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思想家王韬:寻花问柳40年,将经历写进日记,竟成珍贵史料

他被林语堂称之为“中国记者之父”,创办了中国第一份自办报纸,是戊戌变法的思想先驱。

但一生好颜色,流连勾栏40年,还把猎艳的经历写进了日记里。

他精通中西文化,是《圣经》的翻译者之一,在政治、经济、科技、史学、文学等方面都很有建树。

但就算满腹才华也不被清政府重用,还被李鸿章通缉追杀,逃亡在外22年。

他就是晚清政治家思想家王韬。今天就来聊聊他的跌宕起伏的一生。

天生聪慧却是科举废才,却运气好做了外语翻译

王韬出生于1828年苏州城外。他的家世比较特殊。

祖上是昆山王氏,非常显赫的一个大族,曾经出过很多大官。但是到了他这一代就比较悲催,由世家大族变成了塾师世家了。

家里条件比较差,所幸家里全是老师,再加上王韬“少时好学,资赋颖敏,迥异凡儿,读书数行俱下,一展卷即终生不忘”。

天生聪颖再加上过目不忘,所以历史、经济、政治包括外语,早年他都有涉及,因此他的学问是相当不错的。

但不知为何,自从18岁考中了秀才之后,1847年-1859年一连三次乡试,却再也考不上举人。因此他自称再也不参加科举,再也不读八股文。发誓要:期以读书十年,然后出而用世。

如果说仕途不顺已经很够不幸的了,但更不幸的是家里还变故不断。

小时候他的三个兄弟,竟然在短短十天之内便相继离开了他。

1949年,他的父亲走了,接着他的妻子杨氏也离世了。

家庭的变故加上仕途不顺,让他感到非常绝望。他父亲的老雇主英国传教士麦都思,听说他的窘况后,将他聘请过来,接任父亲以前的职位,在上海墨海书馆当翻译员。

没想到,王韬竟然是做报社工作的好手,他俩一起合作,将《圣经》成功翻译出来,并且成为了中国当时流传度最广的一种版本。

他在书馆的主要工作就是将传教士口译整理成文稿,因为学识深厚,融贯中西,因此被人赞为“活字典”。

他在那里一干就是13年。

上书清政府凉凉,转投太平军,当上长毛状元

在书馆的那些年,麦都思对他评价很高:虽不如父亲之广博,而灵敏活用则有过之,文采优雅而论断允当。

而给他的工资也很高:一年二百金,但王韬却觉得不胜其烦: “坐此贫困,已累岁年”

在王韬看来,自己满腹经纶,不可能在报社蹉跎一生,不然怎么“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呢?

王韬是个社会责任感极强的青年,早在1946年他参加南京乡试的时候,就已经敏锐地感受到中国落后于世界的现状。

他有“上书癖”,曾经1年半不到的时间,给江苏巡抚上书10多通,并且是每月一通;后来又给上海道台接连上书8通;给丁日昌上书高达50通;更别说还曾上书曾国藩、李鸿章等。

但是当时清政府官员思想闭塞,根本没有这样的危机感。因此,他所有的信全都石沉大海,没有任何回应。

心灰意冷的王韬,于是在给书馆打工13年后,挥手拜拜,于1862年,他做出了一个影响一生的决定:改名换姓,化名黄畹,投靠了太平天国。

王韬参加了太平天国科举,获“长毛状元”,算是圆了自己的状元梦。

被李鸿章通缉,流亡香港,竟成中国自办报第一人

在投靠太平天国期间,王韬的上书瘾又犯了,他给太平天国苏福省长官刘肇钧上书,为其攻取上海出谋划策。

但是这个信还没发出去就被清军截获,李鸿章得知后大为恼火,好你个王韬,以为化名黄畹我就不认识你了,你给我上过书,我认得你的字呢,胆子不小敢投靠太平军?于是以“通敌叛国”的罪名通缉逮捕王韬。

被逼无奈,王韬只能逃亡,幸亏麦都思的儿子在英国驻上海领事馆工作,于是在他的帮助下,王韬逃往香港。

在香港,王韬干起了老本行,他加入理雅各的英华书院,将《诗经》《易经》《尚书》《礼记》《春秋》等译成英文,这些译本有的至今还在通行。

1967年,老板理雅各回国探亲,邀他同游,2年的时间,王韬有幸旁听了法国世博会和英国议院的一些会议,甚至还受邀到牛津大学演讲。

在这次游玩中,王韬深刻地认识到,科技,才是兴邦利民的大事。清政府如果不改变旧思想,会非常危险。

回香港后,王韬研究起了报业。1873年,王韬和友人合伙单干,两人一起集资了1万两白银,买了英华学院的印刷设备,在第二年在香港创办了《循环日报》。

《循环日报》的定位是商业报纸,商讯和新闻都发,王韬还模仿外国人的做法,开设了时评专栏。

他非常具有世界眼光,他的思想甚至已经超越了“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层面。

因为是主笔,在他在任期间,前前后后写了上千篇时评文,言辞极其犀利,引起了极大的轰动。

他文章中传达的思想在当时的中国,犹如一声惊雷,影响力很广,甚至还深深的影响了孙中山。

被邀请到日本王韬发现了新大陆,把自己的猎艳见闻写成了日记

1879年,王韬根据之前游历欧洲的见闻,写了一篇关于普法战争的政论——《普法战纪》,受到了日本维新派的关注,他们觉得王韬所见太有见地了,于是极力邀请他来日本考察。

之后,王韬开始了“天堂般”的生活。

在日本他结识了很多维新人士,考察了东京、大阪等城市,并深入了解了日本的红deng区、烟花地,且拜访了一百多名日本艺妓。

对了,忘记和各位说了,王韬有一个众所周知的缺点——好颜色。

从19岁开始,他就对女人,尤其是青楼里的女人,情有独钟。

在王韬自己的日记里记载过,早年去南京参加科举考试的时候,他就经常逛青楼,先后与南京有名的花楼——文漪楼中的两名青楼女子任素琴和缪爱香有过密切来往。

尤其是妻子去世之后,他就彻底的放飞了自我,在墨海书院工作的时候,他就和明珠和廖宝儿的两个青楼女子纠葛不断,甚至游历欧洲的时候还带着女人陪伴自己。

在香港的时候,更是实现了两手抓,一手办报纸,一手玩女人,人生赢家呀。

因此,到了民风和欧洲差不多开放的日本,王韬发现了新大陆:日本的青楼女子和艺伎真的很不一般呀。

在日本逗留期间,王韬至少访问过45个日本女人,并且大多数来往密切,在这些女子当中,甚至还有16,17岁的妙龄女子。

当然,逛青楼除了满足他的喜好之外,还有另一层目的,那就是通过青楼女子艺伎的口,深切地了解日本社会的方方面面。

王韬把日本民间文化与民间习俗摸了个清清楚楚,他深切了解到,日本能够有当时那般国泰民安的局面,离不开人民的辛苦劳作与官员们为国为民的政策举措。

王韬忍不住对天长叹:清朝自以为是“天chao上国”,可是如今却连附属国都不如。王韬将自己逛青楼的过程中的所见所闻,全部整理成册,形成了一部非常特殊的著作《扶桑日记》,他希望能将日本的经验传授给中国的官员与人民。

书中对他逛青楼撩妹的过程也写得很详细,语言也非常直白、不委婉,堪比《金ping梅》,就算是老学究看了都会心跳加快面红耳赤。

为什么王韬写得那么好?那是因为在王韬从小到大寻花问柳40年的时间里,已经是阅人无数,用他的话来说是:“色妓凡七百余人”、“艺妓亦二百余人”。

而这部书出版后,也给他带了一个天大的好处,通缉追杀他的李鸿章也偶然拜读到这部书,对王韬的才学赞叹不已。

于是,上书陈情,赦免了王韬的罪行。因此晚年的王韬才有机会回国,落叶归根。

写到这里,毒特不得不对王韬的毅力所折服,一个人漂泊22年,不管身在何方,仍然心系祖国,一面忍受着思乡之苦,一面想尽各种办法为祖国的建设添砖加瓦。

而他撰写的《扶桑日记》,也因为详尽的记载了19世纪日本民生的方方面面,因此成为了后世中外社会学家研究19世纪日本的重要史料。而《扶桑日记》这部书也成了被后人争相阅读的经典巨作。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13

标签:太平军   雅各   太平天国   英华   寻花问柳   日记   晚清   科举   青楼   日本   思想家   史料   中国   珍贵   女子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