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的人民路以前叫什么?

人民路南起南环路,北至织锦路,是苏州历史上最悠久的一条道路,自唐朝至今见证了苏州的历史文化变迁。纵贯苏州古城区南北的人民路串联起观前和南门、吴中三大商圈,同时人民路沿线分布着众多旅游景观和历史文化遗迹,如沧浪亭、狮子林、报恩寺、文庙、玄妙观、过云楼等等。


杨海石 摄


在唐宋时期,人民路只有三元坊至香花桥一段,被称作大街。因为整条街仿佛一条横卧的巨龙,因此明清朝时被改作卧龙街、护龙街。整个街道很长,从南至北步行,要走很长时间,苏州人有“走煞卧龙街”的俗语。程瞻庐在《唐祝文周四杰传》第三十四回中写唐伯虎的妻子陆昭容曾带领十二个洗衣妇从桃花坞出发,直奔护龙街祝枝山府上报仇的故事。王謇在《宋平江城坊考》中记载:“卧龙街南北直贯城中,街为龙身,北寺塔为尾,府学为首,双塔为角,取辰巽之气也。府学正门前双井为目。”金煦编写的《苏州传说》一书中记载了这样一个传说故事,明朝开国年间,每到夜里三更天,街上总有两个火球滚来滚去。刘伯温给朱元璋说,这两个火球,就是两颗夜明珠,就是有两条龙,就是要出两个皇帝的预兆。于是朱元璋便派刘伯温来苏州破风水以免有人夺取皇位。刘伯温来苏州看见这条街南头是一座学宫——孔庙,北头是一座大塔——北寺塔,算是一面压住了龙头,以免揪住了龙尾,叫“护龙街”蛮恰当。就禀报朱元璋说风水已破,这条龙再也动不了了。从此,“护龙街”就改叫“卧龙街”。但这仅仅是民间的传说,事实上“护龙街”的称呼应在“卧龙街”之后,清朝乾隆皇帝南巡,苏州百官在此街迎接护驾,故称为护龙街。清末,这条街的正式名称变为“护龙街”,意为“保护龙街”或“看护龙街”。因为街道以文庙为首,故而在古代苏州科举考试的成功被认为与此地息息相关,甚至有此街不宜浚挖,恐伤龙脉一说。生长于苏州府学龙门旁的薄荷,形状和龙头一般,被称作龙脑薄荷,在清代是广受欢迎的礼物。据称,如果将龙脑薄荷移植他地,这种植物就会改变形状。


一直到民国初年,护龙街都是一条宽三米左右的石板路,民国苏州报人包天笑在《钏影楼回忆录》里回忆他十几岁的时候经常“荡观前”(去观前散步),或者在护龙街的旧书店看书。阿英在《苏州书市》一文中也称苏州书市有三个中心,自察院场至饮马桥一段护龙街为旧书肆集中地。1927年苏州市政筹备处为便利城内外交通,重辟平门。1928年,察院场(观前街口)以北段拓宽为10米左右的碎石马路,并向北延伸至平门桥、火车站,形成直接沟通观前街与火车站的干道,此后南段也逐渐拓宽。抗日战争中,日军入侵苏州,苏州十之八九居民逃亡,大量民居被毁,护龙街房屋十分之四亦被毁。抗战胜利后,护龙街曾改名为中正路,但因为人行道宽不盈尺,常被马桶挤占,民间戏称为“马桶街”。


1950年,三元坊路面拓宽并向南延伸,建造了跨外城河的人民桥。1951年,护龙街与三元坊、平门路合称人民路。此后,先后数次对人民路进行了拓宽、翻建、改筑。2003年,人民南路并入人民路。2007年,人民路开始北延工程,2008年10月初,人民路北延整体工程完工。2012年,吴江市撤市建区,吴江区的人民路与苏州老城区的人民路出现重名,后将吴江区的人民路更名为开平路。2014年6月,人民路起止点再次调整,南起姑苏区吴门桥街道南环东路、北至相城区元和街道金砖路与织锦路交会处。


从古代王朝时期的护龙街到今天的人民路,代表时代气息的符号象征也从“龙”变成了“人民”,由借助龙的庇护到依靠人民的力量,借用美国学者柯必德的话说,这是一个时代取代另一个时代的原动力。


(原载于《苏州日报》2016年05月27日 B02版



作者:路仕忠

编辑:肖明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6

标签:筹备处   苏州   卧龙   人民路   织锦   书市   文庙   火球   薄荷   街道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