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嗣同家世显赫,在菜市场遭难时,身为湖北巡抚的老爸冷眼旁观

前言

他为何在最后关头没能逃离这个乱世?

1898年的那个秋天,北京城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故。一场持续了短短百日的变法运动就此落幕,几位热血的维新先驱也在这场风波中舍生取义。33岁的谭嗣同便是其中一员。当他在菜市口众目睽睽之下被推上刑场时,看似冷漠的父亲谭继洵并未出手相救,只是静静地目睹了这一切。

面对生死关头,他为何最终没能逃离这个乱世?是命运使然,还是自身选择?背后的家国情怀又是怎样的?如今回望,历史长河中的这场悲歌依然撼动人心。

热血沸腾,他加入维新运动

谭嗣同生在一个显赫而保守的家族。他的父亲谭继洵是湖北巡抚,受命管理整个湖北地区,可谓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但这并没能束缚住谭嗣同的思想。

谭嗣同生性积极向上,有着开拓进取的精神。他从小聪颖过人,数年前赴日留学期间,目睹东瀛崛起,使他意识到如果不改革就会亡国。甲午战争的失败更是彻底打击了谭嗣同的心。他开始痛心疾首,主张启迪民智、变法图强。

1894年甲午战争结束后,谭嗣同带着沉重的心情从日本返国。归来后的他几乎日日心念国事。他认为清朝的积弊已久,如果不进行根本革新,中华民族就难逃亡国的命运。

“亡国灭种,斯人何罪!”谭嗣同在夜深人静时,总是会回想起甲午战场上的种种惨状。中国军队裹挟着几千年来自大的思想,面对来势汹汹的日军,竟全无招架之力,不战自乱,败退得片甲不留。

谭嗣同为之痛心,也为之自责。他认为这是封建腐朽思想的罪过。要实现中国的富强,就必须敢于与西方先进文明学习借鉴,在吸收其长处的同时,又保留中华民族的精神。

1898年初,谭嗣同在武昌创办南学会,传播维新变法的思想。当年33岁的他,血气方刚,心怀抱负,将一腔热血倾注到了维新运动中。他白天埋头苦读,探讨救国之道;晚上则聚集志同道合之士,讲学议政,奋发图强。

南学会像磁石一般吸引着武昌城里那些有理想抱负的青年。他们被谭嗣同昂扬的精神感染,纷纷加入维新行列。起初只有几十人的小团体迅速发展壮大,一时间如日中天。

六月,北京传来喜讯。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正式宣布推行新政改革。谭嗣同欣喜不已。终于,他多年来呼吁变法的心愿有了落地的契机。

入京赴任,他与年轻的光绪帝志同道合

新政改革的消息如同春雷,迅速唤醒了沉睡的中华大地。当这股春雷传到湖北时,它激荡了谭嗣同的心灵。他激动难耐,立即着手起草一份密章,表达自己对新政的拥护与支持。

几日后,这样一份密章覆盖着朱色绢面,径直送到了北京中南海紫禁城内。光绪帝亲自破开密章,快速浏览后不禁会心一笑。他让侍从召见密章的文字幕臣陈宝箴,当面嘉勉他的进言。

陈宝箴将谭嗣同的心意如实禀报。光绪帝更是欣喜,立即下旨征召谭嗣同入京帮助推行新政。

八月中,谭嗣同来到京城。他对这座承载着中华文明几千年沉重历史的城池充满了崇敬与热爱之情。

更让他振奋的是,终于可以面圣,覆旨赴任。光绪帝年方二十余岁,正是开拓进取、勇于改革的黄金时代。而谭嗣同也还不到35岁,正当壮年。两位爱国青年一见如故,志趣相投,朝夕谈心议政,务求救中国于水火。

谭嗣同的加入使得变法运动注入了新的活力。他积极参与新政的制订,一时间朝中风气大开。

然而,好景不长。

慈禧发动政变,他志在必得的维新梦破灭

就在新政刚刚起步,谭嗣同尚心怀憧憬与抱负之时,惊涛骇浪已经在暗潮汹涌。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派对光绪新政的不满日益高涨。

九月,光绪帝北上天津检阅海军。这原本是一件大好事,昭告天下新政推行之际,中国海军步入现代化。光绪帝一直盼望着这一天的来临。然而机关算尽的慈禧太后却在这个节骨眼上选择趁虚而入,发动政变。

她软禁光绪帝于瀛台,并以假令密旨,架空了新政中的核心人士。光绪帝万万没有想到,自己的舅母会在这个关键时刻突然翻脸。他对慈禧太后的举动万分震惊和痛心,但立场尴尬,也无可奈何。

政变的消息让谭嗣同措手不及。他心中一片绝望。明君所倡导的新政不过才刚刚起步,充满了希望,就遭遇横祸。他志在必得的维新梦想转眼破灭。

谭嗣同整日寻思着对策。他连夜起草上书,想争取到袁世凯的支持。因为此时此刻,只有袁世凯手握重兵,才有可能力挽狂澜。然而袁世凯很快就背叛了维新派,向慈禧告密,使局势雪上加霜。

“逃命不肯,誓死报国” 他选择以死明志

面对飞来横祸,同僚康有为、梁启超纷纷出逃避难。他们还劝说谭嗣同一道离去,去湖北老家寻求庇护。但谭嗣同毅然拒绝。

“逃命不肯,誓死报国。”在这危急存亡之秋,他选择了坚守并以死明志。

其实,谭嗣同也曾在政变后思考过出逃一事。要离开北京轻而易举,慈禧的手臂尚未伸到江南一带。南下后,他可以回到湖北故里,在父亲的庇护下,或许可以度过这场风波。

然而他很快就打消了这个念头。

第一,逃亡之举固可保全性命,却于大义无益。此时弃明君于不顾, retreat 小人所为;第二,就算成功出逃,能隐遁多久?早晚也会被慈禧的手下缉拿归案。不如痛快;最后,死亡对谭嗣同而言并非终点。倘若身死,却可以唤醒更多仁人志士,使维新思想在民间传扬开来,那这一生还有什么遗憾的呢?

思及此,谭嗣同毅然决然,坐坐待毙。

慈禧发动政变仅仅三天之后,谭嗣同就落网被捕。其实他也有机会出逃,但他根本无心离去。因为在他看来,此时此刻,自己的生命已经不再重要,真正重要的是坚持维新理想,以身殉道,以死抗争。

九月二十八日,在菜市口刑场上,谭嗣同与其他五位维新志士一起迎来了生命的终结。面对断头台与倾盆大雨,他不仅毫无畏缩,反而笑容可掬。在人头落地的前一刻,他高呼着:“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这句狂言响彻整个刑场,为这场悲剧划上了残忍的句号。然而谭嗣同以死换来的,是他的精神永远地感召着后人。死亡不过是肉体的消逝,灵魂却将通过这一壮举获得永生。

谭继洵冷眼旁观,他对儿子的沉默之爱

当谭嗣同走上刑场时,身为湖北巡抚的父亲谭继洵就在一旁静静地观看着。他有能力营救谭嗣同,却最终没有出手。为何?

其实,谭嗣同被捕的那一刻,谭继洵就已经得到了消息。他立刻召集家族长老开会商议对策。众人都主张谭继洵动用巡抚的权力,派重兵将谭嗣同解救出来,迅速带回湖北避风头。

这原本是个可行之计。以谭继洵在朝中的威信,派出几百禁卫军进入京城,突袭菜市口刑场,救出谭嗣同并非难事。一旦将他安全带出京城,就可将此事压下,让慈禧的手段无从施展。

然而谭继洵却思虑再三,最终没有采取这一计策。因为它实在太冒险。派兵入京搭救犯人,无异于公然挑战慈禧的权威。以慈禧的狠辣,只怕会逮捕谭家所有亲眷以儆效尤。

再者,谭继洵也清楚谭嗣同的为人。他志在殉道,绝不会默认这样の强抢硬救之举。一旦强行救出,恐怕父子反目。

谭继洵是个传统儒者。他不理解谭嗣同激进的维新思想,但作为父亲,他了解谭嗣同,也尊重他的选择。既然儿子自觉理亏,舍生取义,那么自己就应无声陪伴,给他一个体面的离去。

这对谭继洵而言,亦是一个艰难的抉择。他何尝不想救自己的独子性命?但他更明白,儿子的生死已经不由自己主宰。至多只能给他一个毅然归隐的机会。

这样的无声陪伴,就是父亲对儿子最大的爱了。

谭嗣同殉难后,谭继洵也在几年内相继去世。儿子的牺牲对这个老臣的打击,可以想见是巨大的。他在谭嗣同死后,外表依然风度如常,内心却已经如坠冰窖。

光绪帝被软禁后,谭继洵也失去了救援的希望。他眼看着谭嗣同走向刑场,却只能冷眼旁观。多少次,他有心赴京救子,到了城门前又折返,终究是无奈放手。

父子殊途同归,成为了维新运动中的一段佳话。但谭家其实已经分崩离析。谭嗣同死后,慈禧太后仍怀恨在心,先是撤了谭继洵的官职,后又查抄家产。原本鼎盛一时的谭家就此没落。

谭继洵也在深藏心伤之余,日夜瘦骨嶙峋。三年后病倒在湖北老宅, 不治身亡。

他以死抗争,而思想永世长存

谭嗣同在33岁的生命终结后,以身殉道,成为了维新先驱的象征。尽管他的生命在政局风云中仓促结束,但他的维新思想却永远地影响着这片土地。

有人活着已如死灰,有人死后犹如活着。谭嗣同正是后者。

他孤勇无惧,视死如归的精神,至今依然鼓舞着后人。他没有逃离乱世,但他的思想永世长存。

谭嗣同的牺牲激发了一批又一批仁人志士的斗志。陆续有人承接他的遗志,在各地秘密传播维新思想。虽然慈禧太后一时打压了维新派,但改革的种子已然播撒开来,开始在中国大地滋长生根。

数年后,随着新思想的启蒙和资产阶级革命力量的壮大,辛亥革命如期而至,终结了清王朝的统治。中国走上了排满、去封建的道路。这场革命激荡的正是谭嗣同等先烈敢于献身报国的精神。虽然他们并未见证到最后的胜利,但正是他们点燃的烛火,照亮了中华民族前行的道路。

结语

如今每逢重大节日,人们总会缅怀先烈,感念他们为民族作出的巨大牺牲。谭嗣同的塑像立在多所大学里,勉励着后人不忘昨天,吸取历史经验,继续前行。

谭嗣同以及其他维新志士失败而死,但他们激励人心、唤醒民智的力量从未消逝。这就是维新运动的意义所在。

短短百日的变法虽然宣告失败,但其精神却在中华大地滋长,并随時代发展演化。如今中国民族已然站起,正大步迈向富强。回首当年,先人的牺牲历历在目、献身报国的精神依然鼓舞人心。

谭嗣同等维新志士虽已殉难百余年,但他们的精神永远地指引着中华民族的前进步伐。这就是维新运动留给后人最宝贵的财富。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4

标签:湖北   菜市口   光绪   维新运动   巡抚   刑场   冷眼旁观   家世   菜市场   显赫   新政   中国   慈禧   老爸   思想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