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在中山北路 ⑦ - 永不拓宽的中山北路(下)

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陈蕾

在钱江新城崛起之前的千百年来,紧邻西湖的中山路御街贯穿了杭州主城区的中心区域。

这里不但寸土寸金,也是走一寸就能见一寸文化的黄金地带。

比起拓宽或者新建的四通八达各条大道,中山北路至今也不算太宽,两边的小店也没有太大规模的,但是古着和新潮并存,多国美食比邻,街边还时不时冒出一个建筑小品来刷个“存在感”,非常配合前来打卡的市民和游客。

人们走走停停,逛起来的趣味比起逛西湖来也不遑多让。

三维世界的中山北路已经如此精彩,我们不妨展开想象,四维世界的中山北路又是怎样呢?

添加了时间这条维度,数千年来我们的四次元邻居,都也曾在这里留下精彩。

胭脂巷的天街旺海图 阮西内/摄

法轮寺弄里的杭州评话名角

国都大厦附近,宋代建过一座法轮寺,明代寺院被潮水冲毁,再重建,当时也是香火旺盛,为杭城里八寺之一。

这小巷在明代叫法轮寺弄,清代叫法轮寺巷,现在又叫法轮寺弄了。

这里住过道光年间的讲“杭州评话”的大师王春乔。

“银字铁骑雄辩社,四家金鼓竞争雄。要知古今兴亡恨,只在三声醒木中。”(乾隆进士 李调元)

杭州评话盛行于清代中叶,当时杭州城很小,茶馆却很多,就像是如今遍地开花的药房,走几步就有一个。来泡茶馆的人五花八门,有“册空”的闲人,有灵市面的聪明人,也有来挣点油米钱的农民。割了后院的几把青菜,兜了河塘里的几斤鱼虾,拎来放在茶桌下,静候买主问价。吃茶闲聊的空档儿,就听“杭州大书”。评话先生是流动的,一家家茶馆坐过来,茶馆不给钱,听书的人给。跟江湖卖艺的一样,拿个托盘走一圈,看客愿意给多少给多少。

杭州评话先生是单人来讲,有时候也拿个扇子、手帕和醒木,形式看似跟相声一样,但只说不唱。从表演上来说倒也是口、眼、身、法、步,一样都不能少。

杭州人把评话叫做“大书”,南宋时则称为“说话”(意为讲故事)。这个“话”类似“话本子”的意思,后世的话本子多据宋人的“说话”加工而来,比如《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已经差不多是《西游记》的雏形,《西湖三塔记》则为《白蛇传》提供了蓝本。除了奇侠和玄幻,历史也是要讲的,比如《大宋宣和遗事》就是《水浒》的故事轮廓,那时候也已经有了说岳飞的节目。

“说话”对后来的戏曲、白话小说都有艺术影响,说书人的插科打诨、自报家门和叙述描绘战争场面的技巧,都传下来了。

道光十三年(1833),艺人们成立了“杭州评话社”,社长为王春乔。光绪年间更为兴盛,有200余艺人在杭州从事这一行当。杭州评话成为浙江著名曲艺曲种。王春乔是绍兴人,他的“王派大书”跟谢万春为首的“谢派大书”旗鼓相当。

当时号称杭州四大曲种的分别是杭州评话、杭曲、杭州滩簧、杭州评词。到现在,几乎都找不到了。上世纪90年代杭州曲艺团解散,曲艺师傅们再一次成了游走世间的江湖艺人。如今在社区给老年人讲两个小时的大书,连带供应茶水,才两块五毛钱。

法轮寺弄的角儿和那个年代的风流,俱往矣。

中山北路一景 阮西内/摄

从旗人村、菜市到美食街,这里的司徒雷登始终寂寞

《淳祐志》记载:“有井九十九眼”,这是百井坊的由来,但是古人的数字往往是虚称,做不得数。

千年以来,百井坊曾经是陆游每天打卡上班的军器监所在,也曾经是民国时代“吃低保”的八旗后裔聚居地,解放前这里已然是一片菜地农田、池塘破庙;1980年代,搬到这里入住百井坊新村的居民丁先生还记得,每到下午,路边全是农民买菜的地摊儿。

百井坊,是一部属于贫穷的城市居民的历史。

根据杭州文史学者曹晓波考证,1911年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对旗营进行整体改造,旗人离开旗营,壮丁被送往杭州远郊转塘一带务农,同时在杭州菩提寺路建造平房200间安排妇幼老弱入住。1925年后这批旗人转居到当时十分荒凉的百井坊,还是200间平房,一家一间,免费奉送。

说是“奉送”,一部分建筑材料都是从菩提寺路拆过来的,房子也很简陋,属于“外面落大雨,屋里水帘洞”的水平。

当时的百井坊巷旗人村被称为孤老院、贫民窟,12排平房,每间只有20平米左右,无论一家几口,都只有这么一间。除了旗人,也安置了一些其他民族的居民以及孤老。1000多人塞进200间房子,小家庭还好, 人口多的一家子不免要架高低铺,搭阁楼,睡桌板,各种局促。

听不懂满族语言的杭州市民把旗人后裔这个群体称为“旗下佬”,“旗下”实乃杭州话“旗衙”的谐音。

百井坊巷的浮雕 阮西内/摄

1983年,百井坊巷这200间老房子已经58岁,拆除改建,在原地建起了9幢简易楼房,据1947年出生于百井坊巷的市民郎国庆回忆,郎家分到了31平米的两居室。

1984年搬过来的丁先生则对于这次迁入有着深刻的印象,他是突然接到乔迁的喜讯的。原本他住在青年路上见仁里的一间老房子,没有厨房也没有厕所,这栋老房子还合住了四户人家。突然有一天他们接到通知,四户人家都给安置新房子,但是要三天之内就全部搬完。“当时让我在城东的夕照新村和官巷口的奎元馆旁边沿街马路之间选,虽然我内心很激动,但还是如实跟工作人员讲了自己的顾虑:夕照新村是城乡结合部,小孩上学不方便;奎元馆这里的沿街马路会太吵,影响休息;后来工作人员就又给了百井坊新村的选择。这个地方户型设计也很奇葩,像是‘一箭穿心’格局,开门就正对着厕所,三个房间在一条直线上,中间的房间就很暗……工作人员还给了一个内部价的煤气户头,我们就选定它了。其实比起1间房来,能换成52平方米的3间房,我已经非常知足了。”

由于搬家时间只有3天,丁先生清楚地记得,新家连灶台都来不及搭,就在煤渣砖上架了一块石板当操作台。随后海外亲戚来访时,对他的住宅条件十分惊奇,殊不知已经得到了很大的改善。“我家的热水器、自行车、电视机等等,都是亲戚从外面一件件给我们带进来添置的。我妈妈还坚持说要买国产牌子,买中国出口的产品,不要买外国牌子。”

丁先生在百井坊新村住的这幢正对着杭州第二织布厂,后来改为喜得宝宾馆。虽然这家宾馆不算高档,条件也一般,后来却成了喜得宝模特队的训练基地。这里走出了陈娟红以及国内第一批超级模特,那些高个儿美女的风姿总是让百井坊居民们惊艳一瞬。

在百井坊生活,在这里散步,在天水游泳池锻炼,看着这里一点点变繁华,一次次改建,当新的拆迁改造来到百井坊,丁先生一家已经在这里度过了20多年。他们再次迁往三里亭一带。从此,百井坊新村也在历史的长河中消失了。

中山北路上的店 盛锐/摄

【尾声】

中山北路的故事讲不完,原先的高门望族或许散落天涯,当年的寺啊庙啊也基本都已经不在了,原址有的成了学校,有的建了住宅和高楼大厦,只留下一个个地名,一段段轶闻。

中山北路两侧的巷子们,千余年来聆听着诗,看着画,赏着花,品着石,也记录了这里的故人。

孩儿巷的行道树是银杏树,应该是上一次拓宽路面以后种的,现在都很高了。杏花是没有的,秋天遍地金黄的银杏叶才是盛景。

长街在城市改造中居然一直未曾拓宽,只是两边的建筑和商铺换了又换。中山中路并不需要拓宽成四车道或者八车道,人间烟火还是得靠“聚气”才能浓厚。执着于日常细微,便是对生活最大的敬意。

近些年来,这里聚集了一批小而美的店铺,设计精巧,陈列新奇,许多成了网红店,甚至有新品牌在这里开设杭州第一家门店。

根据科学家的探测,这个世界的极少数事物是我们当下能看到的,他们是以物质的形式存在;然而世界的绝大部分,在历史长河中无不已经成了以能量为形式的存在。

在四次元的中山北路上,随手抽取吉光片羽,都是历朝历代的邻居们的生活。他们善良、正义、宽厚、热情。诗书传家,继世绵长,是以称为文脉。

往事并不如烟,中山北路的传奇仍在风声中细语。

“转载请注明出处”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3

标签:中山北路   平房   法轮   评话   茶馆   旗人   西湖   大书   杭州   新村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