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韩琦:名相是怎样练成的?宽厚让他远祸 刚直造就传奇


韩琦,字稚圭,北宋相州安阳(今河南安阳)人,因久在魏都故地,人称韩魏公。在仁宗、英宗和神宗三朝为相,亲身经历抵御西夏、庆历新政等重大历史事件,在北宋群星辉映的政治夜空中,韩琦是一颗光彩夺目的星。苏轼将韩琪、范仲淹、富弼、欧阳修并称“宋代四杰”。

韩琦出身于官宦世家,祖上三代都是做官的,父亲韩国华进士出身,官至右谏议大夫。他早年命运悲苦,三四岁时父母双亡,由哥哥们将其抚养成人。或许是成长经历的关系,他不喜欢嬉戏,年少便有大志,沉静寡言,举止庄重,聪颖好读,学问相当地好。

1027年,20岁的韩琦参加科举考试,临近交卷时悲剧发生。桌案上的墨汁被打翻,考卷顿时变为废纸。旁边的考生都惊呆了。然而,韩琦镇定自若,重新要来答题纸,居然赶在交卷前全部重写了一遍,放榜出来,拿到了一甲第二名,史称“弱冠取进士”,全国第二名足以光宗耀祖,韩琦可谓少年得志,先苦后甜。

当时科举考试有一项“唱名”制度,即皇帝在金殿之上召见新科进士。刚刚唱到韩琦,就见司天监急匆匆地走上金殿,口中高呼道:“陛下,太阳下面出现了五彩祥云。彩云托日,这是天降贤臣辅佐明君的吉兆啊!”

可以说,天文学在支撑着中国的皇权,使“君权神授”成为社会普遍共识,司天监手握解释天象的话语权,能直接影响皇帝决策。既然相信皇帝是上天派到人间的代表,大臣是某某星下凡之说也就顺理成章。韩琦第一次登上北宋朝堂,就有天文专家来给他站台,宋仁宗和文武百官自然深信不疑。这次亮相,冥冥之中似有天助。

宋朝崇文抑武,宋太宗赵光义改革科举制度,大力提升文官地位,科举名额大规模扩招,录取后直接授予官职,还大幅度提升初次授官品级,进士及第者授“将作监丞(从六品)、大理评事(正八品)”,实际职务是“通判诸州”,入仕待遇远高于唐朝。

就这样,韩琦又幸运地挂了个将作监丞虚职,被派到了淄州做通判,从此步入仕途。经过地方工作的历练,他回京入知谏院担任右司谏,当了三年谏官,连上了七十多道奏折,这个平时沉默寡言的人,写文章也极其洗练,针砭时弊时毫不留情,一语中的,令人生畏。

中国历史上,对文人最宽松的朝代莫过于宋朝,幸福感当属最强。皆因宋太祖赵匡胤立下一个规矩:“不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者。”大臣们都敢上书直言,最著名的莫过于包拯,即使惹恼了皇帝,也不用担心掉脑袋,至多不过被流放。宋朝君臣之间温柔以待,名臣尤其是名相辈出,造就了令人称羡的文人盛世。

投胎绝对是门技术活,对直性子的韩琪来说,他又踩到了历史的点子上。

1037年,宋仁宗任命王随、陈尧佐为宰相,韩亿、石中立为副宰相。四位宰相都六七十岁了,不但老得掉渣,政事上也碌碌无为,当时灾难频发,流民大批出现,甚至发展到进京抢粮食,而他们却束手无策,还利用权力之便,把三亲六故全都塞进要害部门。

韩琦的眼里不揉沙子,他激愤上书弹劾庸碌无能的宰相,并质问皇帝:“太祖太宗辛苦创业,就是为了让无能之辈随意祸害吗?”无奈之下,宋仁宗同日罢免了四人职务,史称“片纸罢四相”,一时间韩琦名震京师,在朝野上下享有盛誉。

在这场灾情中,四川是重灾区,韩琦领圣命前往赈灾。四川各地建有储备粮仓,韩琦到达后,不等皇帝诏命,立即命人开仓放粮,办粥厂接济灾民。之后,又裁撤官员,缩减开支,减免税收,严惩贪官,动作精准迅速,平稳化解了一场社会危机。按照《宋史》的说法,190多万灾民由此得活。四川百姓感其恩德说:“韩琦,是我们的再生父母!”由此,他成为皇帝眼中的“能臣”。

这期间,恰逢宋仁宗生了个儿子,全国各地都进献宝物庆祝。韩琦拒绝献宝,他说:“四川本是灾区,此时哪能再向民间索取?如果天子责怪,我一人承担!”

早在担任谏官时,韩琦就曾上奏皇帝,军队管理松散,边境早晚要出乱子。

西夏国李元昊称帝,公开与宋朝对抗。韩琦被任命为陕西安抚使,他看到百姓非常穷苦,便一律免除苛捐杂税。他还大胆推荐被诬为“荐引朋党”被贬的范仲淹,两人一同被任命为陕西经略安抚副使,做安抚使夏竦的副手。在用兵策略上,韩琦力主速战速决,范仲淹则主张持久防御。

1041年攻宋前,李元昊企图诈和,被韩琦一眼识破,他对部下说:“无约而请和者,谋也。”于是命令诸将严加防守。李元昊亲率十万大军犯境,韩琦派大将任福领兵阻击。陕西落第举子张元向李元昊献了一计,西夏军佯败退走,沿途遗弃物资无数,任福不知是计,猛追至渭州北部的好水川(今宁夏隆德西),西夏军在那里放了几只木盒子,任福命令打开一看,飞出100多只带着响哨的鸽子,盘旋在宋军上空,这正是西夏军队等待的合击信号,结果宋军全军覆没。朝廷追责,夏竦被免职,韩琦、范仲淹都被降职,调到地方任职。

后来,宋军又一次大败,朝廷又召回韩、范二人共守边陲。自好水川战败之后,韩琦开始信服范仲淹,两人同心协力,人心归服,被朝野视为钢铁长城,并称“韩范”,名扬天下。边塞传诵民谣“军中有一韩,西夏闻之心骨寒;军中有一范,西夏闻之惊破胆。”

宋和西夏之争是一场消耗战,由于连续用兵,民怨沸腾,两国转入旷日持久的“议和”阶段。边境形势缓和,韩琦、范仲淹得以奉调回京,同任枢密副使。

在富国强兵的呼声中,宋仁宗励精图治,要一扫王朝“积贫积弱”阴霾,由范仲淹主持,韩琦、富弼等人积极参与,开启了历史上有名的“庆历新政”。由于遭到守旧派官僚的激烈反对,不到两年时间,改革派主要人物全部出局,宣告“新政”失败,韩琦也被贬到地方,在扬州、定州、并州、相州等地任知州。

韩琦做地方官也毫不含糊,敢于担当,不计个人得失,治军有方,理民得法,深得百姓爱戴。任益州安抚使那一年,正好闹饥荒,韩琦减免当地的粮税,劝请富人捐赠粮食,又招募强壮的年轻人来参军,一人服兵役,可以养活全家。

在大名府知府任上,他事无巨细都亲自检查,生病期间也在床上批阅公文,有人劝他交给下属去办,韩琦说:“打官司定罪是人生大事。生死得失,都决定在一句话上,怎么能不小心谨慎呢?我常常担心自己考虑得不够周详,又怎么敢交给别人去做呢?”

有一位下属呈上公文,最后忘记署名。韩琦看完之后,用袖子盖住文件和他谈话,讲完又从容地把文件还给他。回头下属发现自己犯了不小的错误,惭愧地说:“韩公真是天下的盛德之人!”

定州士兵骄横,军纪松弛,韩琦到任后大力整顿军队,采取恩威并行办法,诛杀劣行之兵,重赏勇武之士,又研究唐朝名将李靖兵法,将定州军训练成一支劲旅。

韩琦仕途也算一帆风顺,一生当中只有一次被贬,而范仲淹和苏轼都是三次被贬出京,他堪称人臣表率,“相三朝,立二帝”,在大宋朝可谓风光无两。

在地方隐忍十多年,韩琦终于迎来自己的高光时刻,宋仁宗将其召回执掌相位,开始为期十年的宰相生涯。他上定国策,下抚百姓,提拔和举荐苏洵、欧阳修和苏轼等一批贤能,主要精力放在确保政权平稳交替上,无暇顾及政治改革,既没有其前庆历新政那样急风暴雨,又没有其后王安石变法那样轰轰烈烈,守成多于创业。

宋仁宗没有子嗣,韩琪迫使其立养子赵曙为太子,也即宋英宗。宋英宗继位后,韩琦先是请曹太后听政,后来又请曹太后还政。期间,帝后矛盾很突出,太后一度想要废掉赵曙,被韩琦阻止。英宗体弱多病,继位没几年病死,韩琦又拥立太子赵顼继位,是为宋神宗。韩琦两次拥立帝王成功上位,维护了大宋政局的稳定,历史功绩可圈可点。

韩琦不仅政治智慧超群,为人还非常大度,有容人的雅量,是做宰相的不二人选。

韩琦用百金买了一只非常珍贵的玉杯,每次宴客时,都会特别放置一张桌子,把玉杯装满酒供客人观赏。有一天,一个小吏不小心将玉杯打碎,众人愕然。韩琦神色不动,笑着对客人说:“但凡物品生成毁坏都有它的定数。”转身对小吏说:“这不是你故意造成的,不用害怕,没事了。”客人们都佩服韩琦的度量。

有一天晚上,韩琦在军营写书信,一个士兵举烛照明,由于走神了,蜡烛烧到韩琦的胡须,他连忙用衣袖将火扑灭,若无其事地继续写信。过了一会,他发现已经换人了,担心这名士兵会被鞭打,就大喊:“不要换人,他现在已经知道如何为我照明了。”官兵们无不感动和钦佩。

韩琦后来调到中山任职,当经过沙河时,引路人忽然回报,河水即将暴涨。韩琦急命准备船只,河水波浪象山一样高,随行的人大为惊恐。等到韩琦登船时,河水忽然平静下来,一行人安全渡河。登岸后,河水汹涌和先前一样,人们都说是韩琦平日积善所致。

因为反对王安石变法,韩琦虽然还受重用,但已与宋神宗貌合神离,他多次请辞终获批,回到家乡相州当主官,也算是富贵还乡。两年后病逝,享寿68岁,传说他去世时,有颗大星坠落衙门附近,马厩里的马嘶鸣不已。朝廷追赠尚书令,谥号“忠献”,配享英宗庙庭,后人评价“天下后世,儿童走卒,感慕其名。”

韩琦的后裔显赫无比,子孙昌盛,官居卿相者辈出,五个儿子人品学问俱佳,长子韩忠彦也当了宰相,曾孙韩侂胄是南宋权臣和宰相,韩氏家族的影响力一直延续到南宋。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8

标签:神宗   定州   玉杯   刚直   西夏   科举   进士   宋朝   宰相   北宋   宽厚   河水   皇帝   传奇   韩琦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