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督军府到晋商博物院,国内首个由省政府改建的博物馆

山西近千年风云变幻,都是从这里策动的,实际上,当下“晋商博物院”的名号远远不足以彰显它曾经的辉煌历程。然而时代变迁,倒也颇有“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的境况!

它曾经是北宋名将潘美的帅府,也曾是明朝晋王朱棡的王府,到了清代则成了山西巡抚的巡抚衙门,清朝亡后,这里则变身为民国时期阎锡山的督军府;建国后,它是太原人人皆知的山西省省政府所在地……直到2017年,山西省政府南迁长风街,这里终于变成了今天的晋商博物院,实际上,当地人更多称之为督军府。

督军府旧址位于府东街西口“山西省人民政府”所在地。

据清道光《阳曲县志》记载,北宋以前为唐明镇晋文公重耳庙,北宋初年为潘美帅府衙门,元代改为中书省衙署,明永乐十九年(1421年)置山西巡抚衙门至清代,历代山西巡抚的衙门均设在此。辛亥革命后改建为都督府。

1916年阎锡山任山西督军,改称督军府,成为全国唯一保存下来的督军府旧址。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代表了山西人对阎锡山并非完全将之视为反动派,毕竟在他的治下山西曾是全国模范省,是当时国内少有的普及免费义务教育的省份,省会太原主要实业也是在他布局的基础上发展而今的。

督军府旧址坐北朝南,现存建筑中西结合,大都为民国以后督军府改建和新建。

由门楼、前院、渊谊堂、会议厅及梅山等组成,占地面积约4万平方米。门楼是在原清代巡抚大门基础上改建而成重檐歇山式二层建筑。

面宽5间,进深3间,筑装饰采用彩画技法,呈浮雕状,有强烈立体感。楼下有三门,东有木梯可直上二层。正门前廊出檐,两座石狮立于门前,东西八字墙向外延伸。

渊谊堂,位于正北中轴,悬山式五楹,前有抱厦,原为抚院大堂,民国年间改为二层水泥砖石结构,额上镌中山先生“天下为公”题额,阎锡山的副官原在此办公。1986年经维修改为接见厅,称“渊谊堂”,由薄一波题额。

东西两庑有二层砖构楼房,出檐有廊,为原军需处所在地。门楼左右后部有面宽11间楼房,

为原军务处所在地,构成前院。

梅山会议厅建于民国八年(1919年),俗称小自省堂,“自省堂”额题系康有为所书。此厅为仿卷棚四阿顶,四角加盖亭式角楼,装饰独特,凡柱、额、枋一律绘苏式彩画,典雅秀美。当时阎锡山召开重要会议和接待高级宾客时均在此处。民国26年(1937年),周恩来曾与阎锡山在此多次洽谈联合抗日事宜。

梅山,亦称进山楼,原为抚院的煤山,民国初年改为园林建筑。高20米,东西35米,南北100米,设东、中、西三路,可拾阶而上。山上存清乾隆时碑3通。

当仁洞位于梅山中部,内有清嘉庆年间镌刻的高3米“虎”字大碑,洞壁上嵌有乾隆御临五言《兰亭诗》五首。洞上建有西式四层钟楼一座,高20余米。

在督军府东侧,原为巡抚衙门内花园,后由阎锡山改为其私人花园,称东花园。现存西偏院称中和斋,有卷棚顶、面阔5一7间的二座带廊院子及仿歇山式内北厅(是阎锡山召开秘密会议的地方)组成。北有9间厅堂,宽33米,带廊,卷棚硬山顶,为阎锡山当年办公之地;里院为庭院建筑,有正房五间,为阎食宿地;正南西北有厅堂七间,称南厅,为阎锡山眷属居住之所。

改为晋商博物院后,这里以晋商文化为主体,兼展示山西的历史文化风情。博物院内收藏和晋商相关的账册、器物、汇票、地契等共计12万余件;也有被警察叔叔“追缴”回来的青铜宝贝。此外,御书楼藏有从明清到民国出版的古籍善本1.2万余册,近4万卷,包括经史子集和三晋名家大作。

这些文物与旧有建筑,都是极具历史文化价值的文物,假以时日将成为山西知名景点。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4

标签:督军   博物院   巡抚   门楼   衙门   旧址   山西   北宋   省政府   清代   民国   博物馆   国内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