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四大“阳谋”,至今仍无人破解,你知道几个呢?

文|鲸探所

编辑|鲸探所

阴谋我们都知道是什么意思,就是通过欺骗等手段,给人一种错觉,然后使自己处于上风。

然而大家听说过阳谋吗?

这可是根据人性来设计的陷阱,利用的就是人的贪婪以及多疑的弱点。

在我国的历史上,有四个非常著名的阳谋事件,至今都没有人想出破解的办法。

排名第一的推恩令

汉朝初立的时候,为了巩固统一的江山,刘邦将刘姓宗亲们分封到各地为王,成为藩王。

刚开始的时候,这些藩王们发挥着维护国家统一的重要作用,但是随着他们的实力不断增强,势力范围不断扩大,中央和地方矛盾也日渐尖锐。

如何有效削弱藩王的势力,进而实现中央集权,成为了汉朝历代君主需要解决的难题。

而汉景帝即位后,听信谋士晁错的建议,决定用武力削藩,结果却引发了覆巢之下无完卵的七国之乱,景帝不得不求助周亚夫率军平叛。

经过这些惨痛的教训之后,汉武帝意识到不能贸然动武,必须改弦更张,另辟蹊径。

主父偃是当时一位谋臣,他深谙治国之道,建议汉武帝实施推恩令这一高明的阳谋。

推恩令规定,藩王可以在有生之年,自愿将部分领土及财产分给庶子们,庶子获得封地后,需要自降为候,不再是王,并接受中央政府的管理。

这个方案刚一推出,就受到了庶子们的响应,因为这打破了只有嫡长子可以继承的传统制度,令诸侯王的庶子们欣喜不已。

他们只要眼看有机会能分得一杯羹,就会使出浑身解数向父王争权,有的甚至联合几个弟弟,一拥而上干掉嫡长子。

藩王们明知这是个圈套,也只能硬着头皮跳下去。

推恩令巧妙地利用了人性之贪婪,激发了庶子与嫡长子乃至兄弟之间原有的矛盾和仇视,中央政府不费吹灰之力,就赢得了庶子们的支持,他们成了推恩令的监督者和执行者。

但实际上,这导致诸侯王的领地被逐步分割,权力分散,分割出去的领地不再由原诸侯王统治,而是由中央直接管辖,中央的权力也因此得以扩张。

随着推恩令的逐步推行,藩王们的势力范围被分割得越来越小,实力也逐渐被削弱,中央政府则通过收缴无嗣的济北国、襄国等国的土地,大量收回原属于诸侯的领地,权力也逐渐向中央集中。

可以说,推恩令让汉武帝不但达成了削藩的目的,还赢得了庶子们的感激支持,可谓一举三得。

它被认为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规模的成功阳谋,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汉武帝也凭借此举,加速了中央集权的进程,为日后汉朝国力鼎盛奠定了坚实基础。

险些翻车的挟天子以令诸侯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英雄辈出,许多人物乘时代动荡之机,聚敛人马,各据一方,力图谋取天下,其中最显赫的要数曹操了。

当时汉献帝的实力大不如前,只能四处奔波逃亡,好不容易逃到了洛阳,却发现这里早已破败不堪,根本无力保护他。

这个时候,身在北方、力量渐强的曹操眼看势力范围内已无敌手,于是起了稳定政权的心思,他认为得到汉室正朔的支持,可以大大增加自己的正当性,于是便率军南下,“拴羊祜”一般将汉献帝“请”到了许昌。

在这之后,曹操开始大肆使用“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手段,以皇帝的名义发布命令,要求各地归顺,他手头拥有的文臣武将也日渐增多,使他看上去就像汉室中枢一般。

然而结果却并不像曹操想象的那么美好,曹操险些翻车。

要知道,当时的汉献帝不过是一个空壳,一些藩镇并不吃曹操这一套,对他发出的诏书也不予理会。

再说了,曹操出身低微,肤浅,难以获得太多朝野敬仰。

就连曹操心腹谋士荀彧,也对曹操的作为颇有微词。

官渡之战时,曹军内奸频出,曹操后勤补给几乎陷入癫痫。

曹操的“挟天子”大棋,可谓是进退维谷,妙算之中不免有失。

围魏救赵:一败涂地还是未有定论

公元前353年,魏国大将庞涓率领了10万大军,对赵国发起了猛烈进攻。

庞涓带领的魏军装备精良,军纪严明,很快就将赵国主力部队打得落花流水。

在庞涓的攻城兵器面前,赵国京城邯郸的城墙已是摇摇欲坠,随时都有可能被攻破。

赵国国君和大臣们对目前的局势感到绝望,他们意识到仅凭赵国自身的力量根本无法抵抗魏国的猛烈进攻。

无奈之下,赵国决定向邻国齐国发出求救信号,希望齐国能派兵支援。

齐国最初对赵国的求援采取观望态度,并没有立即采取行动。

后来经过深思熟虑后,齐国最终决定出兵救援,而齐王则选择了王国两大名将田忌和孙膑出征,以孙膑为军师,田忌为大将。

两军对垒的时候,形势对赵国极为不利,田忌希望直接率军赶赴邯郸,与魏军展开正面对决,但是军师孙膑力主采取迂回战术——放弃救援邯郸,转而攻取魏国国都大梁。

孙膑判断,魏军全力进攻赵国,魏都防务必然空虚,而攻取大梁,就可以迫使魏军解除对邯郸的包围,回师救援国都。

那个时候,只要设伏击败回援的魏军,就可以轻松达成救赵的目的。

此时的田忌虽有异议,但还是采纳了孙膑的建议。

果然,得知大梁危急的消息,庞涓放弃了邯郸,率主力南返,他明知有埋伏在路上,也不得不冒险而行,而最后的齐军也如愿以偿,在桂陵伏击大败魏军,庞涓也因此阵亡。

这就是著名的围魏救赵,一举击溃魏军,解除了对邯郸的威胁。

但事后分析,这场胜利是否真的属于齐国,未必有定论。

庞涓固然败北,但是邯郸仍未攻下,魏国也没有受到致命打击,反而是齐国消耗了大量军力。

如果当时庞涓不打算回师,固守邯郸,齐军又该如何是好?

所以说,这场胜利的基础是对庞涓选择的判断。

再说了,庞涓也未必不知这是个圈套,但他要是不回师,擅离职守,后果可能更严重,而放弃邯郸固然痛苦,但总比丢了性命强。

事实上,这场围魏救赵的战役绝非齐国的主动行动,而是被迫应对的无奈之举。

赵国向齐国求援之前,齐国一直持观望态度,直到赵国败局已定,邯郸命悬一线,才匆忙调兵支援。

如果不是赵国亡国在即,齐国是一定不会轻举妄动是,因为双方实力悬殊太大,正面硬碰硬必然痛失惨重,赵国虽为救援对象,可对齐国来说不过是牵制魏国的一个角色。

过于阴损的二桃杀三士

春秋时期,齐国有三位勇猛过人的将领,他们是公孙接、古冶子和田开疆。

这三人不仅武艺高强,而且彼此情同手足,十分要好。

然而,他们性格直爽,看不上朝堂中的文臣,常有所轻视,这让齐景公和谋臣晏子十分忌惮。

有一天,鲁国国君来访齐国,晏子借机设下圈套,他取两枚美味的桃子,说要按三人的战功分给他们。

公孙接说,他当年曾救驾斩虎,田开疆着说,他救驾斩蛟,最后古冶子愤然说,他的功劳最大,曾于汉水救驾灭国。

听完古冶子的话,前两人自惭形秽,无面见国君,遂拔剑自尽。

古冶子见二人自杀,也认为有负国君,随后亦自刎身亡。

可以说,晏子用两枚桃子,就轻松除去了三大威胁。

这一阳谋实在太过阴损,三人身怀战功,忠心报国,却被晏子利用人性弱点设计陷害。

齐景公此举不仅害死三位勇士,也埋下了齐国衰败的原因。

后人评说,二桃杀三士乃春秋史上最不光彩之事,它揭示了宫廷阳谋的阴险,也警示后人莫重谋略轻仁义。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7

标签:魏国   国君   公孙   邯郸   庶子   围魏救赵   齐国   汉武帝   诸侯   著名   孙膑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