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竟如此开玩笑?30年前,戈尔巴乔夫搞垮苏联,而美国是何反应

俄罗斯总统普京曾将苏联解体视为二十世纪最大的悲剧,而“马歇尔计划”的策划者,美国外交专家乔治·凯南则将苏联解体称为,现代国际关系史上最令人费解的事件。

要知道,在苏联最后一任领导人戈尔巴乔夫上台时,苏联社会尚且能平稳运行,甚至还具有相当的生命力,但短短的六年之后,这个红色帝国就以一种匪夷所思的方式“平静”地解体了。

回溯历史,我们会发现苏联的诞生,壮大与最终解体都带有一些偶然性和戏剧化元素。

进入近代以来,作为后发国家的俄国在目睹了西方资本主义世界的种种弊端后,爆发了震惊世界的十月革命,建立了全球第一个社会主义政权。

苏联的实践充分证明了被极致化了的生产资料公有制和计划体制,可以让落后国家迅速完成资本积累,但在苏联经济增长乏力的同时,一部分因素相互叠加,进一步加速了苏联的瓦解。

那么,在苏联解体的三十二年后,我们不禁要问,作为苏联最后一任领导人的戈尔巴乔夫究竟要为此负多大责任呢?

在不少人眼里,戈尔巴乔夫一直是一个憨态可掬,甚至有点窝囊的“老好人”。

在西方世界中,戈尔巴乔夫一直被视为结束冷战的大英雄和西方民主与体制的传播者,而在东方,戈尔巴乔夫为缓和中苏关系,改善地缘局势也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或许,只有在一部分苏联时代的怀旧者心中,戈尔巴乔才够得上“罪大恶极”、“罄竹难书”。

事实上,作为苏联的最主要掘墓者之一,戈尔巴乔夫的思想转变由来已久。

据传,当他还是个处级干部时,就已经开始主动接触西方世界,甘愿被西方思想洗脑。

据相关资料显示,美国中情局很早就掌握了戈尔巴乔夫的情况,并认为他有被收买的潜质。

1999年,68岁的戈尔巴乔夫在访问土耳其时曾坦言,自己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就对苏联的“合法性”产生了怀疑,他表示:“我的生活目的就是消灭共产主义!我妻子在这方面坚定了我的信心,她有这种观点(推翻苏联体制)比我还早。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只有身居高位,才有更大的作为。妻子让我要坚持往上爬。”

戈尔巴乔夫虽然对苏联的政治制度“失望透顶”,但对苏联还是有感情的,也一直在竭尽所能使其变得更好。

在1985年上台之后,戈尔巴乔夫曾打出一套经济改革的组合拳试图扭转局面。

只可惜他所实施的改革措施毫无章法,且缺少成功的必要条件,最后导致苏联经济不断滑坡,人民生活水平持续下降。

在经济改革未见成效的情况下,戈尔巴乔夫又把改革的重点转向了政治领域,实行所谓的政治“多元化”,不断削弱苏共的领导地位和社会主义价值观。

结果,苏联社会被搞的人心涣散,内部凝聚力骤降。

正如美国学者斯蒂文·科恩指出的那样:“共产党经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一折腾,党就进一步丧失了自己的权力和影响力。2001年,俄罗斯科学研究院综合社会研究所的民意调查显示,有超过六成的被调查者认为戈尔巴乔夫和叶利钦应对苏联解体承担主要责任”。

对于自己所做的一切,戈尔巴乔夫在晚年似乎也有一丝悔意。他在苏联解体三十周年的当天接受塔斯社采访时表示,自己辞去国家元首的那一刻,对他本人以及整个俄罗斯联邦来说都是“至暗时刻”。

现在回过头来看,戈尔巴乔夫或许只是想通过向西方示好来获得帮助,并通过一系列改革止住苏联下滑的颓势。

不过在客观上,他的这套组合拳却让苏联陷入了万劫不复的深渊。

苏联解体后,戈尔巴乔夫被先后授予了“诺贝尔和平奖”、美国“自由勋章”和德国“统一奖”。

美国前总统老布什认为戈尔巴乔夫是一位和善开明的领袖,对其不吝溢美之词。

另一位美国前总统罗纳德·里根也将戈尔巴乔夫视为“有远见的人”。

不过,前美国中央情报局局长盖茨的一番话则更加意味深长,他说道:“无论是施加经济压力,还是进行军备竞赛,甚至用武力都很难撼动它(苏联),最后只能从内部来毁灭它。”他的言下之意很明显,戈尔巴乔夫就是那个从内部将苏联毁灭的人!

2022年8月30日,苏联最后一任领导人米哈伊尔·戈尔巴乔夫在俄罗斯总统事务局中央临床医院去世,终年91岁。

戈尔巴乔夫逝世当天,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在自己的推文中评价道,“米哈伊尔·戈尔巴乔夫是一位独一无二的政治家,他曾改变了历史进程。”

如果说戈尔巴乔夫是苏联解体最主要的内部因素,那么美国就是苏联解体最主要的外部因素了。

作为苏联当时的重要战略对手,美国是否如一些人认为的那样要一心想置苏联于死地呢?

与不少人想象的不同,美国虽然一直在竭尽全力遏制苏联的扩张,但它并没有直接推动苏联的解体,甚至对苏联的解体既不期待,也没有做好准备。

在冷战期间,美国的意图一直是消耗苏联的经济潜能,消除苏联的扩张潜力。

当时的美国反共先锋乔治·凯南就认为,虽然苏联与资本主义国家很难和平共处,但美国只要在政治层面对苏联稍加打压,就可以对其实现完胜,根本没有必要大动干戈。

长期以来,美国对苏联的综合国力,尤其是军事实力一直有所高估。

这也是美国后来未能准确预测到苏联解体,并为此做好充分准备的原因之一。

在冷战期间,高估对手也不是只有美国一家。

在中苏关系最为紧张的时期,两国对对方的军事能力均出现了较为“离谱”的高估。

据冷战结束后披露出来的信息显示,苏联当年在中苏边境上囤积的兵力并不是用来进攻的,而是为了防御解放军突然越过中苏边境,切断苏联在远东地区的铁路交通线。

这一点可能大大出乎很多人的意料。

可见高手过招通常都会比较谨慎,哪怕对手实力明显不如自己,也会倾向于料敌从宽,防患于未然。

毕竟,因为高估对手而导致的成本,肯定比因轻视对手而付出的代价要低得多。

美国新自由主义学派的代表人物约瑟夫·奈就曾表示,美国学术界和政界有“高估苏联的习惯”,这导致了直到苏联崩溃前都还把苏联当作平起平坐的对手。

当时美国的普通民众、政界以及学术界都愿意相信苏联的前途是光明的。

虽然少数美国的苏联专家,在苏联解体前夕指出了这个国家部分层面上存在的问题,但多数美国的苏联研究者仍然认为其总体形势远未达到解体的地步。

美国对冷战末期苏联正在发生的变革总体上持欢迎态度,但与此同时,美国也不希望发生在苏联的变革太过剧烈。

因为一旦苏联真的发生大规模混乱,这个全球第一核大国所带来的不确定性将是无法估量的。

美国不希望苏联解体的动因倒不是因为“仁慈”,而是因为一个热衷于改革,且正在走向自由化的苏联更加符合美国的利益。

对美国来说,一个亲美的苏联远比一个失控的苏联要有利得多。

当然,从最后的结果来看,苏联这种“悄无声息”地退场方式还是比较符合美国利益的。

苏联解体后,美国确立了自己一超独大的地位,在全世界横行霸道,并大肆渲染其在意识形态方面的优越性。

随着苏联势力范围的大幅度缩减,以及美国对东欧和中亚地区的不断渗透,全球地缘格局由此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而这些变化最大获益者无疑就是美国自己。

不过,美国轻而易举地将苏联退场,也让自己在后冷战时期有些得意忘形,并最终因树敌过多,而开始遭到反噬。

如今,随着一些亚非拉新兴国家的先后觉醒,四处煽风点火的美国似乎也有些疲于奔命,应接不暇。

而这一切,恐怕是美国在冷战刚结束时,所未能预料到的。

虽然现在断言美国将步苏联后尘还为时尚早,但美国在十年内丢掉第一大经济体的位置已是板上钉钉的事儿了。

届时,存在了数十年的霸权主义将随之消失,而人类历史也将翻开崭新的一页。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12

标签:戈尔巴乔夫   苏联   乔治   俄罗斯   美国   冷战   中苏   对手   年前   国家   经济   历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