崩坏3圣痕故事:梵高,真希望世界曾对你温柔以待

我以前看过一句对梵高的评价——

梵高从来都没有疯,只是他跑得太快了,时代在他身后气喘吁吁。

新出的这套“此生痴狂”,

让我惊喜地,发现画师与文案似乎回应了一种(我之前的)期待——

精致而丰富,心动常在,感动常在。

你看,画师与文案随手秀了一把,就是“半个文艺复兴”

后人难免评价梵高是个“疯子”,但天才与疯子往往只有一线之隔,

你看13岁的梵高,天生写满了聪慧。

毕加索曾说“(梵高)多么像年轻时的兰波,尤其是那双散发着敏锐而焦灼的目光的眼睛”。

兰波是一位19世纪法国诗人,早期象征主义诗歌的代表人物,超现实主义诗歌的鼻祖。

他与另一位法国诗人魏尔伦的“爱恨情仇”,也是文学史上的一场“惊世骇俗”。

1995年的电影《心之全蚀》就是关于这两位诗人的故事。

而那时,小李子的旷世容颜宛如妖孽,让一群少女少年被迷得不要不要的。

兰波曾写过一首《奥菲丽娅》,那是莎翁笔下一个为爱疯狂的悲情女子

梵高对艺术的爱,就像兰波讴歌的【奥菲丽娅】——偏执、疯狂又决绝!

历史上的梵高,其实是一个善于思考又富有智慧的人,

除了荷兰语,还能用法语、德语、英语三种语言与人交流。

然而,他似乎从来没有被世界温柔以待一生坎坷潦倒,

常常饥寒交迫,需要弟弟提奥的接济才能“苟活”

梵高的绘画生涯开始于1880年

此时他已经27岁,

相较于24岁就能完成《哀悼基督》的米开朗基罗,

梵高的起步实在是太晚了。

然而,这个时代从来不会辜负有追求的人,

只要你还有上进心,当下就是最好的起点

梵高的绘画生涯只有十年,却为这个时代留下近九百幅油画,上千幅素描和近千封书信

起初,梵高一直在沉潜,直到1885年,他才创作出著名的画作——

《吃土豆的人》

立绘呈现的,就是梵高苦于创作的场面。

为了这幅《吃土豆的人》,梵高留下了诸多草稿。

这些都在立绘中得以精妙地还原。

(注:素描部分的考据参考米游社用户【CACOKA】内容,已获原作者同意)

其中,左下——

1885

左上(1)——

1885

左上(2)——

右上(1)——

右上(2)——

从这些素描草稿看,梵高为了这幅心目中“名画”的确耗费了不少心思。

甚至,这幅五人版的《吃土豆的人》都有两个版本!

不仅如此,《吃土豆的人》还有4人版本!

从历史角度看,土豆对于当时的荷兰人也是重要口粮,

因为正是“海上马车夫”的开拓精神,

作为南美洲印第安人最常食用的土豆,才在欧洲以荷兰为起点传播开来

换言之,土豆,是当时穷人的核心口粮。

创作《吃土豆的人》后,梵高迎来了自己走向成功的转折之年——1886年。

1886年前后,梵高接触并迷上了日本浮世绘。

同时,在巴黎,他结识了印象派的主要成员,并与高更成为朋友

以现在的眼光看,高更着实不是梵高的好友。

因为(据说)梵高染上梅毒,就是因为与高更时常共享“同一个让人快乐的小姑娘”。

而梵高割掉自己的耳朵,也(据说)是因为与高更发生了激烈的争吵,情绪极端激动下的举动

当然,这位高更也是位很能放飞自我的艺术家。

1886年,高更离开巴黎来到布列塔尼的蓬塔旺小镇作画,

之后,到了1897年,在那里创作了著名的《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向何处去?

那部诞生于1919年,让无数人痴迷的《月亮与六便士》,其实就是这位高更的生平。

英国作家毛姆,以他的精妙笔触,用第一人称,

给后人阐述了作为远大理想象征的“月亮”与作为蝇头小利象征的“六便士”这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观的激烈冲突。

如此说起来,

梵高,绝对是月亮的忠实爱好者,否则,他也不会创作出旷世的“星夜三部曲”——

《星空》《罗恩河的夜空》《夜间咖啡馆-室外》

创作大名鼎鼎的《星夜》《向日葵》时,梵高已经在法国南部小城阿尔落脚了。

那一年,是1888年。

那些最传世的作品,几乎都是在这里(阿尔)诞生的。

中位立绘的演绎,正是梵高当时技法与创意走向成熟,个人状态也比较平稳的时期

最上方用画框装裱、还用红色绸带围绕的作品,名为《红色葡萄园》,也叫《阿尔的红葡萄园》。

译法有很多,但最为核心且重要的。

这幅画是梵高一生唯一卖出的一幅画

据说,买这幅画的人名叫安娜·博赫,一位比利时艺术家兼收藏家,

在1890年初,她曾支付400比利时法郎买下这幅作品。

说起来,这种有些突兀的红色绸带,也是著名艺术家卡拉瓦乔的专属签名。

如果,对,我是说如果,

你在艺术馆看到一副人物十分写实的文艺复兴时期的油画,且不知道画家是谁。

但如果你注意到有极为抢眼的红色布,多半就是这位卡拉瓦乔没跑了

这个冷知识特别适合陪着ta看展的时候,冷不丁给对方炫一下知识储备用噢!

(搞不好对方看你的眼神都会突然 blinking blinking 的)

我们一起来看看中位立绘出现了哪些梵高的作品。

右上(1),

是创作于1890年的布面油画《静物粉红玫瑰花瓶》(Still Life Pink Roses in a Vase)

右上(2),是著名的《黄房子》。

这座租来的房子是梵高当时的居所,

他把这座房子的外表涂满了黄色,用金黄灿烂的向日葵画作装饰房子,

整个房间充满了黄色的光线,因此被称为黄房子。

右上(3),叫做《绿色麦田背后的精神病院》,创作于1889年。

这一年,梵高已经和高更闹翻,精神陷入崩溃的他割掉了耳朵,主动住进了精神病院。

绿色麦田背后的精神病院 荷兰 梵高 1889 油画

右下(1),名为《收麦者》,创作于1889年9月。

《收麦者》,1889年9月,布画油画。

也许,书名《麦田里的守望者》(The Catcher in the Rye)就是从这个《麦田里的收割者》中获得了灵感(不是)。

右下(2),这是著名的《向日葵》,这是1889年的一朵。

对了,梵高在阿尔期间一共创作了7幅向日葵,分别有三朵、十二朵、十五朵等。

向日葵那种对阳光的追求,也是梵高内心世界对艺术对生命的那种热情与希望。

每一幅《向日葵》,都充斥着梵高最爱的黄色。

它们饱满、明亮、灿烂、怒放,明明只是油画,却好像获得了生命一般。

曾经,这是属于梵高的“心之火焰”;

现在,这是属于世界的“精神图腾”

其中,有一朵《向日葵》今天藏于日本东京财产保险公司美术馆

而2015年公映的《名侦探柯南:业火的向日葵》中,

出现的《向日葵》,曾经也是藏于日本某处。

但公开资料说,这幅画作“二战”时已经被毁

右下(3),这是一幅名为《盛开的杏花》的布面油画,创作于1890年。

这时的梵高,已经走近了人生的终点

左边画架上的,是极有梵高风格的帽子。

我觉得它更像是草帽。

因为1887年,梵高曾创作一幅名为《戴草帽的自画像》

而只打了草稿的自画像,

则是一幅名为《戴灰色毡帽的自画像》(Self- Portrait with Grey Felt Hat)

左下角的,

则是创作于1887年的《静物:有矢车菊和罂(ying)粟(su)花的花瓶》

其实梵高创作的不少花卉作品都很好看,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找来看一看

(随便找了一幅)

藏在这幅静物画后面的,是《罗纳河上的星夜》。

相较于更出名的《星空》,

这幅《罗纳河上的星夜》显得更加沉静与祥和——

或许,这就是梵高本人当时的内心写照。

广袤无垠的夜空,繁星闪耀,散发着圆圆的光晕;

璀璨的星空之下,河畔的灯在长河中拉出宛如思念的倒影;

与画面下方仿佛在喃喃细语的一对情侣交相呼应。

如果你用心品味,整个人都会慢慢沉静下来。

这就是艺术品的独特魅力

可能有人会好奇,梵高那副著名的《星夜》在哪里?

答案是,早就出现在格蕾修的相关PV中

那时,梵高的精神病时常发作,纠结不安的情绪展现在画作上。

不可能肉眼观察到的旋转星云,在夜空扭动,好像在吞噬一切。

整个场景极度扭曲变形,充满了让人心潮澎湃的震撼感。

那是一种让人癫狂的迷幻世界,你明显能感受到一种躁动不安的情绪,

它似乎是在黑暗中寻找一个明亮的出口——

因为,画作,本身就是梵高抒发内心的写照


而立绘居中的梵高,则是两个形象的叠加

托腮思考的原作,是《保罗·加歇医生像》(Paul Gachet),创作于1890年。

这一位当时是梵高精神病的治疗医生

更为重要的,他也是梵高一生为数不多的好朋友。

保罗·加歇医生热爱绘画,并且独具慧眼,十分喜爱甚至崇拜梵高的绘画艺术。

梵高十分感激、敬爱他,并说:“我希望画一位艺术家友人肖像的油画,他满怀伟大的理想。”

于是,传世的肖像画就这样诞生了。

而蓝衣少女的原型,则是梵高的肖像画——《艾德琳·拉乌肖像》。

梵高一共画了3幅艾德琳,都是在他去世前一个月时创作的。

艾德琳·拉乌是梵高从精神病院出院后,暂居的旅店老板的女儿。

有一种说法,这是梵高最后的浪漫——

因为油画晾干需要很久,而油画未干时,梵高的生命就已经写下了休止符。

而画中的少女和她的神情,则成为永生不朽的法式温情与梵高生命末期最后的希望

1890年7月,梵高创作了自己的“遗书”——《麦田上的鸦群》。

如果细细品味,我们能感受到这幅画中充斥着不安与躁动。

乌鸦在文化中难免与【死亡】、【丧】有关,

有评论认为,画中突然中断的道路,是梵高认为自己艺术生涯终结的具象化。

似乎有种看不到的力量突然插进麦田里,

一群乌鸦骤然飞起,像是听到了一声枪响。

这似乎也是一种极为残忍的自我暗示——

完成这幅《麦田群鸦》两周后,梵高死于枪伤,

至于是自杀还是他杀,已经不重要了。

“灿烂到极致不是黯淡就是死亡”,

梵高不愿意接受黯淡,所以,只能接受后者。

梵高去了另一个世界,仅此而已。

立绘,自然可以有各种解读。

一身白衣的梵高,就像是缺少翅膀的天使。

折翼的天使,已经不再是被上天温柔以待的少女,

也有可能是堕入黑暗的路西法。

故意遮住的左耳,那是她主动割舍的曾经。

左边的画笔,给了她【生】;

右边的手枪,给了她【死】。

金色的麦浪,象征着生机与希望;

扑翅的乌鸦,象征着压抑与永别。

那看不到远方的路,是梵高走不出的永恒。

那么,为什么梵高的眼眸是蓝色?

因为蓝色象征天真与质朴

为什么人人都知道和喜爱梵高?

那是因为只有这样的艺术家,才能一生保持最可贵的【痴爱】和【炽爱】

回望梵高的一生,的确都是【缠身的忧伤】。

活着的时候,他的艺术创作始终无法得到世俗的广泛认可,甚至死都死得不明不白。

事业受阻,情场也无法得意,

他一生的情感纠葛都出奇地失败,最终只能接受做个单身汉的命运。

他的37年,对友情的珍重、对亲情的在乎、对爱情的渴望、对艺术的追求,都满怀着【炽爱】。

然而,似乎一切都显得毫无意义,“愚蠢而虚妄”,多么可悲可叹啊!

关于梵高的生平和对作品的评价,我们可以轻松找到各种既专业又有趣的视频、音频和专栏。

这里,我就不再赘述了。

我是很惊喜《崩坏3》的主创,这次不仅挑了一个时代的符号,

而且,还将梵高一生的重大时间点和作品【又一次】【完美】组合在了一起!

游戏和油画一样,本身可能并不伟大,

但会因为其包裹的情感和精神,而变得伟大

“每个人心里都有一团火,路过的人只看到烟”

我希望,每一个有心意的小伙伴,

不仅能从游戏中获得快乐,

还能通过游戏内的零零总总,去感受到一种“赤诚、真挚、纯真、质朴、仁慈”。

希望你能通过米哈游的游戏,去看到另一个有趣的世界,去看到另一个有情感的自我,

永远对这个世界充满热爱与好奇,永远相信爱

最后,我想聊梵高并不是特别出名的一幅油画——《第一步》。

这幅画创作于1890年——没错,也就是他生命的最后一年——它临摹自米勒的同名作品(注:梵高一生临摹过米勒的不少作品),现收藏于纽约大都会美术馆。

《第一步》也是我唯一的那条朋友圈的配图——是咧,我真的不喜欢发朋友圈

单独说这件作品,是因为我格外欣赏她呈现出的一种平静、祥和与生活气息。

画面很简单,就是一个孩子迈出人生第一步的一瞬间,

身后的母亲呵护着宝宝,担心宝宝摔倒;

平凡的父亲张开双臂,准备迎接。

多么温暖,又多么淳朴。

是啊,人生不值得,自然不值得挂心各种糟心事儿,

更值得的,是那些平凡的伟大,永恒的真善美。

而对于个体,

我们每天所做的一切,其实都是未来人生的【第一步】

生命只不过是一个播种的季节,收获不在此地

但面对我们渴望的真爱,总要勇敢地迈出【第一步】。

你知道自己一旦勇敢地迈出了第一步,

可能整个人生都会因此而绚烂精彩起来。

你也知道,自己必须更加坚定信念,

面对即将来临的第一步


“我爱你,亲爱的~”


【原标题】崩坏3圣痕故事(73):梵高,真希望世界曾对你温柔以待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6

标签:梵高   画作   星夜   精神病院   向日葵   油画   土豆   象征   温柔   著名   故事   作品   世界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