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已有港珠澳大桥,为何又耗资500亿建深中通道?真的值得吗?

文 | 编辑:栗子

前言:中山和深圳仅隔着一线水,却相隔千里。每天清晨,成群结队的通勤族挤满渡轮,耗费数小时穿梭两地。

可这一切即将成为历史,深中通道的建成,将让两个原本遥不可及的城市紧密相连。

这条24公里长的海上跨海通道,汇聚了人类最先进的工程技术,如1666米双塔悬索桥,世界最宽的6.8公里海底隧道,以及人工建造的岛屿......每一项成就,都足以载入工程史册。

当2024年6月通车之日来临,人们只需20分钟,就可完成往日2小时通航之旅。

500亿巨资建一座桥真的值得吗?

港珠澳大桥

港珠澳大桥位于中国广东省珠江口全长55公里,耗资1269亿元人民币,于2018年10月正式通车,这座桥梁连接了香港、澳门与广东珠海,成为港澳与内地之间的重要陆路通道。

港珠澳大桥的规划始于1983年,当时港澳与内地往来不便,水路运输耗时长且风险高。

为改善这一状况,广东省提出建设一座横跨海域连接香港、澳门与内地的大桥,以便利港澳居民出行。但由于种种原因,港珠澳大桥的建设被反复推迟,直到2009年才正式动工兴建。

为确保桥梁安全,港珠澳大桥采用了桥梁、人工岛屿和海底隧道的组合形式。桥身呈S形弯曲,以适应海底地质条件。

大桥还采用了先进的防浪、防风、防震技术,可抵御风浪和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影响。6个车道的桥面专为汽车设计,时速可达100公里。

2018年10月,港珠澳大桥正式通车。港澳居民终于可以便捷地驾车或搭车出入内地,不再受限于昂贵缓慢的水路运输。

港珠澳大桥通车后,极大方便了港澳居民出入内地。2023年通过该桥进入内地的港澳旅客已超过1150万人次。

此外,络绎不绝的港澳旅行团也利用这座桥前往广东一日游,单是旅行团就超过4万个,旅客人数过200万。

过去只能在电视上看到的内地风土人情,现在终于可以亲身感受。港澳与内地的人员往来更加密切,有助增进两地关系。

同时,港澳旅游业也受益匪浅,到内地消费的港澳游客激增。内地许多景点成为港澳热门旅游目的地。

另外以前港澳与内地之间的货物运输主要靠海运,耗时长且风险高。有了桥梁相连,运输效率大幅提高,货物可通过桥驶入内地,运输时间缩短了超过一半。

中国基建新纪录——深中通道的困难与辉煌

深中通道,一条连接深圳和中山的城际快速通道,全长24公里,该工程于2016年动工,预计2024年建成通车。

深中通道由东起深圳市宝安区的鹤洲立交,西至中山市横门枢纽。它采用了东隧西桥的设计方案,其中桥梁段约17公里,海底隧道约6.8公里。

工程概算投资高达500多亿元,如果说港珠澳大桥是连接香港、澳门与内地的窗口,那么深中通道则是打通珠三角西部两大中心城市的“捷径”。

对于深中通道来说,海底隧道无疑是工程难点中的难点。深中通道为双向8车道,所需的沉管直径必须更大,在世界范围内也属首次。

每个沉管长约165米,宽46米,单块重量高达6万多吨。要在40米深的海底完成32段这样巨大的沉管连接安装,可谓艰难重重。

本来这项任务就令国际工程队伍望洋兴叹,而中国设计团队没有退缩,反而开创出了前所未有的解决方案。

他们设计建造了世界首艘大型沉管运输与安装船“一航津安1号”这艘船体长140米、宽38米,工作甲板面积比标准足球场还要大,船上配备了各种精密的升降及移动装置

这样一艘特种船的出现,使原本需要多艘运输船才能完成的沉管安装任务,现在仅用一艘船就可以在22小时内运输并精确连接沉管,大大提升了作业效率。

此外,为连接海底隧道和海上桥梁,项目在海面上还修筑了两座人工岛。

考虑到周边没有其他岛屿作为依托,施工团队采用了填海造岛的方法,先在预定海域垂直打入数十米长的巨型圆筒作为地基,再进行围堰抽沙,最终以混凝土回填形成岛体。

深中通道在桥隧结合、海上施工等多个领域都进行了技术革新,刷新并推进了基建技术的发展。

这条“两城半小时生活圈”不仅展现了中国雄厚的基建实力,更将带动沿线城市经济一体化,对于深圳疏解人口压力,带动中山等城市发展,其战略意义无疑巨大。

港珠澳大桥与深中通道的区别

港珠澳大桥和深中通道都是我国近年来建设的两座重大跨海通道,它们各有不同的建设目的和使用特点。

港珠澳大桥全长约55公里,连接香港、澳门和广东珠海,于2018年10月开通。它不仅是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也是首条连接香港、澳门与内地的通道。

港珠澳大桥的主要目的是促进粤港澳大湾区的经济一体化发展,便利港澳居民往来内地,缩短三地之间的距离。

港珠澳大桥的建设经历了多年磋商和论证,最终在“一国两制”的政策框架下完成。

大桥采用了多种先进技术,包括220米高的边跨斜拉桥和6.7公里的超长海底隧道,但是,由于需要办理特别行政区通行证,普通内地居民想要通过港珠澳大桥前往香港和澳门,门槛较高。

因此,港珠澳大桥的主要使用群体是港澳居民及商务人士。

相比之下,深中通道连接广东深圳与中山,全长约24公里,预计2024年建成通车。深中通道的目的主要是缓解深圳交通压力,方便深中两地居民出行。

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城市,深圳本地交通日益拥堵,市民出行时间成本不断增加,深中通道的建设可以分散交通流量,有效纾解深圳市区的交通压力。

深中通道采用了公路及铁路双线并行的设计,其中包含一条四车道高速公路和一条电气化双线铁路,运输能力强大。

同时,深中通道也将促进深圳与中山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推动两地在高新技术、现代服务业等领域的合作。

深中通道对内地居民的使用门槛较低,建成后将大大方便广大居民来往深圳和中山,对改善出行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直接建桥岂不是更省钱?

对于深中通道这个总长仅24公里的工程,国家花费高达500亿元人民币进行建设,平均每公里造价超过20亿元,令许多人百思不得其解。直接建设桥梁不就可以大大降低成本吗?

的确,在相同距离内,建桥的成本往往低于建隧道,建设周期也更短。但是,深中通道的特殊地理位置注定了隧道是唯一可行的方案。

深中通道东端距离深圳宝安机场仅仅3公里,按照规定,机场附近不能建设过高的建筑,否则会对飞行安全产生重大隐患。因此,在靠近机场的区域只能采用海底隧道,而不能建高桥。

尽管选择了最艰巨的隧道方案,但工程难度依然令人望而生畏。6.7公里的海底隧道由32个管节拼接而成,每个管节重达数万吨,其中最大的一节达8万吨,相当于一个中型航母的总重量。

要想精准拼合,毫米级的定位误差都不可接受。

于是工程师们引入北斗卫星定位系统,创造性地建造出抱管运装船,通过卫星测控将误差控制在毫米级以内,最终完成了史无前例的海底管道安装。

作为超级跨海工程,深中通道可谓融汇了多项世界之最。大桥部分创下世界最高海中大桥记录,锚碇部分也达到了世界最大。

6.7公里的隧道采用模块化设计,在工厂预制好后再海运到位拼装,这种“搭积木”式安装方式也是全球首创。

尤其是精准的卫星定位系统应用,使得隧道拼装精度达到毫米级,刷新了海底工程安装纪录。

要实现如此高标准的精密施工,工程师们浪费了无数心血。光是海底隧道的外壳就由1960块钢板拼接而成,焊接接缝多达40万处。为了防止海水腐蚀,每一处焊点都必须处理牢固。

更何况还需要应对各种棘手的地质问题,比如地层塌陷、漏水等等。工程师们不断总结经验,经过反复论证,才确定下最佳的施工方案。

笔者认为

中国在基建设施方面一直走在世界前列,深中通道的建设只是续写辉煌的一章。桥梁不仅联通两岸,也联通过去、现在与未来。让我们一同期待深中通道能否承载起更多的梦想。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7

标签:大桥   通道   澳门   中山   深圳   隧道   桥梁   海底   港澳   内地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