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又一5A景区面临“破产”,曾客流量上千万,如今却负债9亿

阅读文章前辛苦您点下“关注”,方便讨论和分享,为了回馈您的支持,我将每日更新优质内容。

|娱妮啵啵

编辑 |娱妮啵啵

野三坡:从辉煌到萧条的景区

野三坡景区位于河北省涞水县,是我国北方地区少有的自然风景区之一,这片占地近500平方公里的风景区,拥有茂密的植被、奇特的地质地貌,曾经吸引着全国各地的游客慕名而来。

20世纪80年代,野三坡景区开始规划开发,那个时期能打造出这样规模的景区着实不易,开发当初,设计师力求保留自然原始风貌,景区遍布急流瀑布、古树名木,仿佛步入世外桃源。

野三坡的“三坡”指的是上中下三个坡,这三座峭壁错落有致,山势磅礴,溪流潺潺,气势雄浑壮观。

2010年,野三坡晋级国家5A级景区,这一荣誉无疑提升了其知名度,其后一段时间,野三坡全年接待游客数量高达百万人次,门票价格达到100元人民币,仍然大量游客慕名前来。

每次一到夏日,野三坡成为避暑胜地,清凉山谷及水上乐园更受年轻人欢迎,野三坡曾经单日游客高达数万人次,人满为患。

为了应对客流高峰,景区不得不采取限流措施,坚持不超过景区最大承载能力,然而,在辉煌背后,野三坡的管理和运营问题开始凸显。

部分业内人士分析,野三坡高速扩张之后,服务设施迟迟跟不上需求,导致游客体验下降,门票价格虽然已调高,但仍无法覆盖运营成本。

此外,野三坡的定位似乎也出现偏差,过于商业化的开发破坏了自然景观,反而弄巧成拙,削弱了野三坡的核心竞争力。

2012年,野三坡遭遇百年不遇洪灾,景区设施遭到严重破坏,虽历经数月修复才重新开放,但这无疑是沉重打击。

此后,野三坡的财政状况日渐恶化,欠债高达9亿,运营方濒临破产,2020年,疫情影响旅游业,成为压垮野三坡的最后一根稻草。

如今,野三坡5A景区已经宣告破产,成为我国第三家倒闭的国家级景区,我们不禁要反思,一个曾如此兴旺的景区,为何会轰然倒下?

管理层是否应对市场变化作出调整?政府部门是否应给予更多扶持?又该如何挽回环境、提升服务,重新吸引游客?

野三坡的教训惜鲜血,但我们仍要保有希望——只要齐心协力,改革创新,这片山川湖泊定会重现生机。

野三坡亏损的原因剖析

野三坡景区亏损的原因比较复杂,既有自身运营策略上的问题,也与外部环境变化有关,但自身运营策略应该是占比较大的比重。

野三坡在发展过程中,大力投资景观设施建设,以吸引更多游客,数据显示,野三坡在基础设施建设上的投资高达数亿元。

这无疑增加了景区的运营成本,与此同时,这些投资的回报期较长,需要较长时间才能通过提高游客量进而提高票房收入来收回成本。

因此,高额的基础设施投资也加重了野三坡的资金压力,而且野三坡拥有大量的景观设施,这需要持续投入维护费用。

特别是在2020年上半年疫情期间,野三坡遭遇旅游业淡季,门票收入暴跌,但仍需承担设施的维护支出,这无形中增加了野三坡的运营成本。

而野三坡的收入几乎全部来源于景区门票,门票收入的增长速度跟不上设施投资的速度,导致亏损。

野三坡没有开发更多盈利项目来实现收入多元化,这成为其生存的软肋,一旦遇到门票收入下滑,其经营状况就会陷入困境。

外部的环境2020年上半年,新冠肺炎疫情在全国范围内爆发,为控制疫情扩散,多地实施交通管制。

这直接导致野三坡遭遇来自疫情的旅游业寒冬,场馆闲置对其维护成本形成沉重负担,疫情的影响无疑加重了野三坡的亏损。

随着野三坡设施建设投资的增加,门票价格也在逐步上涨,但这与消费者的承受能力不相匹配,导致实际游客量无法达到预期。

在疫情期间,消费者购买力更是下降,野三坡提高门票价格的策略遭遇挑战,。这也是导致其亏损的原因之一。

这样来看,野三坡亏损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应积极应对外部环境变化,并审视自身运营策略,降低成本,扩大收入来源,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打破旅游景区“寒冬”的建议

近年来,国内旅游景区面临的困境日渐严峻,行业进入所谓的“寒冬”期,那么,景区怎样在这样的背景下取得突破,成为了头等大事。

加强同行交流和沟通是一剂良药,很多景区老总因为面子问题,不愿意主动与其他景区交流,但是,新业态和新产品往往首先在头部景区出现,如果不与先行者交流,就很难及时了解行业最新动向。

景区之间要坦诚沟通,共享信息,这对提高认知水平非常必要,比如,可以定期组织景区负责人进行座谈交流,就景区运营情况、新举措效果等进行深入探讨。

或者建立微信交流群,平时就一些景点设计、特色项目等方面的心得进行交流学习,如果条件允许,也可以组团实地考察其他优秀景区,观摩借鉴。

同时,也要及时抓住战略机遇,景区的战略机遇主要来自新模式、新业态、新产品和新玩法,例如免费+体验消费的新模式,玻璃桥等新业态,网红打卡地等新产品,抖音短视频等新玩法。

景区要对市场机遇保持敏锐的嗅觉,及时做出反应,建议景区组建特别小组,持续关注和发掘新的游玩方式、热点等,评估适合本景区的模式,并快速进行试点和推广。

当然,不同规模的景区应对机遇的能力不同,中小景区要审时度势,不要盲目跟风,顶层设计和定位也不能丢弃。

很多景区在开发过程中缺乏前期的顶层设计和明确定位,导致后期发展困难,景区要做好定位,形成自己的特色。

可以请专业机构或专家进行科学定位,在充分调研和论证的基础上,确定景区的定位和发展方向。

创新创造独特的景观和产品很关键,要使景区有与众不同之处,这需要注入独特的文化元素,景区可挖掘本区域的人文历史背景,进行文化内涵建设,使产品具有故事性和体验性。

很多地方政府因为一时走红而大力发展旅游业,但不能持续热度,景区发展需要一个过程,不能依靠短期热点。

应该坚持做好日常本职工作,通过提供优质服务、丰富产品吸引游客,才能取得长远发展,景区要不断提升工作人员的服务意识和技能,丰富景点内容和互动形式,优化游客体验。

可定期开展员工培训,建立游客满意度调查机制,根据反馈结果不断优化,景区要加强交流、抓机遇、精准定位、持之以恒,才能在当下困境中打开局面,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希望各景区能吸取成功典型的经验,找出切实可行的路径,共同推动行业走出寒冬,迎来春天。

结语

面对景区倒闭,我们不应仅有遗憾,更应反思景区建设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同时,倒闭景区的土地如何再利用,员工如何再就业,也需社会各界用心思考。

让我们共同为景区业的转型升级贡献力量,使其在市场经济中健康发展,景区能否成功转型,其命运将如何,我们拭目以待。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5

标签:景区   客流量   疫情   旅游业   寒冬   门票   机遇   门票价格   设施   游客   收入   我国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