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七杯茶”

羊城晚报每周日推出“七杯茶”专版,特约海内外六位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撰写专栏文章。此外,还有面向广大读者征稿的“随手拍”专栏。

文章虽短小,七杯茶有韵。请诸位慢慢品——

· 有感于思 ·

性本善

文/阎晶明[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

和幼儿待久了,他带给你的意外和欣喜,仿佛读一本引人入胜、启人思智的书,真的是大有裨益。

我最近在家陪还不到两岁的小孙子枣枣,我们一起游戏,他也十分乐意。过程中,有两个小细节让我颇感意外而且有一点感动。

我曾经在一家店里买过一个安塞腰鼓,开始时担心孩子自控能力还不够,鼓槌不安全,一直闲置着,现在觉得他可以玩了,就拿出来哄他开心。孩子十分喜欢,尽管手劲很小,但也兴趣盎然地敲击。

那鼓当然是两面,其中一面画着两个快乐的孩子,秧歌舞蹈动作加腰鼓,十分可爱。另一面则没有任何图案,就是一小小的鼓面。

为了提高枣枣的兴致,我总会将有两个小孩图案的那一面朝上,让他敲击。他却每一次都要求敲打另一面。刚开始时并没有在意为什么,次数多了,觉得奇怪。

终于,我悟到了,他是不忍心用鼓锤敲打那两个可爱的孩子。问他是不是这个意思,他不言语,但略点头。告诉他这只是个图画,没有关系,他也不会有任何表示。但他只要玩,仍然会选素白的那一面。

其后的一个细节更让我确信了人之初性本善这个“原理”。

考虑到他是个男孩子,希望能从玩具之类开始特意选择,前几日就买了一把木制的玩具枪让他玩。这是一种用短皮筋做“子弹”,可以通过扳动机关让皮筋弹射出去击中目标的游戏,他也很有几分喜欢。玩具本身还配备一个用小木头片做成的微型“靶子”。

后来,为了让他更直观地感受到“手枪”的威力,以及击中目标后带来的愉悦,我就用他的塑料积木中的一个“司机”模型做靶子。结果,孩子拿到玩具枪后,一次都没有往那个“司机”“开枪”,而是不断地放“高射炮”。

当然,如此复杂的问题他还不能用语言完整表述清楚,但我已经完全明白他的心思,那是“人”,不应该随意被“打倒”。

孩子的世界原来如此澄明。而我们希望他们强大、占有的教育又是怎样逐步地深入人心的呢?

· 名著识小 ·

唐太宗游地府为什么变祥和了?

文/杨早[中国社科院文学所研究员]

“唐太宗地府还魂”故事,在明代《西游记》成书之前就存在了。

在《西游记》里,这一回还是很重要的,正是因为唐太宗地府周游一遭,才引出后面办法会,普渡冤魂的决定,有了这一决定,也才能选中玄奘法师来完成超度,这也才有后面的奉旨求法。

如果整个取经过程没有得到官方认可(虽然历史上的玄奘法师确实没有得到认可,属于“偷渡出境”),那么即便观音指派玄奘取回真经,在中土推广传播的长远工作也会异常艰辛,甚至白费工夫。

其实唐太宗游地府的故事在唐代就出现了,与唐僧取经没有任何关联,是完全独立的一个故事。

在《朝野佥载》里,唐太宗不是因为泾河龙王下地府,而是因为玄武门事变而被叫去问话。到了敦煌变文里的“唐太宗入冥记”,崔判官比起在《西游记》里那可贪婪多了。

崔判官勒索唐太宗,讨要高官封赏,拿最让唐太宗心虚的玄武门事变拷问他:“问大唐天子太宗皇帝在武德九年,为甚杀兄弟于殿前,囚慈父于后宫?仰答!“

皇帝为了顺利过关,不得不贿赂崔判官:“赐卿蒲州刺史兼河北廿四州采访使,官至御史大夫,赐紫金鱼袋,仍赐蒲州县库钱两万贯。”

但在《西游记》,这些情节都没有了。

崔判官受熟人魏征所托,二话没说就给唐太宗加了二十年阳寿,他又有意引着太宗皇帝看十八层地狱种种作恶报应的惨状,让唐太宗被枉死冤魂饿鬼围堵,这才激发出太宗向佛仁慈之心,打定主意弘扬大道,普济救世,这样一来,西天取经的项目才能变得顺理成章。

· 拒绝流行 ·

“算法”下被订制的“评论区”

文/曹林[北京评论员、教授]

算法曾以“千人千面”自诩,不同的人被推送不同的内容,据说比你自己还了解你自己。

人们也曾经享受这种“被算法喂养”,享受“爱什么来什么”的舒适,但如今猛然发现,在温水中渐渐被关进了一个茧房,算法正入侵自己的潜意识无意识,入侵自己不想被喂养的领域,温柔地夺走了自己的选择权。

有用户惊讶地发现,在某社交媒体上,一条视频的若干条评论并非如正常所预期按“点赞数量”或“点赞时间”来排序,点赞少的反而排在了前面。

而且,更令人震惊的是,评论区内容并非对所有用户都一视同仁,不同用户看到的同一条视频,评论竟然完全不同,自己看到的评论支持自己的观点,他人看到的评论则明显支持他人的观点。

这种区分,将“信息茧房”这个隐喻所包含的意蕴演绎得淋漓尽致,算法作茧缚你,你以为你在看评论区,你以为你看到的跟别人一样,可你看到的只是一个被算法算计的假评论区。

回音壁,过滤泡,茧房,这些词都太形象了,你听到的只是你的回音,你不过活在一个被算法过滤过的气泡中。气泡的隐喻也很贴切,透明而隔断,晶莹而窒息。

看到这种被算法所区隔的评论区,也许你才明白,为什么人们的观点和立场在网络世界会不断极化,为什么针对同一件事能写出完成不同的“舆情报告”,为什么同一件事竟会引起那么巨大的撕裂,为什么评论区总是那么“巧”。

有人说,算法不一直是这样吗?有什么好惊讶的,你被推送的信息不一直是按你的兴趣偏好所设置的吗?

不一样,这次真的不一样,这可能有质的不同,信息被按兴趣爱好推送,公众多数可能是知晓的,但对于评论区的算法规则,则完全是不知道的。

评论区关系到对一件事的客观判断,不同人的不同看法,这大千世界的多元态度,是观察世道人心、民情水温的舆论风向标,是一件事的舆论温度计。人们本以为自己可以看到真实完整的评论区,没想到算法如影随形,替你安排了一个被订制的评论区。

算法已经越过了人们可以容忍的界限,入侵到用户的关键选择权,所以才激起如此大的对自我赋权、无限扩权的反弹,这是不可以接受的。蠢蠢欲动的算法,自我赋权、无限扩权,已经把它闲不住的手,伸向了用户在信息获得和判断上的核心权益。

· 如是我闻 ·

何莫邪的汉学修养

文/李雪涛[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

近些日子我一直跟奥斯陆的何莫邪(Christopn Harbsmeier, 1946-)教授讨论他的“汉学文典”数据库的事情。

昨天我们开了一个视频会议,他坐在北欧的书房中,向我们述说他所认识的中国学者:季羡林、吕叔湘、梁漱溟、吕澂,等等。

他也告诉我们,京都的中国古籍的语文学家为什么比某些中国著名的语言学家要高明?丰子恺的漫画所体现的是文人的修养,而不是技巧。他说,在欧洲一个有修养的人文学者,至少要懂得包括古希腊文和拉丁文在内的几种语言,要熟悉文史哲的各种名著,同时将这些化作个人内在的修养。

有一些中国的语言学家想当然地认为,自己是中国人,所以他们理解中国典籍就比其他国家的汉学家要强得多。其实如果没有细读的功夫,以及基本的人文和逻辑训练,想当然地认为是正确的东西,是没有用的。

何莫邪举例,“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论语·述而》),这里面的“我”其实是一个泛指的“你”,意思是一个人只要自己愿意实行仁,就可以达到仁的境地。

所以在古代汉语中,“我”也有可能指的是“你”。这些都是在书本中很少能够获得的。

·昙花的话 ·

如常活着

文/尤今[新加坡作家]

作家蒋勋在“空心菜”一文里,回忆他母亲一桩令人揪心的往事。

当时,她16岁,在师范学院求学。战争爆发,学校停课,学生都编组参加战争,男生上前线,女生学了简单护理后,就去当护士。

蒋勋在文中透露:有个17岁的兵糊里糊涂上了战场,糊里糊涂被炸破了肚皮。伤兵央求护士代写家信:“母亲大人,我很好,吃得饱,穿得暖,没有战争……”护士催他说地址,没有声音,人已经死了。

我忆起了女儿18岁那年负笈英伦,到临终关怀中心当义工的经历。

当时,有个八旬老妪,时时要求女儿代她写信给美国的儿子约翰。她不要约翰知道她已病入膏肓,女儿只好帮她杜撰白色的谎言:“约翰,我领养了两只流浪猫,很爱躺在我怀里听我说故事,就好像你当年一样。它们的馋嘴也像你,昨天有人送了个蛋糕来,它们……”

没有声音了,女儿抬头看她,发现她下巴抵在胸膛上,一动不动。女儿大惊失色,扑过去探她的鼻息,呼吸正常,虚惊一场!女儿轻轻为她盖上毛毯,让她继续睡。

在这个死神常常悄无声息地把生命攫走的地方,女儿清楚地认清一个事实:活着,就是一切。

如常活着,就是最大的幸福。她感恩、她惜福,所以,不管身在何处、也不管境遇如何,她都让每一个日子圆满地释放该有的精彩。

· 不知不觉 ·

邓一光关于深圳的小说

文/钟红明[上海《收获》杂志副主编]

多年前,我在一个电影节上看了库斯图里卡执导的电影《地下》(1995),“二战”期间,黑仔与一群塞尔维亚民族主义者,在反抗德国纳粹时躲入地下,这一藏,就是二十年。

他们不知道地上建立了新政权,甚至为他们的“牺牲”建立纪念碑,而黑仔的“好兄弟”马高一直生活在地上,不断假借铁托名义下命令,让他们在地下生产军火,每天调慢钟表上的时间六小时,终于有一天,黑仔他们奋勇反攻上了地面,才发现,世界早已经天翻地覆……

很长时间,因为格外喜欢,我都以这部电影名作为我的各种密码。

这次,编发邓一光的短篇《在地下》,一下子让我想到了那部电影《地下》。羞怯的小镇青年狄二岸,向往远方,一直梦想在机场或者远洋船上工作,他刚来深圳时,头一个月换了十三份工,最短的一份干了不到十分钟。

他很焦虑,根本不敢睡觉,害怕眼睛一闭,他就会失去工作机会。他加入床垫商人的体验活动,但在走向床垫的过程中已经睡着,他年轻的生命终止在清水河危险品仓库的大爆炸中,但在“深时王国”里,他复活了……

这不是我第一次编发和阅读邓一光关于深圳的小说,但每次读都感慨良多。现代城市崛起的过程里,如何倾听他们的声音?

邓一光早就说过:“我不负责去写深圳是什么,对于很多人来说,深圳是数字和规划里的深圳,而我的深圳一定是有条理、情感和文化的深圳,我在写我自己的深圳。”

· 随手拍 ·

面朝稻田 图/文 郭新国

在广州白云区嘉禾望岗地铁附近的金铂广场,一家湘菜馆在墙壁上安置了一幅巨型金秋稻谷丰收图,让顾客吃饭时可以面朝稻田,相信他们没吃米饭时就已经口齿生香了。

随手拍专用邮箱:ycwbwyb@163.com

原文载于2023年11月19日《羊城晚报》A7版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吴小攀

编辑 | 梁善茵

校对 | 朱艾婷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3

标签:汉学   西游记   约翰   判官   地府   深圳   中国   算法   周末   女儿   孩子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