡了三条人命。

在南极和北极,“死里逃生”的故事还有许多。这些故事也被老师,带回课堂讲给学生,完成武大一代又一代的科考精神传承。“在南极中心40年的发展历程中,我们培养出了一大批胸怀全局、甘于奉献和成果出众的杰出极地研究人才。有些已达到高层次人才。”据武汉大学中国南极测绘研究中心教授庞小平介绍,依托学校南极测绘中心,自己和团队成员还整合学校测绘学院、遥感学院、电信学院和法学院的多个A+优势学科,让工科和文理科交叉融合进行极地科考。

未来持续聚焦极地研究

39年来,中国南极考察已经从“抵达南极”走向“研究南极”,研究方向也在不断拓展,从只研究冰川到大气、海洋、天文、地磁、物理、生物等各个领域,从单一学科到跨学科研究。从1984年首次参加中国南极考察开始,武汉大学参与了我国历次南极科学考察活动,先后选派近200人次参加中国40次南极科学考察和17次北极科学考察,是国内参加极地考察最早、次数最多、派出科考队员最多的高校科研机构。

南极

不仅如此,该校中国南极测绘研究中心在历次科考活动中创造了多项第一,包括绘制了我国南极第一张地形图,命名了第一个中国南极地名,出版中国第一部南北极地图集,建设中国第一个极地考察管理信息系统等,参与了每一个中国南极考察站的创建工作,为支撑和服务国家极地科学考察、维护国家极地权益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提升我国在国际极地事务中的影响力和话语权作出了重要贡献。

作为以遥感测绘见长的武汉大学中国南极测绘研究中心,也为科考极地测绘基准、南极地形测绘、极地数字制图、极地地理信息系统方面提供保障。同时,也直接研究环境问题,比如极地冰雪遥感、极地冰雪变化动态过程、极地海冰特征参数与变化监测等方面。

据武汉大学中国南极测绘研究中心副主任艾松涛介绍,目前,由武汉大学自主研发的“双龙探极2.0Polar GO”极地时空信息平台上线。平台聚焦极区人类活动与冰雪环境,可视化呈现各国极地活动的实时动态及时空变化,打造服务全球的极地时空信息平台。在此平台上,普通人也可清晰看见各国科考船和飞机,在南北极科考的实时情况。目前,已有几十个国家的极地活动纳入系统。

“极地环境较内陆有很大不同,极寒天气让人类无法正常居住,生活存在各种不便。在那里,人的心理和心态都会有些不同的地方,所以在科考时,我们一定要保证好的心理和身体素质。”武汉大学中国南极测绘研究中心主任张晓红介绍说,虽然在两极科考面临重重困难,但未来,他们将继续围绕国家极地战略需求,进一步拓展研究方向,带领师生为国家极地事业作出更多贡献。

(来源:极目新闻)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极目新闻”客户端,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欢迎提供新闻线索,一经采纳即付报酬。24小时报料热线027-86777777。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0

标签:南极   科考   极地   中国   科学考察   中山   内陆   武汉大学   研究中心   队员   声音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